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发展机制的研究
2017-07-25姚晓波李志锐
姚晓波+李志锐
一、 辅导员队伍目前现状
1.基本情况
目前辅导员队伍的年龄分布及从事年限都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学历主要为硕士,而职称则基本集中在中级,占比78%,同时参与调查的辅导员中有达到71%的人会选择通过继续提升自己的学历(学位)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及专业研究能力,以期实现职称上的晋升。
2.工作学习情况
目前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普遍偏多,这是辅导员行业的通病。带班人数在200人以上的占87%以上,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辅导员与学生的配备比例不能低于1∶200,现实情况和规定相差很远。从认识上来看,体现出辅导员工作的典型特征——琐碎而繁杂,从对具体分管的工作选择来看,70%的人认为除了党建、奖助贷、心理、就业等分管的工作之外,还做了其他工作,87%的人认为自己的大部分精力花在日常管理和分管的工作,反而对于辅导员核心工作——思想引领,只有19%的人认同。
3.认知感受
(1)您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
辅导员队伍对现在工作的认知感受程度是较低的。首先,从工作压力来看,所有的人都觉得工作有压力,无一人觉得压力小或无压力。其次,从工作满意度来看,大多数人感觉一般,占比高达58%,从对前途的信心来看,仍然是大多数人感觉一般,占比51.6%。再次,从对工作的认同度来看,87%的人选择“担任辅导员期间,尽职尽责”,这是一个模棱两可的选择,没有表明面向未来的任何想法,说明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处于观望状态,对自己的职业没有较好的规划,没有明确的认识和想法,或者说很多辅导员对这份职业失去信心,这份职业没有让他们看到希望,但在现有的岗位上,仍具有相当的责任心。
二、 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基于对辅导员队伍目前现状分析,辅导员队伍建设仍然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
1.岗位职责不明确,辅导员工作压力大
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不明确是目前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普遍现象。首先,辅导员是高校学生价值引领者,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政治引领、道德引领和文化引领,这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辅导员的岗位职责界定是一致的。现实的问题是辅导员不仅要完成这些分内的工作,还要完成众多“分外工作”,而这些工作大多是事务性的工作,花费了辅导员的大部门时间和精力,造成了辅导员价值引领与实际工作内容之间的错位。其次,辅导员和班导师之间的职责定位不够明确,因为都是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但是在各自工作的职责和侧重点上,应该加以区别,目前辅导员和班导师之间职责和关系比较模糊。
2.职业发展途径不清晰,辅导员职务职称晋升压力大
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这也决定了他们的主要发展途径是以专业技术职称或管理干部的身份发展与晋升,但是现实的问题是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出现瓶颈。由于高校辅导员大部分时间是在处理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繁杂工作,少有时间顾及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自身没有多少高水平的学术文章和研究课题,而这些指标在高校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时是不可或缺的,使得辅导员在职称评审时处于劣势,取得高级职称更是难上加难。此外,目前很多高校辅导员是无行政职级的,有个别高校为辅导员设置了科级行政职级,还有个别高校则是享受科级待遇而没有行政职级,相对来讲,辅导员的职务晋升空间是很有限的。面对这样进退两难的境地,不少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比较迷茫,职业的归属感不强,从而影响辅导员的队伍的稳定发展。
3.社会认同度较低,对自身工作认知感受度不高
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然而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并不直接为学生授课,也非学校专职行政管理干部,社会支持系统内在认同高校教师身份时往往少有涵括辅导员的,出现了明明具有双重身份的高校辅导员在社会支持系统里面身份尴尬的局面。同时,由于高校在执行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时,尚存在着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使得辅导员在职业发展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对个人职业前景产生迷茫和困惑,对自身工作的认知感受度不高。
4.政策不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有待改进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主要体现在科研和教学实力上,教学和科研是学校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从2000年以后,国家出台了很多针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提供了政策保障。但目前仍有很多高校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上处于“重使用轻建设”,侧重于维护校园稳定,学生安全管理,处理突发事件等方面,对于辅导员的第一要求就是把学生管好不出事,并未将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提升辅导员专业素质能力等系列问题作为比较重要的问题来思考解决,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发展机制不完善。
