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幅传世名画带你走近欧洲绘画艺术(下)
2017-07-26
欧洲的绘画艺术史就是一部艺术运动史,繁星闪耀,涌现了相当数量风格迥异的绘画流派。不同的画派在欧洲的绘画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期“潮流·视界”我们走近绘画界,感受不一样的艺术,陶冶情操的同时领略艺术大家的魅力。
现实派
《拾穗者》(布面油画,1857年作,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作者: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
评价:19世纪写实主义杰出的代表画家,伟大的田园画家。
代表作品:《播种者》《牧羊少女》《拾穗者》
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画面的主体不过是3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这3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然而,最朴实的画作却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感和对生命的敬畏。
巡回展览画派
《伏尔加河的纤夫》(油画,1873年作,俄罗斯博物馆藏)
作者: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
评价:创作了大量的历史画、风俗画和肖像画,表现了人民的贫穷苦难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代表作品:《宣传者被捕》《意外归来》《托尔斯泰》
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地向前挣扎。领头的是一位胡须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坚毅的面孔透出饱经风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显示了他对于艰苦生活的无奈。19世纪70年代的俄国劳动人民处在沙皇的黑暗统治和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之下,过着非常贫穷痛苦的生活,无比写实的创作风格更加渲染了悲剧色彩。
立体主义
《亚威农少女》(布面油画,1907年作)
作者:毕加索(1881~1973)
评价: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
代表作品:《格尔尼卡》《卡思维勒像》
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亚威农的少女们》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间曾多次修改。画中5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这幅画的标题是由毕加索的朋友安德鲁·塞尔曼所加,据说毕加索本人对之并不喜欢。
浪漫主义
《自由引导人民》(布面油画,1830年作,巴黎卢浮宫藏)
作者:欧仁·德拉克罗瓦(1798~1863)
评价:善于把抽象的冥想和寓意变成艺术形象,其表达感情的深度与力量以及在描绘运动的激烈和气势方面,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
代表作品:《西奥岛的屠杀》《自由引导人民》
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她健康、有力、堅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
表现主义
《呐喊》(本作品共有4个版本:蛋彩画、纸本,奥斯陆蒙克博物馆藏;蛋彩画、油画、粉彩、纸本,奥斯陆国家画廊藏;蛋彩和油彩绘于木板上,1910年,蒙克博物馆藏和1895年,彼得·奥尔森收藏的版本。)
作者:爱德华·蒙克(1863~1944)
评价:他对心理苦闷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影响。
代表作品:《呐喊》《病中的孩子》《生命之舞》
“一天傍晚,我和朋友走在路上,一边是城市,另一边是脚下的峡湾,我感到浑身不舒服。我停下来眺望峡湾,落日将云彩染成血一般鲜红。就在那时,我想我听到了大自然不停地尖叫。于是,我画了这幅画———将云彩画得像真正的鲜血,让色彩去吼叫。”在画面最前面是骷髅又像是幽灵的人,就是画家蒙克自己。与其说他边扭动着身体边呼喊,不如说是他自己被“贯穿大自然的呐喊”所穿透,忍不住掩起自己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