APP下载

尹旺松的手工造纸梦

2017-07-26李树华

大理文化 2017年5期
关键词:白族手工

李树华

2017年春节后的一天,我从大理沿竣工不久的“上鹤高速”一路北上,驱车前往龙珠村委会一个叫“军南”的小村子,采访鹤庆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手工造纸传承人尹旺松。

龙珠村的第一个私营纸坊

沿着松桂镇东北部前行,在一条云雾缭绕的乡村小道尽头,我很快就找到了尹旺松家。

“老尹,看来找你也不难嘛……”一见到院子,我就对迎上前来的尹旺松说。

“当然不难,只要有心就不难,呵呵……”尹旺松笑着回答我。

“是的是的。你们一家人已经对手工造纸情有独钟了……”

“呵呵呵……是的是的,你说得对,只要有心,做任何事情都不难,是不是这样?”我接着尹旺松的话说道。

“李老师说得对,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叫‘用心做事”。尹旺松笑呵呵地说。看得出来,这是一个爽快健谈的白族汉子

我在院子里坐下来,喝了一口尹旺松递过来的茶后,便和他开始了交流。

“尹师傅,我过去倒是听说过手工造纸,不过,从来没有看见过手工造纸,更别说去感受手工造纸的过程了,今天你可要好好给我看看呢……”我毫不客气地向尹旺松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呵呵……当然要给你看呢嘛,要不然你大老远跑过来采访我,我怎么对得起你,是不是,李老师?”想不到尹旺松竞反过来问我。

“就是就是……”我高兴地回答。

据尹旺松介绍,白族传统手工造纸技艺主要流行于鹤庆县的松桂镇、六合灵地等地,过去的手工艺人依水源建作坊,手工制作“土草纸”和“白棉纸”,手工生产出來的龙珠白棉纸,虫不蚀,不变色,色泽洁白,纸质细腻,厚薄均匀,透气性好,拉力强,是包装普洱茶和银行捆绑钞票的首选材料,也作为白族民间书写绘画用纸使用。历史上,龙珠村的第一户纸作坊就在疏疏落落地长着几棵松树的村头缓坡下。最早的手工纸制作材料,用的就是当地人叫做“沙松”的一种松树的根系,而近年来,为了保护环境,龙珠手工造纸的材料,则取自于田间地埂上的那些老树皮。

尹旺松告诉我,有经验的工匠,一般都会到那些险峻、深密的林地里去采集根茎,然后发酵成黏性与稠度都不错的“滑水”,让纸浆固化成形。“滑水”的品质和用量决定着纸张的韧性与柔软度。匠人对纸张制作物料的取材与把握。往往来自于上一代匠人口传身授的经验和自己在独立劳作中日积月累得来的方法。

对于尹旺松来说,树叶落尽的冬季和清明过后的春夏之交,是采集造纸树皮的最佳时期。

“冬季在田间地埂上采集到的树皮质量比较好,造出来的纸,纸色会更白,不过,要论纤维的韧性,还是春季采集到的更好。所以,在冬季造出来的纸,更重也更结实,而春季造出来的纸则有些蓬松,也比较柔韧一些。”尹旺松看到我不解的表情,向我解释说:

“哦,原来是这样。”我有些茫然地回答。

龙珠村是一个以白族传统手工造纸而出名的山区自然村,离松桂镇10多公里,离鹤庆县城有30多公里的路程。自从这个村的白族民间手工造纸被列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名录并被确认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经过世代传承和发展,在鹤庆县涌现出了尹旺松、张国弟等白族手工造纸艺人,有许多人慕名而来,就为了能到现场一睹当地神奇的手工造纸的技艺。

世代相传的手工造纸术,承载着沉甸甸的传统文化和浓浓的乡愁记忆。手工造纸过程所隐含的技艺、用工耗时之细密、匠人们年复一年就地取材,物尽其用,对自然材质的特性变化加以人为控制的智慧,其中所渗透的是匠人和使用者虔诚的心态。对于现代人来说,古老的手工造纸技术如今已经变得越来越遥远了,但在龙珠村、军营村,手工造纸却显得很平常,平常得就像人们每天上山砍柴、下地种田,这种现象,从某种意义上也说明了传统的纯手工造纸技术通过天长日久的传承发展,已经变成了一种乡土文化,深深地融入了当地人的血脉之中。

