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

2017-07-25杜雪娇胡晓红

人民论坛 2017年19期

杜雪娇++胡晓红

【摘要】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面对新旧价值观的交织与碰撞,必然会出现各类道德问题。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对社会公众价值观的引导,提高公众道德水平。要引导社会公众从公共道德、市场伦理和权利道德三个方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使社会公众形成良好道德习惯。

【关键词】社会道德 市场伦理 权利道德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在社会主义经济改革进程中,社会道德建设已经成为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如何正确引导公众的道德价值?如何借助社会道德实现经济良性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和社会开展社会道德治理。

社会道德治理要遵循继承创新原则、适应超越原则和评价调控原则

继承创新原则。社会道德基于优良传统,社会道德治理的关键就是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纵观我国历史发展,诸多道德品格、精神文化得以沉淀,“仁政”“富民”“诚信”“博施”等思想观念传承至今。在这些优秀文化理念基础上延伸出刚正谦耻、为善笃学等基本德性,并引导社会公众形成“以义制利、义以道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比西方国家的社会道德而言,我国拥有更扎实的道德根基,更深厚的民族精神。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正在逐渐完善社会道德伦理,但也面临着教条主义等现实困境。面对现实,只有让社会道德能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将社会道德和中国实践相互结合,才能形成更加明确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继承和创新是社会道德治理的重要原则,遵循继承创新原则能够让社会道德根基更为扎实、受众更加广泛。

适应超越原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相适应,并适当超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既呈现出市场经济的共性,也彰显了社会主义特色。在这种环境下,社会道德建设必须围绕平等、自由、竞争、互利等基本要素展开,市场经济秩序也需要遵循这些原则。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过度强调资本和升值,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构建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将利己性和利他性有机结合。可以看出,社会道德和社会经济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社会道德治理需要遵循适应超越原则,只有适应并超越市场经济,社会道德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评价调控原则。社会道德需要借助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和衡量,科学的发展观则是对社会道德最准确的评价标准。在不同时期,社会道德的标准存在一定差异,不能用历史的眼光评价现代社会的道德,更不能将现代社会道德放在历史的环境之中。①自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不少社会公众将目光放在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上,而忽视了社会道德。科学发展观要求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置于等同高度,不仅要注重发展,更要注重发展造成的影响,并且将发展影响的负面效应最低化。社会道德治理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借助科学发展观作为道德评价标准,在社会道德治理中遵循评价调控原则,及时纠正社会道德向错误方向发展,始终将社会道德标准保持在一定高度,避免其违背社会主义国家的道德诉求。

遵守社会公共道德、恪守市场经济伦理、坚守社会权利道德是社会道德治理的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社会公德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完善。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以“五爱”作为社会公德的最基本内容,要求社会公众能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种社会公德与当时中国现状相符。随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阶段,社会公德也进入转型阶段,主要以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求社会公众能够文明礼貌、助人为乐、遵纪守法。进入21世纪,社会公德仍在不断转变和完善中,并始终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进程,满足社会公众对社会价值的基本需求。

基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市场经济伦理有别于西方国家原始市场经济伦理。西方原始市场经济伦理表面以自由竞争和平等互利为基础,但由于西方国家过度强调经济效益和个人利益,造成原始市场经济伦理出现价值偏差,更倾向于利己性和谋利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与其有着本质上的差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更看重利他性和服务性。在这种影响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以人民功利主义为基本价值取向,要求将个人正当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有机结合,以此来抑制市场经济中的个人逐利行为,倡导社会公众要服务社会、服务他人。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我国提出“三个有利于”,并将此作为评价社会经济伦理的价值标准。

社会权利是个人、社会以及政府三者的权利关系,是社会凭借拥有的社会资源对国家的支配力。社会权利对于社会公众有着影响性、支配性和强制性,坚守社会权利道德可以摆正权利的方向,让社会权利能够带动社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早在封建王朝,社会权利归属于封建王朝,君主专制、皇权至上等思想一直禁锢着社会权利,阻碍其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社会权利道德始终处于沦丧状态。进入现代社会,社会权利归属于人民,相应的民间组织也承担起一部分社会治理的责任,让政府、社会、公众形成了三者共治的良好局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权利道德更加被重视,社会权利道德的正确价值倡导推进人民善治。所谓“善治”,就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方式,由政府、社会、公众三者共同治理,让权利社会化,实现真正的还政于民。

社会道德治理实施路径

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社会公德发展方向。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社会道德治理有着重大意义。当今社会中存在着诚信观念淡化、社会道德冷漠等诸多不良氛围,不少社会公众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对自身的道德标准日益降低。因此,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道德治理的首要举措。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针对社会公众进行基本道德教育,并以法律体系做保障,要求社会公众能够做到知行合一,严格按照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指导自身行为。同时,政府在加强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建立起全面的奖惩机制,针对道德模范进行奖励,号召社会公众向其学习。除此之外,社会道德治理更要注重社会公德正确的发展方向,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正确道德取向,以此来引导社会公德不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

规范市场伦理机制,建立市场经济价值目标。社会转型的本质是基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不同的市场经济体制倡导的市场伦理也存在一定差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市场伦理要重视社会利益、重视他人利益,将利己性和利他性进行结合,保证效率兼顾公平。不可否认,现代市场经济中存在着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这些扭曲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市场伦理的建立,政府需要纠正这些错误的道德行为,积极倡导社会主义市场伦理。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道德更新是社會进步的一种体现,加速道德转型,消除道德转型中产生的危机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目标。

重视民间组织发展,弘扬社会主义公益力量。民间组织是社会权利的重要主体,社会道德治理需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替代政府行使一定的社会权利。政府应该重视并助力民间组织的发展,发挥民间组织在弘扬社会道德、彰显社会主义价值方面的作用,让其能够吸引更多社会公众参与,从而提升社会公众道德水平,践行正当、合法、公益的价值取向。

(作者单位均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注:本文系吉林省2015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课题“向学而教: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 】

【注释】

①沈壮海:《道德人心领域亟需良好治理》,《人民论坛》,2014年第24期。

责编/孙娜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