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建筑: “身体”与“机械”的主题探索
2017-07-26韩娱婷
韩娱婷
摘 要:本文对研究建筑导向可能性进行了梳理,该方案以“身体建筑”为主题,试图将“人”与“工具机械”互动关系通过建筑形式进行叙述。从关系共性与互动性结构提取建筑空间形态原型,并把“身体”的骨骼、活动流线应用于设计中的这种关系与建筑的融入,会在某种程度上打破建筑学科的传统边界,产生新的关联性与灵感。对创造者的人体行动关系与机械的行动关系产生关联性导向一种对身体与机械的劳动共性的探索。
关键词:概念建筑 身体 建筑 机械 叙事
一、源自身体与机械的灵感
1.概念阐释
約翰·海杜克在建筑草图中试图将他所关注的议题转化为建筑,去探讨建筑学科的多种可能性。这种建筑的融入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建筑学科的传统边界产生新的关联性与启发的灵感。我们在创造工具并服务自我的同时,探索机械围绕无意识身体行为所产生的劳动共性是否存在更多与身体的共性的特点进行总结。尝试机械建筑能够像身体机能一样进行“自我繁殖”。
2.灵感来源
马塞尔·杜尚创造出他第一个实物作品——《自行车轮》(BICCLE WHEEL),直观的传递出他对传统艺术品的定义的新看法。尽管带有古怪的外表,但是根本上是一种高级艺术的存在方式,它们越古怪,所蕴含的独特性、艺术价值就越高。而这些高级艺术的存在方式在影响人对艺术品的审美的同时也间接的连锁影响人们对身边客观存在可行性的认知。激发我们在对未知事物的思考过程中,从对墨守成规现实生活的一种反叛延伸成对未知实物的探索能力及创造能力。
而纵观当代概念建筑,通常展现出来的都是艺术性价值,这也是我们常常混淆两者界限的原因。相比起艺术家的亲力亲为,建筑师们选择对建筑建造过程避而远之,雇佣别人替自己完成建筑,几乎没有主动参与建造。而这一点足以让概念建筑失去其本身的存在价值。
3.空间转换
概念艺术之所以区别于概念建筑,是因为概念建筑在模仿概念艺术的同时拥有自己的建筑特点。人类创作工具、创造建筑一开始的本意就是服务于自己。而在这个创造的过程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动”。“动”似乎是生命存在的特征。我们将创造的这个“动”与被创造的客体产生的关系及流线进行叙述。将这种关系进行理论及形态转换,并进行概括,试图融入建筑的“特点”中。在这个过程让建构参与和现状条件的对话。
这种对创造者的人体行动关系与机械的行动关系产生关联性导向——机械是一种主要被围绕无意识身体行为的情形所充满的劳动密集型的活动。无疑也意味着建筑导向一种对身体与机械的劳动共性的探索。
二、机械结构的“自我繁殖”
1.身体形态要素
人体各骨骼间有特殊的链接点。各关节可以运动,手足可以弯曲、上下左右的移动,头部可以扭转,让人可以做出跑步、游泳、打球以及上下楼梯等各种动作。身体不仅仅是肉体,其内部蕴含着各种器官、血液、骨骼。而骨骼是人体的支撑的结构,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的结构,他不仅能承载人的运动,更令人敬佩的是人体内纤细的骨头可以让人两点站立。
人体骨骼的支撑,这不仅仅是对肉体,或是动态中的简单思考,而是将其看作一种原型与形式,甚至在现象学的语境之下去探索身体与建筑之间潜藏的关系。如果让身体结构重新变形分析,作为微建筑的建构支撑,可以使微建筑以一种新的形态呈现在人们眼前。
2.机械形态要素
中世纪的刑具可以说是早期对于被主观能动创造出的反作用于人类自身的一个例证。这些器械施加于身体的关系往往是一种极限的表达。人的身体有极限,但是可以通过对人体的刺激进行缓慢的越界。是后期人类对于死亡对抗的另一种非自然性的社会活动。人类大脑思维为了生存不断复杂进行的脑回路创造。
那么,这种身体与机械的关系,是否可以直接体现在建筑中?