1968年9月,尹旺松出生于松桂镇龙珠村委会军营自然村“军南”的一个白族手工造纸世家。

“我家可以说是手工造纸世家,祖祖辈辈都是以手工造纸为生,到了我这一代,已经传承了9代了……”尹旺松自豪地对我说。

“那么你可以算得上是你们家的第9代传承人了?”我问他。

“是的。这个在我们家里的家谱上面也有记载。”尹旺松肯定地点了点头,接着说道,“说起我们鹤庆的白族手工造纸工艺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到清末、民国时,由于茶马古道的繁荣,手工造纸发展到了高峰,出现了家家户户造纸的局面。解放前,我祖父就已经继承了上一代手工制造白棉纸的工艺,在抗日战争期间,他还为早期的《云南日报》提供过印刷报纸的纸张呢。当时,我家的纸张标记为‘正和记,在整个云南都小有名气。解放后。我父亲尹相卿继承了祖业,学会了从祖父手上传下来的工艺并加以改进,使我们家的手工造纸技艺在我父亲这一代手上表现得十分高超。”

“哦,原来是这样。”我感叹地说。

据尹旺松向我介绍,1958年。他父亲尹相卿曾经由集体委派到邓川,去承建“邑塔纸厂”,负责建厂造纸,用手工制造和土法机械相结合的方式造纸。在纸厂,尹相卿历任工程员、技师、厂长等职,解决了当时纸张紧缺的大问题。曾受到过大理州轻工业局的表彰。到1971年前后,尹相卿又到相邻的“勤劳”、“南庄”、“波罗”等村传授造纸技艺,促进了这些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1984年,尹旺松从松桂初级中学毕业后,受到父亲的熏陶,回家继承祖业。与父亲一心一意学习家传的民间手工造纸工艺。通过父亲手把手的指导,加上自己的辛勤努力,1988年,尹旺松终于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学会了手工制作土纸、白棉纸、稻草纸、大卷纸、书画棉纸、朱红纸、东巴文化艺术纸、五色纸的全部工艺,不仅如此,他还学会了用竹麻、构树皮、龙须草(熟称“山草”)、稻草的手工制浆技术,并在村子里建起了第一个私营纸坊。

掌握了手工造纸技术后的尹旺松不会满足于祖祖辈辈小打小闹的做法,他决心要将手工造纸这一传统工艺在他手上发扬光大,世世代代传承下去。1990年在传统的手工造土草纸逐渐被现代化的机械造纸取代,土纸销量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尹旺松又不失时机地精心研制了一种加厚型的手工大棉纸,也就是银行用来捆钞票的捆钞纸,他在家里把这种纸切开成一条一条的捆钞纸条,然后在全省范围内的银行、信用社、大型商场、超市里不辞辛苦地跑业务,不厌其烦地把自己制造出来的柔软性好、拉力强的捆钞纸条供应给各地州县的金融系统,这样一来,不但解决了银行业务员过去一直用“牛皮纸”作为捆钞纸、经常划破手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

2000年后,由于科技的发展,许多银行开始使用自动捆钞机来捆钞,传统的手工捆钞被自动捆钞机所取代,捆钞纸条的销量大大减少,使尹旺松辛辛苦苦打拼下来的市场一时间受到了冲击。危机之下,尹旺松的传统工艺不得不又一次面临转型。

机会总是留给有心人的。天生就喜欢冒险的尹旺松冥思苦想,又不失时机地从市场上找到了商机。从行销四面八方的普洱茶营销过程中,他敏锐地看到了契机,开始着手生产质量上乘的普洱茶包装专用手工棉纸,并通过了大理州卫生检验中心的检验,达到了国家卫生标准“GB11680-1989”,深受“普洱茶茶叶协会”的好评。但好景不长,短短三年后,普洱茶市场开始萎缩,尹旺松的传统工艺又遭受危机。困难接踵而至,尹旺松好不容易开辟的市场又一次面临着危机。

“决不能让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传统工艺在我手上停下脚步,当时,我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只能背水一战,再一次着手研制新产品,在心里下决心,想造出一种能够在市场上长期流行的质量上乘的纸张……”尹旺松看着我,若有所思地说道。

“那你当时想到要制造一种什么样的纸张呢?”我着急地问他。

尹旺松很干脆地回答:“当然想到了。就是做书画用的一种宣纸,我的目标说起来也简单,就是一定要让我们大理人有我们自己的‘宣纸,也就是书画棉纸。经过多方考证、多次配方试验,到目前为止,我的技术总算初步成熟,最近造成的一批‘万松记手抄宣纸,经丽江古城画院院长吕印认定,已经达到70%的标准,在质量上已经与腾冲宣纸較为相似。2011年,我受‘大理印象广告公司委托,生产了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东巴文化纸供出口普洱茶包装专用,受到了茶品包装界的一致好评。”

