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鱼纹符号在徽州建筑装饰木雕中的视觉呈现

2017-07-26孙亚兰

艺术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鱼纹审美价值传统文化

孙亚兰

摘 要: 在中国的民间艺术装饰纹样中,鱼纹符号有其独特的审美样式和文化意蕴,象征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及丰富的精神内涵,从而形成具有中国传统的视觉文化符号之一。本文将从徽州传统木雕题材中对于鱼形纹饰的应用,以及鱼纹符号在徽州木雕中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的取向,论述鱼形纹饰呈现在徽州木雕中的视觉艺术语言。

关键词:鱼纹 徽州木雕 传统文化 审美价值

鱼纹符号图样的应用渗透在建筑装饰、家具、陶器、瓷器、手工艺品等生活中的各处。而徽州传统木雕装饰对于鱼形图样的应用也体现出特定的宗教、伦理、民俗、文化艺术。

一、鱼纹文化与徽州建筑装饰木雕的渊源

古徽州位于皖、浙、赣三省的交汇处,地处安徽省南部。徽州“东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厄。”{1}因此,古代的徽州环境较为闭塞,北方战乱之际,大多数人选择迁徙此处,以逃避战乱。而相对于大面积的山地丘陵使得耕地有限,大多本地的男子选择外出经商,由于其受陈朱理学中宗族思想及伦理纲常的影响,在赚取的钱财之后,大多回乡大兴土木,修建祠堂,正因为古徽州山地丘陵闭塞的地理环境大片的树林为民居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使得因此徽州建筑装饰中的木雕以及具有装饰意味的鱼纹符号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鱼纹符号的起源

鱼纹的起源最早追溯到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阶段。此时最具代表性图样的当属出土于半坡遗址的鱼纹彩陶盆(见图1)和人面鱼纹盆,这一时期,对于鱼纹的广泛使用是仰韶彩陶文化发展的繁荣期,仰韶先民对于鱼的崇拜投射在生活中的各类陶器的装饰中。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人们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靠近水源寻求生存,对于自然界中难以对抗的凶猛动物,水中的鱼便成了人们生存的物质保障,因此在捕食的同时以及食物丰富的不同时代,鱼纹仍是氏族的崇拜物与祭祀物,原始人类对于魚纹的图腾崇拜也随之成了一种精神依赖。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纹饰从起初的具象逐步演变为抽象的形态,此时的鱼纹符号成为了人类原始宗教情感及审美意识的物化。

2.鱼纹符号在徽州木雕中的应用

两千多年的生产力发展及历史变革中,从自然环境分析,古徽州山地丘陵的地理环境使得原材料丰富,大多的建筑以砖木石为主;就社会背景分析,徽商们奠定了古徽州的经济、文化发展,自古以来的宗族意识及“贾而好儒”的思想,使得经济实力雄厚的商贾们选择落叶归根的同时在修建建筑装饰上花费大量钱财,以显示家际显赫、事业有成、光宗耀祖的心理状态,至此建筑装饰中的石雕、木雕、砖雕被大量运用。对于徽州木雕中题材的运用,在满足基本的审美需求同时,人们对世俗生活的安定、个人美好愿望的实现、自身情趣的追求,使得儒家的内涵文化及程朱理学中的宗法伦理纲常成了徽州木雕装饰内容的主要表达形式。徽州木雕中对鱼纹符号的运用有鲤鱼跃龙门、卧冰求鲤、年年有余(鱼)、富足有余、金玉满堂、莲里(鲤)生子、多子多福等表达多子多福、吉祥如意民俗类题材,此类题材多应用在建筑中的门楼、门罩,或是一些屋檐、雀替(见图2)、漏窗、牌坊、岔角、墀头、挂牙等处。

二、鱼纹符号在徽州建筑装饰木雕中的文化意蕴

中国的传统纹样符号中,就延续性和象征性来说,鱼形纹饰的影响上至上古下至当今。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鱼形纹饰的影响渗透在宗教、哲学、艺术、民俗等各领域,而徽州建筑装饰木雕用理性的思考将鱼纹符号转化成由具象到抽象的装饰性纹样,从而表现出生动的审美性和文化底蕴,呈现出高品质的艺术性以及高价值的文化遗产。徽州木雕中的鱼纹符号有原始思想的基础、民俗思想的融入、儒家价值观念的渗透,在内容和形式上,反映了人们期望子孙繁盛、生活美满、富足祥和以及入仕之愿。