3.“自我繁殖”概念空间
在生物的进化中我们可以发现以大量个体的族群一代代传递基因的方式,每个个体的特性都被基因代表了该个体的结构并提供了它的蓝图。下一代的产生基于对上一代的完全复制,以及个体的变异机会及两个个体间的部分结构互换等方式产生。
自我复制是一个物体拷贝自身的过程,对于机械的自动复制过程来说,这可以以一个确定性的过程来实现。而自我繁殖存在多样性的可能,它执行的是一种发展的过程。实现自动化的自我繁殖过程,就必须不局限于处理复制所需要的结构。也就意味着这个建筑在重复的同时还存在着多样化的延展关系。经过一个长期的进化过程,生物体复杂度甚至会增加。如何通过建筑描述这种普遍的逻辑原则,以使机械可以进行自我繁殖,并增加复杂度。基于数学家约翰·冯·诺依曼的循环论证。一个系统中用以制造另一个系统的复杂度会随着父辈到下一代的递减,要制造自动机B,自动机A就需要超过自动机B的完全描述。这说明存在一个可以使自我繁殖甚至创造更高级别版本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复杂度。在这个临界值以下,自动机便是退化的。
三、“骨骼·建筑”创意过程
1.主题定位
为了更好的完成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对《伊恩 · 波登:Bartlett设计——关于建筑的思索》和《王琦:诺丁汉100-研究主导型设计室文化》进行解读,Bartlett的设计里面,《典礼,UCL》中一个行走中的建筑,利用绳索带动牵引,与机器人想结合,里面的图片在表达自己建筑思维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新的灵感以及对于空间的理解,在《空间》里面,所描述的建构方式,是以艺术设计的构成要素与发展形式。
作为基本线索,包括其听觉,视觉,知觉、色彩感知等方面。这也是研究方向基础形态的来源。
2.找形试错
首先确定方案主题特色,表现在:①形式新颖性,从舞蹈中获取灵感,运用身体语言去表达空间,使整个微建筑看起来似动非动。②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个体在组件中相互联系,而组件和组件的关系却是相互独立的。③模块化,这种模块不是一个立方体的模块,而是组件的模块组装。充分展现出微建筑组装快,便捷移动的特点。
然后进行形态的列举拓扑。已得知结构有以下几种:①并列结构:个体间的连接与接触、串联与放射、集中与组团。②并列结构,重叠、包容③拓扑结构,拓扑网格,拓扑变换④折叠,变距与变向;螺旋与翻转;空切与切折。⑤孔洞,二维开孔、三维开孔或者曲面在前期方案的生成中,主要探索它的形态外观和元素符号的变形,通过几次形态变形的实验性设计,渐渐摸索出几个有特色的空间形态结构处理手法和主要空间关系。设计的初期,做了一系列的方案,系列方案一采用的是由身体图示的基本元素,组成网格形状的板片,通过斜插支撑,钢丝绳索悬挑,形成一个三角的空间。系列方案二,采用的板片间错位叠加,形成模块化的内部空间。系列方案三,通过板片自支撑,由基本元素组成一个折叠组件,围绕一个轴线旋转调整,形成一个张牙舞爪的外部形态。
3.原型生成
认为建筑是一种主要被围绕着无意识身体行为的情形所充满的劳动密集型的活动,建筑学无疑导向一种对身体的探索。因此,我们在设计中决定尝试一种用概念建筑与身体结构相结合的形式,根据人在跳舞时的动作以及其舞动的轨迹组成微建筑形态,建筑节点和建筑元素都是由人体关节、骨头等变形生成,关节式的小构件用螺栓连接,形成可随意折叠移动的小个体,最终组成一个机械式微建筑。根据生物衍化的原理,将自我复制与自我繁殖置入其中,让身体作为结构,融入到微建筑里。
基于研究导向和身体的多样化,身体与概念建筑的探索趋于一种公共艺术化的微建筑,将身体结构作为建筑的结构呈现,组合成一个机械式的空间装置,再利用模块化设計的方法,使建筑分成几个模块组合,使其既能个体展示,也可以组合展示。
在前期方案的生成中,主要探索它的形态外观和元素符号的变形,通过几次形态变形的实验性设计,渐渐摸索出几个有特色的空间形态结构处理手法和主要空间关系。设计的初期,做了一系列的方案,系列方案一采用的是由身体图示的基本元素,组成网格形状的板片,通过斜插支撑,钢丝绳索悬挑,形成一个三角的空间。系列方案二,采用的板片间错位叠加,形成模块化的内部空间。系列方案三,通过板片自支撑,由基本元素组成一个折叠组件,围绕一个轴线旋转调整,形成一个张牙舞爪的外部形态。
