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国乐”的民族音乐改革探索
2017-07-26马莉
马莉
摘 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各民族的艺术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以“女子十二乐坊”为代表的新民乐逐渐摸索出一条新的民乐发展道路,顺应了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商业利益驱动等多方面原因,新民乐的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对复兴国乐的民族音乐进行深入探索,这对于推动中国民族音乐走向国际舞台也有积极意义。
关键字:传统民乐 新民乐 全球化 创新 发展
近现代以来,中国传统音乐受民族民间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潮流的影响,历经多次文化变革,逐渐衍生出了一种“新民乐{1}”思潮。新民乐的出现符合音乐的社会情理性,作为一种新颖的民族音乐演绎形式,自诞生之日起就深受广大青年爱好者的欢迎。但是,新民乐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一些质疑,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其发展模式及方向予以正确把握和探索,以便有力的推动和实现民族音乐的发展与复兴。
一、近现代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
1.京剧样板戏时期{2}
京剧样板戏,是指文化大革命时期在京剧现代戏汇演基础上,从数十个剧本中选出几个,经过精心编排普及全国的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是区别于传统戏曲的一种新戏剧。传统的京剧是经过历史演化慢慢几点而形成的,而革命样板戏则是建国后新创作的区别于传统的京剧,是特殊年代的作品。
2.以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为基础、以西洋配器为辅助的时期
西方列强通过鸦片战争进入中国,带来了大量的西方音乐,以宗教活动的形式来传播。继“洋务运动”失败以后,“师以夷技以制夷”的“维新变法”开始,要赶走列强使中国重新站在世界之巅,必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加以利用。在康有为、梁启超的主张和引导下下,创办了许多西式学校,并开设了音乐课。一些回国的留学生自发地组成音乐团体,辗转各地演出,留下了许多朗朗上口的作品,足见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们渴望学习西方科技文明,实现富国强兵的爱国愿望。
3.民族乐团建立的时期
从20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我国音乐界的有识之士在西洋音乐的影响下借鉴西洋乐队的编制尝试建立民族乐队的新形式。先后经历了由郑瑾文先生于1920年创办的大同乐会乐队 ;1935年成立于南京的中央电台音乐组国乐队;1941年由卫仲乐、金祖礼创建于上海中国管弦乐队;一直到1953年5月,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在北京成立。乐团不仅借鉴了西洋管弦乐队的模式,同时还为弓弦乐器组和弹弦乐器组配齐了高、中、低音声部,淋漓尽致的发挥了各类乐器的特点。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逐渐采用西洋律制(十二平均律),从而替代了传统律制,其音乐风格偏西洋乐曲。
4.民族室内乐的兴起{3}
20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中国器乐作品专场”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民族室内器乐合奏成为一种新的演出形式,在中国掀起了新潮艺术音乐风。如今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借用西洋技法来创作民族音乐,创作水平也逐渐提高。后来他们又将歌舞乐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借助灯光、电影等其他艺术手段,使民族室内乐获得空前的成功。“新民乐”应属于这一系列。这些新的演出形式与特色乐团使人耳目一新。
二、新民乐的产生及原因分析
1.新民乐的概念
新民乐指现代音乐人以中国民间音乐元素为基础,借鉴欧美现代音乐风格,使用当代作曲技法,以现代表演手段,进行改编、组合而创作的民乐新作品{4}。
2.新民乐产生的背景
改革开放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了国家倡导的一面旗帜,为广大音乐创作者带来了良好的契机。而此时对于是否接纳“舶来品”国内则分成了三大派,到底是全盘西化,还是不做任何改变,亦或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为当时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不久,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的讲话”中指出了文艺工作的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式的问题{5},明确回答了当时中国民族音乐的何去何从的问题,那就是既要保持我们民族的传统民间元素,又要适时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多元化发展,才能振兴民乐,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复兴。
3.新民乐产生的原因及思考
(1)新民乐的出现顺应了音乐文化思潮中一直存在的求新求变的发展主线。市场环境下,传统音乐显得单点乏味,缺乏创新,宣传滞后。任何艺术文化,只有有所变革,才能在现代社会中获得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传统民乐要发展必须抓住人们求新颖、求变通、求个性的心理诉求,只有在变革中才能求得生存。
(2)中西方音乐文化的融合刺激了新民乐的崛起。改革开放后,欧洲德奥音乐体系的公认地位受到挑战,许多音乐家汲取了非洲音乐与东方音乐的营养,创作出新音乐,东方音乐由此站在了世界音乐的舞台。国人开始将现代音乐技法引入民族音乐之中,这种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渗透刺激了对中国古老的传统音乐的挖掘,使其又焕发了生命力。作为“女子十二乐坊”的创始人王晓京曾说:“十二乐坊既不是民乐,也不是流行音乐,人们听到了什么就是什么{6}。”当然他也肯定了他的“新民乐”的确受到了外国音乐元素的影响。类似国乐能在改编的基础上融合新元素也收到同样的效果。