1.自然崇拜的原始思想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鱼的自然崇拜源于物质材料依赖,既有对“神”的感恩,又有心理上的畏戒,于是将“鱼纹”转换为一种象征符号使其成为了生命的原始意识。古徽州,地处安徽省南部地区,新安江发源地,人们依水而生居住于此,猎鱼成为生活方式之一,对鱼的崇拜自然而然的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随着原始农耕向定居农耕的转变,人们对猎鱼的依赖性逐渐降低,使得鱼纹符号由先前的图腾崇拜转换为生活中各类器具的装饰。其次,由于“龙”图腾观念的强化弱化了鱼纹先前赋予的“神性”。陶思炎认为“龙的冲击是中国鱼文化变迁的信仰动因,龙对鱼的取代导致了信仰重心的位移,并造成尊卑互应的文化情态”。{2}“龙纹”(见图3)的使用限制及其自身的神秘性与权威性使得社会等级被划分的更加明显,普通大众无法正常使用,因此鱼纹作为大众装饰图案样式,走进徽州百姓生活中,并成为应用范围最广延续性最长得纹饰之一。

2.婚姻繁衍的民俗意味

所谓宗法制度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中存在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3}古徽州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及严密的宗族制度,宗族的繁荣壮大是族人们的使命与终生的责任,人们希望家族的子女渐渐成长成才,待长大成人后,可以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因此儒家思想中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孝悌之道,影响着古徽州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使得徽州木雕具有浓厚的道德教化功能。鱼腹中多子,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古徽州人们对这种多子多孙的美好生活愿景表现在对于鱼纹装饰题材的运用。徽州木雕中的《鱼戏莲》、《莲里(鲤)生子》的题材通常刻画得的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童子,身着肚兜,坐在莲蓬上,手里怀抱着一条鲤鱼,形象生动有趣。儒家文化中的家和万事兴,成为了人们观念中的心理定势。

3.贾而好儒的文化形态

“贾而好儒”是徽商的特色之一。大多的徽州商人“好儒”“尚儒”,他们与文人、士大夫交往,精通儒学,所以在商业成功后,对于兴建学堂、私塾教育、投资宗族倾心尽力。“虽十家村落,亦有讽诵之声”{4}这是当时徽州的村落中呈现的文化状态。明清之际,读书之风盛行,商贾希望自己的宗族之下人才辈出,在朝廷任命官职,一来可以扬自家门楣,二来也可以为徽商带来经济制度上的庇佑,同时苦于耕读的学子也希望可以金榜题名,青云直上从而光宗耀祖步入仕途,于是人们对于功名追求的强烈愿望投射到了家家户户的门楣之上。例如徽州木雕中的《鲤鱼跃龙门》描述的是一条鲤鱼准备跳跃龙门之景,在大鲤鱼要跳的同时小鲤鱼也跃跃欲试,画面的下方刻有数组装饰性的浪花,在大鲤鱼跳跃龙门的一瞬间变为了一条“飞龙”,越过龙门。 “鲤鱼跃龙门”这一题材中,鱼所象征的是平凡普通的徽州百姓形象,需要通过艰辛的过程与自身的不断努力,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在贡献家乡社会的同时自身的才华也得以施展,这也是古徽州人们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文化认同。

4.吉祥如意的艺术享受

“鱼”与“余”谐音,有富贵、富裕之意。明清以来,徽州木雕的建筑装饰之中象征着吉祥、如意的鱼形题材出现较多,通常与“石榴”、“莲花”、“蝙蝠”、“云纹”一同出现,组成“连年有余”、“吉庆有鱼”的吉祥语,表达出人们盼望来年硕果累累,物产丰富的生活愿望。例如徽州民居中承志堂的雀替上,采用了鱼形纹饰,同时将一只蝙蝠刻在鱼的上方,再将两者用绳子连在一起,表现富足有余,希望家里的财富越来越多,满屋金玉的意思。除此之外,金色的鲤鱼和卷草纹或者水纹搭配呈现出“金玉满堂”的吉祥寓意,通常情况下,在古代,才华横溢的有志之士也常被称为“金玉满堂”。鱼纹图样不仅在徽州的建筑装饰中出现,同时也出现在生活中的各类器皿中,如碗碟、陶器、瓷器、家具、及一些年画、壁画之中。 鱼形纹饰所象征的不仅是平常百姓对农作物丰收的祈盼,也是其精神生活的沟通。徽州木雕对于鱼纹符号的融合、演进、形成了这一时期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成为了人们物质生活及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语

徽州人民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将深厚的徽州文化融入到徽州木雕的发展进程中,鱼纹符号自原始社会象征繁衍到现实社会寓意富足直至精神生活吉祥如意,一直以来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载体。将鱼纹的精神内涵尽染于徽州木雕之中,展示出了徽州木雕自身所具有的社会教化功能,在弘扬儒家道德理念的同时也将形式的表达和思想的内涵精神提升到视觉的呈现。

注释:

{1}清.道光《徽州府志》

{2}陶思炎. 中国鱼文化的变迁.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0 (2): 78-85.

{3}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律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8

{4}光绪《婺源县志》

参考文献:

[1]【清】道光《徽州府志》.

[2]陶思炎. 中国鱼文化的变迁[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0 (2): 78-85.

[3]曾宪义.中国法律史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光绪《婺源县志》.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鱼纹审美价值传统文化
仰韶文化鱼纹彩陶器
鱼纹瓷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鱼纹砖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