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痛的用药规律探析

2017-07-25杨廷仙彭代平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7年7期
关键词:活血化瘀中医药

杨廷仙++彭代平

摘要:目的探析中醫药治疗慢性盆腔痛的用药规律。方法以中国知网为资料来源,针对2006-2015年的文献,以“慢性盆腔痛”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收纳有关中药治疗的98篇文献,采用电子表格(EXCEL)对入选文献及方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98篇文献中有60个内服方、39个灌肠方,其中内服方出现频次≥10次的中药分别是:当归、败酱草、赤芍、柴胡、延胡索、桂枝、丹参、甘草、川芎、枳壳、茯苓、白术、白芍、莪术、牡丹皮、蒲公英、香附;其中灌肠方出现频次≥10次的中药分别是:莪术、蒲公英、败酱草、丹参、三棱、赤芍、红藤、延胡索。结论中医药治疗妇人慢性盆腔痛以活血化瘀为主,体现了血瘀贯穿疾病始终。

关键词:慢性盆腔痛;中医药;活血化瘀

中图分类号:R711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7-0093-03

慢性盆腔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是指非周期性间断或持续的下腹、盆腔、腰骶部疼痛,持续6个月及以上,它是妇科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发病率为21%~24%[1],育龄期妇女为其高发人群。慢性盆腔痛病因不明确,可涉及生殖、泌尿、肌肉、神经等多个系统。它可由生殖系统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慢性盆腔炎、盆腔静脉瘀血综合征等疾病引起[2-3],也可由肠易激综合征、膀胱疼痛综合征、腹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神经卡压综合征等非妇科因素所致[4],还可由其他不明病因导致。其病因复杂,病程缠绵,治疗难度大、效果不理想。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痛有一定的优势,但目前中医药治疗CPP多为各个医家的临床经验,没有形成共识。本文通过对文献统计分析探讨各医家运用中医药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痛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1方法

本文以中国知网为资料来源,针对2006-2015年的文献,以“慢性盆腔痛”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排除男性慢性盆腔痛、病因分析、流行病学调查、西药治疗、手术治疗、针灸推拿治疗等,共纳入有关中药治疗的98篇文献,其中有60个内服方,39个灌肠方。使用电子表格(EXCEL)对入选文献进行统计,对慢性盆腔痛中药治疗进行分析。

2结果

在内服方中,单味中药出现频次≥10次有19味(见表1),其中当归、赤芍、延胡索、丹参、川芎、牡丹皮、桃仁、莪术、红藤、败酱草皆为活血化瘀之品,红藤、败酱草、蒲公英都为清热解毒之药,柴胡、香附均具疏肝解郁之功,桂枝具有温经通脉之效,白芍具有柔肝止痛的功效,甘草具有缓急止痛、清热解毒的功效,枳壳具有行气宽中之效,茯苓、白术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

在内服方中,两药配伍频次≥10次共有15对(见表2),都是以活血化瘀药物为基础进行配伍,可见活血化瘀药物在治疗慢性盆腔痛地位。

在灌肠方中,单味中药出现频次≥10次共有8味(见表3),其中莪术、三棱、红藤、丹参、赤芍、延胡索、败酱草均具有活血化瘀之效,蒲公英、败酱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在灌肠方中,两药物配伍出现频次≥10次共6对(见表4),也是以活血化瘀止痛药物为基础进行配伍,可见无论内服,还是外用灌肠都以活血化瘀止痛为主,配以清热解毒之品。

3讨论

慢性盆腔痛是妇科常见症状,也是一个多病因的综合征,且近年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5]。在中医古籍中没有“慢性盆腔痛”之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应归属于“妇人腹痛、癥瘕、带下病、痛经”等范畴。中医古籍对类似本病症状的描述见《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侯》中“若经水未尽而阴阳,即令妇人血脉挛急,小腹重急支满,胸胁腰背相引,四肢酸楚,饮食不调,结牢恶血不除,月水不时,或月前因生积聚如怀胎状”。而《金匮要略方论》中“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是对类似本病中医治疗的论述。可见中医药治疗妇人慢性盆腔痛历史源远,随着中医药不断发展,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痛方法较多,在口服中药制剂基础上,结合针灸、中药外敷、灌肠、离子导入等综合治疗,以多途径给药,内外合治。