先行者总是能够抢得先机。听了尹旺松的一席话,从尹旺松不断开辟市场,不断研发新产品的过程中,我想到了许多。当许多人都在发愁怎样承接业务、开辟市场的时候,也许身边还隐藏着庞大的市场。在许多情况下,不是缺少市场,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市场,关键在于能不能发现,敢不敢为人先。

从树皮到纸张的距离

作为人类记录和传播文明信息重要载体的纸张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在长期农耕生活实践中,白族人民结合当地丰富的植物纤维与自身技艺形成的民间手工造纸形式,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手工技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鹤庆白族手工造纸技术高度集中了白族先民的智慧,展现了优秀的白族传统文化。棉纸柔软、耐揉、抗老化、防蛀虫、吸水性好、不易变色,曾获得过“安徽宣纸甲天下,鹤庆棉纸誉西南”的赞誉。

“尹师傅,请你给我介绍一下手工造纸的整个过程好吗?”我向尹旺松提出了自己最为关心的问题。说实话,我一直对把树皮变成纸张的手工造纸工艺很感兴趣。

“白族手工造纸的流程有10多道工序……”尹旺松接着说道,“不过,每一种纸的制作过程又有些区别。”

“哦,还有区别?我以为每一种纸都一样呢。”我好奇地回答。

“不一样。”尹旺松紧接着说道,“不过,每一种纸倒没什么生产时间上的限制,一年四季都可以生产。当然了,总的造纸工艺流程大体上还是相同的。大致可分为选料、浸泡、蒸煮、碱化、漂洗、制浆、抄纸、柞水、批揭、烘托、切割、包装这样一些工序。”

“那你刚才说的区别又在哪里呢?”我关心地问道。

尹旺松不紧不慢地回答:“首先说一下制造土草纸的流程。要选树龄不长的那种小山竹麻,把它砸碎后晒干,在水池里浸泡1个月,浆上石灰,浇水发酵1个月,然后装进木制窑子里加水蒸煮7天左右,取出来洗去石灰后,再装进窑子,加100公斤左右纯碱蒸煮7天,洗净涮去碱,放入清水腐蚀约1个月,取出料子,用石碓打浆,下槽后用竹帘抄纸,晾干,切割包装好,到这里,土草纸就算是成品了。

“制造白棉纸的原材料,一般要到中江一带购买‘构树皮,买回来后下池浸泡约10天左右,再放人家里的‘铁窑子里面加水加热蒸煮,蒸煮好了再放片碱75公斤,再接着蒸煮约24小时,取出原料后要漂洗干净,这一道工序是为了漂白,漂白好了要制浆,这道工序过去完全用手工,很辛苦,好在现在都用机械来代替了。制浆后就要下槽,也就是用竹帘上浆,业内叫‘抄纸,最后在自制的土炕上烘干,切割包装好就成成品了。

“手抄宣纸的原材料就更加讲究了,一般要采用上等的‘构树皮下池浸泡10天,然后放人铁窑子加水加热蒸煮,再放片碱75公斤蒸煮约24小时,取出原料漂洗干净后漂白,在这道工序中要再加入一部分龙须草、竹浆,还有稻草浆,把这几种原料按照不同的比例配在一起后,接着要用半机械特别制浆,用木锤打压提浆,当然,由于劳动强度太大,这道工序现在也可以用打浆机来代替提浆了。在提浆后,还要再用磨机来磨浆,磨出来的浆还要用筛子来筛浆、用竹帘来上浆,也就是‘抄纸,最后的工序是在火炕上烘干,切割包装后就结束了。

“东巴文化艺术纸的制浆部分与刚才说的白棉纸相同,只是制浆后要用木制加底的尼龙布网,在四方形的方框里,平整地将纸浆调细,然后再把模具放入水中,用瓢勺盛人框内,这道工序叫‘浇纸,要仔细地用手将纸浆调整均匀,才能小心地提起模具框,放到在太阳下晾晒,等晾晒干后,揭下包装就得到理想的成品了。”