4.结构深化
与组件与主龙骨链接结构的设计深化,主要工作为:①元素间的连接结构,尽量使用螺栓连接,减少使用焊接方式,②组件与龙骨的链接结构使用螺栓链接或者榫接的方法;③微建筑空间虚实关系。由原来横向排列的小构件转变为纵向排列的方法,解决原来小构件、元素与小构件元素之间没有链接点的问题。
深化的问题:①考虑小片基本形态,弧度是否圆滑,尾部指教部分是否导圆角,还是继续保留圆弧与直角的冲突。②解决大的结构框架与小片之间的链接穿插关系③小片与小片的排列方式是否合理。④解决片与片之间的链接方式,是否焊接,是否用螺栓,螺栓怎样连接⑤考虑悬挑部分的承载关系,不能往下坠,确保可以支撑大面积的悬挑。
四、关于“身体建筑”探索和思考
1.总结
这三个方案的对比,方案三相对设计的比较成熟,方案一,形态过于简单,视觉冲击力比方案三差,方案二,形态看上去是比较丰富,但缺乏空间,看上去觉得是满堂架,而方案三,形态的视觉冲击力强,给予人无限的想象空间,看着像群魔乱舞的人,也会让人联想在机械,看上去似动非动的感觉。
研究实验采用的是解构的形式呈现,设计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微建筑,突破原来人们对微建筑的传统思维,使微建筑更符合生物多样性这一特性。
2.评价
基于3米×3米×2.8米的立方体,将其拆分为两个3米×3米的两部分,方便移动。该规格的立方体既有适宜的体量保证灵活度和便携性,又有足够的内部空间供一个人使用,两组既可以作为个体呈现,也可以是组装形式的呈现。整个微建筑的主要支撑部分是竖立起来铁片。主体框架结构与悬挑部分,是通过相互嵌合来完成,悬挑部分,杆件与铁片间的连接是通过螺栓来完成。营造出别样的形式感受和空间体会。
3.思考
目的性对空间论来说,那就是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并向内侧去整合秩序。而空间的虚体,是指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是无计划性的。无计划性,对空间论来说,那就是从内侧向外增加扩散性。因而前者具有收敛性,后者具有扩散性。
微建筑空间的“虚空”与“实体”是相对的。各种不同形式的空间,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环境心理感受。空间的虚实尺度对形象空间的表达不只是形式,而是设计的精神之所在。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空间就显得呆板;唯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空间就会有无穷的意味、悠远的境界。空间的虚实尺度对形象空间的表达不只是形式,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中每一个点、线、面、色、形、韵都表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价值。
结语
我们试图运用建筑对身体与建筑关系进行一种叙述。结构体的来回移动,体现出一种陪伴式的叙事。在这样的过程中,主体变成了客体、客体变成了主体。而这种有意识的变化包含了对主体、客体的连续否定,是对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质疑和再造。如海杜克一般,引申出的,是对建筑学边界的一种思考。这些像建筑又不像建筑的物体,在作为对现实回应的同时,更是为了打破我们确信的事情的重新认知从而延展的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詹和平.空间(第二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2]潘岩.伦敦开题——15位国际新生代建筑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王琦,诺丁汉100-研究主导型设计室文化[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英】Laura Allen,杨睿,张旭,译.Bartlett设计——关于建筑的思索,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