在统计的98篇文献中单味中药出现频次≥10次,60个内服方有19味,其中10味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39个灌肠方有8味,其中7味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而通过两药配伍频次≥10次,内服方中有15对,灌肠方中6对,都具活血化瘀的作用。中药在慢性盆腔痛的治疗无论是内服方还是灌肠方,都以活血化瘀药为主。这与本病最主要的病因是“瘀血”有关;《景岳全书·妇人规》中有:“瘀血留滞作,唯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矣。”描述。慢性盆腔痛可因经行、产后胞脉空虚,或平素体质虚弱,感受邪毒,或平素体虚,感受邪毒,客于胞中,与气血相搏,邪正相交,气血瘀滞,壅结不行而化为瘀毒成症;也可因余邪未尽,瘀结胞中,气机不利,冲任不调,脉络瘀阻,不通则痛[6-7]。可见“瘀”是本病的主要病理机制。治疗以温经活血、或以行气活血、或以养血活血,总之,活血化瘀贯穿本病的治疗始终。

从归经角度来看,单味出现频次≥10次,内服方中的19味中药有14味归肝经,灌肠方中8味中药全部归肝经。究其原因,有三方面:第一,中医学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医碥》 曰“百病生于郁,郁而不疏,则皆肝木之病矣”,女子经、带、胎、产气血易波动,情志不遂,肝气不舒,肝失疏泄,导致气机郁滞,气血互结,血运不畅,而冲任胞脉瘀阻,不通则痛,或气郁日久化火,炼血成瘀,阻滞于胞脉,冲任失畅,不通则痛。第二,循经引药直达病所,《灵枢·经脉》指出:“肝足厥阴之经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过阴器,抵小腹……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瘣疝,妇人少腹痛,甚则嗌干,面尘脱色。”“《素问·举痛论》也指出:“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胸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寒凝肝经,经脉拘急,寒凝血瘀也是本病主要病因病机。第三,肝体阴用阳,赖血以养,赖精以滋。肝肾阴虚,精血伤耗,或脾胃素虚,气血生化不足,肝脉失濡,加之经血下注胞宫,肝脏藏血不足,胞脉失养,不荣则痛。

从药味来看,内服方中19味中药,14味有苦味,9味有辛味,灌肠方中有8味全部具有苦味,4味兼有辛味。《神农本草经》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述“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可知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还是对药物功效的高度概括[8]。首先,辛、苦之品有升散之性;《黄帝内经》述苦味之品属五行之火的特性,具有火的炽热、炎上、升散的特性[9]。辛味能行、能散,能行就可以调畅气机、通达血脉;能散就可以发散表邪,祛散内寒,通散瘀滞。辛味药也就具有了行气、化痰、活血、祛湿等作用。故辛、苦味的功效使辛、苦味药在慢性盆腔痛的治疗中发挥主导作用。其次、在五脏之中,肝与妇人疾病的关系最为密切,肝为“将军之官”,主升发、喜条达、恶抑郁。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因此,这些作用十分切合“通则不痛”的病机认识。

慢性盆腔痛的病因繁杂,病程绵长,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加重了家庭负担,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本文旨在通过对文献研究分析探寻中医药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痛的用药规律,为中医临床工作者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慢性盆腔痛不仅见于女性,也可见于男性,本文仅从妇人慢性盆腔痛进行用药探析,存在一定局限性,对于男性慢性盆腔痛的中医药治疗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Latthe P,Latthe M,Say L,et a1WHO systematic review of prevalence of chronic pelvic pain:a neglected reproductive health morbidity[J].BMC Public Health,2006,6:177

[2]金莹,郭红燕,韩劲松,等225例女性慢性盆腔痛的病因分析及诊治探索[J].中国疼痛医学雜志,2015,21(4):279

[3]李伟娟,王亚男,马艳宏,等慢性盆腔痛病因及发病率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5):140

[4]杨欣非妇科因素致慢性盆腔痛[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29(3):183

[5]林松,李云霞,赵子菡丹莪妇康煎膏治疗不同病因慢性盆腔痛122例分析[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1):71-72

[6]梁伟霞,傅理均清热化瘀散结治疗慢性盆腔炎盆腔痛[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2):110

[7]姜春雷,冯丽伟,曹阳,等蔡小荪治疗妇人腹痛的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9):3575-3577

[8]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9]黄玉燕,汤尔群,桑希生《黄帝内经》“苦味”“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7):1238-1239

猜你喜欢

活血化瘀中医药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
基于撤药分析法的当归系列药对在新生化颗粒中的作用贡献研究
基于撤药分析法的当归系列药对在新生化颗粒中的作用贡献研究
中医药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辨证及用药规律分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屠呦呦获奖向世界证明中医药价值
中医药国际化提速
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
药都安国转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