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当局为何力推“国语多元化”?
2017-07-25崔明轩
本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崔明轩
自国民党当局迁台以来,长期“定于一尊”的“国语”(普通话)地位,即将面临遭稀释的命运。蔡英文当局企图通过“国家语言发展法”等相关政策大力推动其他所谓“国家语言”的地位,《旺报》24日评论称,全世界都尊重少数语言,但官方语言则统一,台湾“文化部”这种做法是反向而行,包藏着特殊不可告人的目的。
台湾“文化部”公告“国家语言发展法”草案后,陆续举办6场公听会。据台湾《联合报》24日报道,在23日举办的最后一场公听会上,“文化部长”郑丽君致辞时称,台湾长期实行一元化的语言政策,导致部分语言面临衰退甚至濒危的重大危机,为复振及发展各族群母语,因此拟定“国家语言发展法”草案,“台湾各固有族群所使用自然语言及台湾手语,将皆列为国家语言,以促进语言平权及文化平权”。她还称,未来修“公共电视法”时,希望可把多元语言观念放进去,至少要有“台语(闽南语)频道”。《旺报》称,这不仅体现出部分“台独”分子对于现有“国语”拥有公共电视的忿忿不平,更期盼借由瓜分“国语”的现有资源,造成此消彼长,“让国家语言不予明列的效果逐步发酵扩大”。
现场不少发言者的主张,也直接或间接映照出“文化台独”之心。《自由时报》称,有人发言鼓动“国家语言”排除“华语”,废除注音改用罗马字拼音,手语应该更被社会大众接纳等诉求。据悉,台湾的“国家语言发展法”草案提出,对于面临传承危机的“国家语言”,当局优先推动其传承、复振及发展等保障措施,包括建普查机制及数据库系统、强化公共服务资源和营造友善使用环境,以及推广大众传播事业和数字通信传播服务等。也就是说,未来学校老师如果用“母语”教数学,就有法律依据。
对于当局的这一规定,各地都叫苦不迭。据《联合报》24日报道,“原住民族语言发展法”规定,原住民族地区55个乡(镇、市、区)得用族语写公文。苗栗县原住民族事务中心主任陈睿炘称,全台共16族42种语系,苗栗县有15族,按规定除了中文版,还得翻译成15族族语版本,但人力不足,也缺翻译人员。南投原民局局长张子孝直言,“只是个噱头,根本行不通”,年轻原住民对母语不熟悉,若用原住民文字发文,可能没几个人看得懂。
早在陈水扁当政时期,民进党就曾打语言文字的主意,但2003年“语言平等法草案”以及2007年“国家语言发展法”草案都没有成功。针对“国家语言发展法”卷土重来,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国家发展与大陆研究所教授庞建国分析称,今天在台湾讲文化根源,无论是闽南语还是客家话都是中国方言,所以制定“国家语言发展法”本身想要的是“去中国化”,是一种“文化台独”的做法,大陆一定会有报复制裁动作。他说,过去国民党推行“国语运动”,有当时的时空背景,今天在台湾,出了台北市,闽南语还是强势语言,不必刻意去强调它,并没有文化断层的问题,所以就现实生活并没有特别需要用整个台湾资源强化闽南语的必要,“做这种动作,没有办法用文化的角度解读,只能从政治角度解读”。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台港澳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晓兵在接受台媒采访时也表示,台湾这种做法是“打着发展的幌子,包藏特殊不可告人目的”。他说,语言是重要的文化、政治载体,可以尊重地方方言,但作为社会基本象征及形象,官方语言需要统一,全世界都一样,“国语多元化”是与此背道而驰。
台湾知名作家王丰认为,订“国语法”根本是“台独”不成但又不甘心的一种玻璃心作祟,是一种无法抗拒统一大势所趋的无力而又苍白的“隔海陈抗”。《旺报》24日称,蔡当局打着促进“转型正义”“语言平权”的旗号,通过“原住民族语言发展法”“客家基本法”修正等方式,暗助、扶植其他弱势“国家语言”,试图把长期高居唯我独尊宝座的“国语”拉下。文章说,绿营的最终目标当然是通过教育、文化乃至语言全面达到所谓“台湾认同”“去中国化”,图谋未来“天然独”变为多数族群,届时民进党得以永续执政,“由此观来,‘国家语言发展法确实是绿营致力反中,迈向文化台独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