(3)商業利益的驱动为新民乐的繁荣实现了市场价值。当今世界,音乐不仅具有艺术的属性,还被赋予了商品的属性。音乐这种特殊的商品,重在传承,青年这一群体对于我们发扬传统音乐的魅力不可或缺。在“女子十二乐坊”传遍大江南北之时,许多组合开始复制“十二乐坊”的模式,但都缺少传统音乐所赋予的曲终绕梁的民乐精华,未挖掘深层次地内涵。新民乐作品作为商品有其适应市场需求的内在属性,但音乐不能只流于表面形式,需要挖掘的是其核心竞争力,更重要的在于要体现中华民族音乐的精髓。王晓京认为,现今事业成功型的中年人既不喜欢嘈杂的流行音乐,又无暇欣赏传统音乐底蕴深厚的艺术内涵,因此“十二乐坊”找到了市场。王晓京与“十二乐坊”的成功不仅说明了新民乐在国内人气爆棚,而且也走进了国外市场。2003年,他们在日本的首演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接着唱片的发行也创造了销售神话。因此,新民乐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要注重音乐的舒服感与市场化、内容性与群众基础的协调统一。
三、对新民乐的质疑及其合理走向探索
1.对新民乐的质疑
新民乐作为一种传统民乐的新形式,长期以来被视为“异类”,人们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作为支持者的北京文艺台台长张树荣认为,所谓音乐就是以乐怡人,不管用什么形式去做,只要好听、好看、好玩、有市场就有它存在的价值。新民乐可以说是对民乐的探索和发展做出的勇敢尝试。新民乐的出现不仅是传统与现代的契合,更是东方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共鸣,还对音乐重新作了诠释。
作为反对者的歌手腾格尔则认为,“某些创作缺乏对民族音乐内涵的理解,刻意走流行音乐的路子,把古老的民歌改得面目全非,简直是民歌的罪人!”尽管借鉴西方流行音乐元素对于中国民族音乐迈向世界音乐大舞台的做法行之有效,但目前新民乐作品良莠不齐,在发展过程中甚至出现了某些作品把传统民族乐器生硬地嫁接在西方乐器演奏传统曲目中。
很显然,问题的根源无论是赞成方还是反对方都要面对并且要解决的就是: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路子应该怎么走?笔者认为,对于新民乐,我们应该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不要武断地贬低或拔高它,因为任何一种音乐表现形式能否存在并有所发展,在于观众是否能够接受它。两方争论的关键在于能否走出一条继往开来、可持续发展的民乐创新之路。诚然,新民乐作为弘扬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它替代不了具有传统音乐特点的民乐,只是将传统音乐的形式通俗化,中国民族音乐仍然是其核心部分。
2.新民乐的合理走向
传统音乐仍然处于新民乐的核心地位,对其进行改革创新的基础依然是根植于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但近些年来面对商业利益的驱使,新民乐的发展已渐显偏激。从音乐创作、理论批评角度说,新民乐要健康、完善的发展还有待于我们在以下两个方面共同努力:
(1)提高作曲家的民族音乐意识,发掘民族乐器的长处。中国音乐的前途,根基在于音乐人的创作。音乐人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音乐制作的商业化,现代中国音乐主要由专业作曲家的音乐创作来完成,简单地依靠音乐制作人的改编、民乐家的演奏来进行的民乐传承已渐行渐远。民乐作为我们表达民族语言的一种方式,如果在创作上能够将西方音乐的作曲技巧与我国民乐精髓融洽结合,那么创作出来的作品将更受民众喜爱。此外,如果能够进一步发掘乐器的性能、音色等,那么民乐创作或许可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2)在商业化道路上正确认识并引导新民乐的发展。如果对新民乐的发展不予以正确认识和引导,放任自流,那么新民乐难免会走向“完全商业化”的歧途,也违背了新民乐兴起的初衷。商业化的发展,不仅不利于新民乐的创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新民乐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新民乐的发展方向出现偏差。因此,新民乐作为音乐界新生派的翘楚,要使其更好地成长起来,还有待于理论批评家的关注和指正。如何能在民乐元素与商业利益之间作一权衡,既不产生冲突又不影响其发展,正是新民乐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需要在长期的音乐发展中不断探索、创新,找到其发展的平衡点。
结语
综上所述,新民乐是当代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适应市场经济运作新形势下的音乐产物,是传統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迸发的新的艺术品。新民乐用其独特的形式和效果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所焕发出的与时俱进的独特魅力。新民乐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取代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而是两者相互依存。因此,新民乐的未来走向不应该受市场利益驱动的桎梏,而应该站稳自己的一方舞台,用自身独特的传统与现代相辅相成的魅力,展现其特有的艺术品格,成为现代音乐众多类型中的“独一无二”。因此我们更应该好好地研究、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音乐及其美学特质,而不是一味盲目的效仿国际化的音乐模式。做真正根植于我国本土的音乐;符合中国人审美的民族音乐;展现本民族值得骄傲的其他国家无与伦比的文化底蕴,进一步探索出复兴国乐的民族音乐改革模式。
注释:
{1}黄洁.“新民乐”之我思[J].大众文艺,2013(24):153.
{2}郭玲玲.论新民乐对传统民乐的传承与发展[J].艺海,2014(5):91-92.
{3}国英杰.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何方——由“新民乐”现象引发的思考[J].黄河之声,2014(5):40-41.
{4}李梓瑄.浅谈新民乐对中国民族器乐发展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4(10):149.
{5}赵梅枝.市场化背景下新民乐的发展思考与建议[J].音乐大观,2014(11):16-17.
{6}王蓓.有关新民乐的国际化现象与思考[J].音乐大观,2013(6):92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