《周礼·考工记》里说:“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尹旺松一口气就给我详细介绍了各种手工造纸的工艺,让我听了实在有些茫然。不过,有一点,我还是听明白了,就是各种各样的手工造纸,大致都需要剥离树皮、浸泡、蒸煮、舂捣、抄纸、晒纸等这几个主要步骤,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现在有许多做实业的老板,搞了两三年就按捺不住,开始把钱往短期收益的行业里丢,把资金抽出来炒楼市炒股市,这个病一直延续到今天,使一些制造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制造业的钱也越来越难赚。相比之下,尹旺松却一直不为所动。几十年来,默默无闻地在自己的作坊里一心一意传承自己的技艺,不能不让人佩服。所幸在今天,还有一些对纸质有专门化要求的行业,比如茶的包装、小众范围内抄写经文或创作书画的需要,小而精巧的格局。这对于长期从事手艺的人来说,或许不是坏事,因为众所周知,手工的价值之一,就是它的有限性,它有一定的度,这也是它的价值所在。

从军营村流过的漾弓江,把这个村一分为二,几十年来,军南村有两个组,100多户人家,军北村有一个组,50多户人家,军南村的尹旺松和军北村的张国弟两个人通过辛勤努力,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工造纸传承人,让这两个村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所认识。军营村之所以被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和他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通过和尹旺松交流,我了解到,在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鹤庆县有不少人家都在从事传统的手工造纸,特别是松桂的龙珠、军营村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搞手工造纸,只可惜到后来,随着观念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手工造纸很快就被机械化所取代了。现在,在整个龙珠村委会,完全靠手工来造纸的就只有4家人了。即使在整个鹤庆县,也就只有20多家了。

“为什么从事手工造纸的人会越来越少了呢?”我问尹旺松。

“这个嘛,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有两个。老实说,一个是,因为成本高、耗费劳动力多,周期长,手工造纸实在赚不了多少钱。另一个是,手工造纸太辛苦了。你想想,李老师,剥离、浸泡的时间,冬季需要十多天,春季需要七八天,而夏季,尽管水的腐蚀性强,也还需一星期。以前用人工,能用来造纸的纸浆,打碓、舂捣这道工序,就需要至少四百捶的舂捣,所以,这道工序,现在很多作坊都改用小机械代替了。”

“那么原材料呢?”

“原材料价格也不低啊。我买的那种‘构树皮,现在已经卖到了五块钱一公斤了,一般一公斤树皮只能制成500克左右的纸。至于用工么,也不少,比如我去年請了5个工人,男技术工的工资要150块钱一天,其他女工也要80块钱一天……”

“用工怎么还要分男人女人,这个有什么区别吗?”

“当然有区别了。有些活必须要由力气大的男人来做,而有些需要时间长的力气不大的活则由女人来完成。”

“哦,男女有别。呵呵……”

“是的是的。”

尹旺松告诉我,手工纸的材料,取自田埂上的一种当地人叫做“构树”的树皮,树叶落尽的冬季和清明过后春发的时节,是采集树皮的最佳时机。冬季采集的构树皮造出的纸,纸色更白,但要论纤维的韧性,春季采集的更好。冬季造出的纸,更重更结实,春季的纸则蓬松柔韧。而晒纸则是一门技术,手劲要轻巧、匀净,得用细柔的棕刷,凝神屏息般的力道,把抄好的纸刷于墙上,阴干。制作抄纸用的帘架和帘纱,是一种更加细致、精微的活计,制作帘架的匠人如今已屈指可数。匠人在制作帘架时,要取韧性好的竹子,劈、撕,切成几毫米细的竹丝,然后经纬穿梭,编织而成。造好的帘子,要在风干之后,再涂上土漆,因为土漆能让纸张自然剥落。

制帘子匠人制成的是一整张裸帘,接下来要缝帘子。一张帘子要分成三份,在竹子的缝隙中走线,在头部和尾部固定上两根帘杆,这样,抄纸时才有抓点。一张纸抄过来,需要打一个领头,抄纸的时候,牵住这个领头,用手轻轻一拈,揭下来。缝帘子的人,手力劲道要轻巧沉稳,一针缝不匀净,帘纱就不对,抄纸的时候,不容易下纸,或者牵过来时,纸头容易断,一张纸就坏了。

此时,听着尹旺松的介绍,在我的脑子里,瞬间出现了一幅画。

在乡村沉寂的蓝天白云下,一间小小的作坊里,三五个抄纸工正在静默劳作,水声、舂捣声和抄纸声。随着乡间周围的空气弥漫开来,悄悄地飘荡在绿油油的麦苗上空……

根据我的长期观察,那些真正的匠人,对手艺的情感是非常朴实的。多少年来,许多匠人依靠大自然赐予的物质条件和天赋,运用自身驾驭的技艺,对身边的物料进行加工。他们一开始往往会以此贴补家用,但却在客观上传承了我们民族的文化。