三、 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鉴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特殊性,课题组成员在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的基础上,向学校建议:
1.坚持“下不松口、上不封口”的两口论
在进入高校这个大门时,考察对象是按照“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申请辅导员岗位,因此学校也按照辅导员的标准来考察申请人员,对于那些想先进大门,再进小门的“曲线救国”者,则坚决予以堵死,做到“下不松口”。在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实际操作中,对于表现优秀,工作需要调整到行政岗位的辅导员予以支持;对于考上博士研究生,专业对口的辅导员,待毕业后确因工作需要,可以申请做专职教师,做到“上不封口”。坚持“两口论”观点,既可以保持辅导员队伍相对稳定,也可有效解决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职业发展途径不清晰问题。
2.防止辅导员的职业倦怠,职业化与年轻化并重
在课题组进行调查中发现许多辅导员都有职业倦怠的现象。所谓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辅导员年轻时对工作一般都充满激情,和大学生年龄相近很容易沟通,深受大学生喜爱。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结婚生子,孩子的教育,父母赡养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現,辅导员容易进入职业倦怠期。如何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实现“三化”并驱,学校需在“充分考虑辅导员职业化和年轻化并重”认识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和完善,防止“代沟”现象的出现。我们设想,在学校政策的支持下,辅导员在做到10-15年的时间,如果岗位需要、自己申请、考核合格可以申请转岗,定能有效缓解辅导员长期压力下而产生的情感、 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3.完善辅导员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标准
按照文件规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在我们的调查中,辅导员非常看中这句话。既然辅导员是教师,就非常看重职称评审。但是教师的标准是课堂上教书育人,主责在课堂教学。辅导员虽然是教师,主责在课余学生管理。在职称评审仍然非常注重高水平的学术文章和研究课题的情况下,辅导员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上仍处于一定的劣势,取得高级职称更难。我们设想,如果制订一套辅导员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办法,设定符合辅导员工作实际的评审标准,当然也需要管理方面的论文和学术水平,这样可有效提升辅导员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针对性与通过率,那么就不需要再科级、处级辅导员这样“行政化”的方式。总之,辅导员评审职称非常有利辅导员队伍思想稳定,制订完善辅导员职称评审系统标准是大势所趋,改革必然。
4.辅导员队伍的来源需要多样化
在輔导员队伍管理上,我们一度过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专业”毕业生,上级文件也是这么要求的,他们也确实在学生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专业建设的推进,它的局限性就表现出来了,在和学生的对话和交流中,缺少“专业气息”,显得“不接地气”。在我们党历史上,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等都担任过政治辅导员,他们都是理工科出生,他们的辅导员工作一样做的很优秀。因此,应根据专业需求,招一些不乏政治素质好,专业技能硬、组织能力强、专业相近的毕业生担任辅导员,对于辅导员队伍专业发展和“话语权”更具有积极意义,这样的辅导员也更受学生欢迎。
5.科学处理辅导员与班导师之间的关系
一个时期以来学校倡导班导师制,鼓励高职称、校领导、中层干部担任班导师,班导师主要责任是导人生、导专业、导就业。从客观效果来看,效果不十分理想。从调查中也了解到,由校领导、中层干部、高职称人员担任,他们大多是会议多,事务多,下班级比较少,学生多数不认识班导师,大量的工作落在辅导员身上,所以辅导员普遍感觉累。我们建议导师制一定要坚持,它是全员育人的一个环节,但是我们是否可以试行“二级导师制”,即一级导师,或叫年级导师、专业导师,主要由领导、中层干部、高职称人员担任,他们的责任是对辅导员进行工作方法的指导,对学生的专业、就业进行指导,可在新生入学教育、期中专业教育、就业形式的分析等方面给学生提供帮助;二级导师可由中级职称或青年教师担任,他们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便于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样既可以解决青年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关于班主任或班导师的需求,又可以减轻辅导员工作的压力。
总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对于学校发展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和专业建设是同等重要,需要各方面予以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讲:“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扣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辅导员正是教会大学生“扣扣子”的人,所以广大青年学生年要落实“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指示精神,就需要一支好的辅导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