风雨桥畔的传承

俗话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几十年来,尹旺松一天都没有忘记尹家祖祖辈辈创造的一个传统品牌“正和记”,因为这是尹家在200年前创立的品牌。

由于尹家祖上抄纸抄得好,韧性强、纸质细腻、厚薄均匀,一直很好卖。为了和别人家抄的纸有区别,尹家把自家抄的纸取名为“正和记”纸,并印上“正和记”的字样。就这样,“正和记”这个牌子一直传承至今,尹旺松的父亲尹相卿在解放前夕,曾为中共地下党创办的报刊造过纸。在上世纪集体化时期,尹家曾经带领全村群众造过土草纸、朱尖纸(朱红纸)、大卷纸、白棉纸,为发展集体经济做出了贡献。

从事手工造纸30多年的尹旺松,先后带出了20多名徒弟,研发出了漾工棉纸、万松记宣纸、仿古棉纸、带丝茶叶包装纸、贡棉、东巴艺术纸、捆钞纸、修复古籍用纸等几十个品种的手工棉纸。

“在跟我老父亲学艺的30多年时间里,我前前后后经历了民间手工造纸的多次坎坷与变革,可以说,有许多感慨。”尹旺松突然和我谈起了这个话题。

“我相信你的说法。也理解你的想法。”我知道这个中年人心里一定埋藏着许多故事。就接着问道:“尹师傅,那你的孩子们有没有继承你的技艺?”

“没有,没有。我的两个孩子,儿子大学毕业后在水利部门工作:女儿嘛,在大学读的是泰国语,现在边境一线从事翻译工作,也算是专业对口了,呵呵……”尹旺松一脸自豪地笑着回答我。

近年来,在我采访过的几十位大理州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只有两位传承人的孩子继承了父辈的“祖业”,所以尹旺松的回答让我没有过多的意外。

“主要还是太辛苦了,也赚不了多少钱……毕竟现在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事业。作为过来人,我理解他们的选择。”尹旺松轻松地对我说。

“是的,这样也好。”我安慰尹旺松。

不过,让尹旺松感到欣慰的是,他带出了一批年轻的徒弟,既有四五十岁的,也有二三十岁的,男男女女一共有20多人。这些徒弟有的已经能够独立从事手工造纸,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一直在各地从事手工造纸,成为手工造纸领域独当一面的骨干。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30多年的传承,尹旺松研发出了漾弓棉纸、万松记宣纸、仿古棉纸、带丝茶叶包装纸、贡棉、东巴艺术纸、捆钞纸、修复古籍用纸等几十个品种的手工纸,实现了几十年前在心里默默许下的把手工造纸技术在自己手上发扬光大的誓言,为大理白族手工造纸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010年3月,尹旺松被鹤庆县人民政府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手工白族造纸代表性传承人,其产品参加了当年举行的“大理三月街非物质文化活态展示”。受到中国文联秘书长白庚胜同志的好评。2013年3月,尹旺松被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命名为“大理州第三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鹤庆白族民间手工造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8月,他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鹤庆白族民间手工造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5年,他被鹤庆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命名为“鹤庆县十佳乡土人才”。

1999年以来,美国纽约市造纸博物馆馆长、研究所所长伊莲·柯莱茨基先生先后四次到尹旺松家的手工造纸作坊进行调研。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昆明植物研究所杨建昆一行多次深入作坊考察。2008年,尹旺松生产的茶叶纸、书画纸,被鹤庆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认定并通过执行标准。2009年,受大理文化局邀请,尹旺松到大理武庙会参加“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被授予“突出贡献奖”,同时还加入了大理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受到协会表彰。尹旺松近年相继研发出的仿古棉纸,为云南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多家图书馆古籍修复提供了便利。与此同时,他还受大理印象广告公司的委托,用新研发的东巴艺术纸包装古普洱茶精品,使产品远销到台湾、北京、香港、澳门等地区,受到消费者的好评。

从龙珠村里穿流而过的漾弓江,静静地向着远方流去……

漾弓江畔的三座风雨桥,见证了岁月的变迁,见证了尹旺松家的造纸历程,也见证了龙珠人的浓浓乡愁。多少年来,从选料、蒸煮、漂白、洗涤至打浆、抄纸、晾纸,龙珠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把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手工造纸技艺演绎得淋漓尽致,成为大理白族人民浓浓的乡愁。

“李老师,我现在还有一个心愿,或者说是计划……”在采访即将结束时,尹旺松突然向我提出了这个问题。

“哦……计划?”我有些好奇地问他。

“是的。”他肯定地回答。

“能给我说一下嘛……”我打断他的话,要求他给我说。

“当然可以。”尹旺松接着说道,“说实话,我们的这个手工造纸,还是有些污染物排放的。这一点不能否认。”

“哦,是这样?”我若有所思地回答。

“是的,所以我想不能再像这样下去了。”尹旺松点了点头,坚定地说。

“那你的打算是……”我不解地问道。

“我打算首先带头解决排污问题。我已经想好了,今后要实现循环利用,也就是说要把那些已经用过的水回收起来,统一集中过滤,真正做到‘零排放。”尹旺松看到我没有吭气,想了想,又接着说道,“当然了,要这样做就必须舍得放弃……”

“舍得放弃,老尹师傅,你说的什么意思?我还是听不明白。”我不明白尹旺松的意思,问他。

“意思就是不能增加产量。”尹旺松继续解释说。

“不能增加产量,那你的利润不是比现在减少了吗?”我更加不理解了。

“不会的,李老师。”想不到尹旺松看着我笑了笑,接着向我解释说:“是这样的。李老师,我一方面通过利用现代科技实现零排放,另一方面实现转向生产,也就是以生产高端纸品为主……”

“哦,我明白了,生产高端纸品,价格就得比现在高一些,当然利润也就上去了,是这样吗?尹师傅。”我问尹旺松。

“对对对,就是这样,因为只有真正的高端产品才可能有更大的利润空间。这也算是提高附加值吧,我们总有一天要转型升级的,我不想眼巴巴地等着那一天,还是主动一点好。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把眼光瞄准市场。瞄准越来越红火的旅游大市场,特别是丽江和大理的旅游市场,开发旅游产品,比如东巴书画,还有一些纸质旅游产品。”看得出来,尹旺松对未来充满信心。

“你这样打算,方向是对的。一定要跟着市场走才能有长远的出路。”我回答。说实话,听了尹旺松刚才的一席话,我有些佩服眼前的尹旺松了。

“尹师傅,你能不能给我说一下,现在手工纸的市场价格怎么样?”我问尹旺松。

“市场价嘛,一句话,我每年一共生产80多万张手工纸。扣除人工工资、原材料成本以外,每年的利润还有四五万块钱。”尹旺松想了想,回答我。

“才四五万块钱?不算多嘛?”我有些不大相信。

“就有这么多。李老师,这还主要靠茶叶包装这一块呢,不然还没有这么多呢。你想想,从买树皮开始,什么都要出钱啊。”尹旺松认真地说。

“也是。”我回答。

事实上,一个传统产业的升级,说到根本上,还是要从产业结构的角度,促进产业的升级,实现创新驱动,或者是说有创新主导的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升级转型,说到底就是市场主体的动力,内在的动力,它的动机和活力是关键,当然,政府在此并不是没有作为。政府要使得这个产业升级能够变成现实,或者说新兴产业的兴起和传统产业的转型能够变成现实,可以通过制度的设计,使得这个市场的主体包括企业,创业者个人,有动力去实现转型,去创业,去把传统的加工环节变成研发环节,变成营销环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还有就是要给这种转型创造相应的环境,通过典型示范、信息发布,给他提供转型升级和发展创业的一些模式。对于像尹旺松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传统手工造纸来说,创造相应的环境并给他提供转型升级和发展创业的一些模式尤其重要。

在和尹旺松辞行的时候,他客气地送给我一些刚做好不久的纸制品做纪念,我收下后,出了他家,沐浴著金黄色的夕阳,一路驱车,沿着“上鹤高速”往大理方向驶去……

编辑手记:

在浆水中一撩、一提、一掀,一张张手工纸便如魔术般在手里显现。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从而结束了用甲骨、竹简、绢帛书写的历史,到北宋开始采用竹或者木纤维造纸,这一手工造纸术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的手工技艺已经在工业化、信息化的浪朝中日渐消失,传统手工造纸术也在逐渐销声匿迹,而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的尹旺松一家,却一直默默无闻地日复一日传承着手工造纸工艺,让这项蕴藏深厚白族文化内涵和历史沧桑感的传统技艺在今天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猜你喜欢

白族手工
可爱的手工小青蛙
手工剪纸
花样云南(二)
手工DIY
珍贵的手工面
白族
初访湖北鹤峰白族聚居区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