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气功精英计划”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撷要(三)
2017-07-25牛爱军
牛爱军
(三)道教文化
楼道教以长生久视为目标、以性命双修为手段,并围绕此目标和手段发展出很多很多方法与理论,是健身气功的重要载体和源头。中科院胡孚琛老师专门讲述了道家思想及丹道与健身气功的关系,梅墨生老师在《太极拳与内丹学》的讲座中也涉及到了健身气功的内容。
《道德经》、《黄庭内景经》等道教经典与健身气功的理论和技术关系密切。在八段锦、易筋经、十二段锦中都有“握固”的手型,其出处在《道德经》第五十五章。易筋经中的青龙、卧虎对应着“左青龙右白虎”。逆腹式呼吸是道教修炼中“顺则人逆则仙”思想的表征,也是丹道修炼中“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的具体体现。八段锦功法主要也是在道教典籍中记载和流传。在健身气功理论中经常提到的丹田、黄庭、周天等概念也都是出自道教。孙泽先教授专门论述了《太乙金华宗旨》中的“元神”和“识神”概念对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
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最终形成了“性命双修”的主张,性是人之灵觉(精神),命是人之生机(生理),道教十六字真言:“收视返听,凝神入气,调息绵绵,心息相依”(《金丹妙诀》)就是性和命结合的途径,同时这也是对健身气功练习的具体指导方法。
动息相随、心息相依概括了习练健身气功“三调”的具体要求。健身气功功法以动为主,根据动作的升降开合,以形引气,以气运身,使动作和呼吸相互配合,即动息相随;但健身气功不是单纯的呼吸运动,在练习时要把意念活动和呼吸运动紧密结合以来。如“虎举”时,意念猛虎伸展肢体则配合吸气,两手上举;意念握拳下拉则配合呼气;注意通过意念活动来调整气息的出入,即心息相依。
“凝神入气”是要求练习者有意识地运用意念来调整呼吸,不断去体会、掌握、运用与自己身体状况或与动作变化相适应的呼吸方法,使动作与呼吸相配合,疏通调畅体内气血和调顺呼吸之气,以气养神,通畅气血。不管选用何种呼吸形式,都要求松静自然,不能憋气。同时,呼吸的“量”和“劲”都不能太过、太大,以不疾不徐为宜,逐步达到缓慢、细匀、深长的程度,也就是“调息绵绵”,以利身体健康。
“收视返听”是为了心静体松。松指精神、形体两方面的放松,静指思想和情绪上的安静,静是松的基础,松有助于入静,松静体现在意念、呼吸、姿势、动作等各个方面。练习健身氣功要做到关节肌肉尽可能地放松,肌肉筋骨全部松开,气才能自然顺畅,“气遍周身不停滞”;松是舒展,而不是软沓和内缩,形体舒松气自顺通,才能达到体松、意静、气运自然的要求。静不是思想静止,而是神不外驰、精神内守,以一念代万念,排除外来的一切干扰。入静才能心安,心安才能达到充分发挥肌体自然调整平衡的功能。所以只有在精神放松、意识平静、呼吸自然的情况下,才能做到意随形走、意气相随,起到健身、养生的作用。
心息相依、形气意合是健身气功的学练目标。调心在“三调”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练习中要意不离形,形不离意,意气相合,形气结合,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达到意由形生,形因意止的境界。“心要清,息要静,身要松”。练习者能掌握住松静后,还要注意“三调”的关系:“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神散乱”。即练习者练功时,要求头身正直,体态自然,身体各部位放松、舒适,呼吸要调匀,逐步进入练功状态,才能使呼吸更舒畅,与外界气息的交换更有质量、更有序化,从而外动内静、心平气和、松紧得当,调整全身的气血分布,以柔筋健骨、调畅气血、疏通经络。
胡孚琛教授和梅墨生老师都做了关于“内丹”的报告。道教关于内丹的理论、方法、派别众多,但其宗旨大体如下:修炼内丹者,谓人身即丹鼎,以身中之精气为药物,以神为运用,在自己身中烧炼,使精、气、神不散而成“圣胎”。所谓圣胎,即是内丹。其具体方法在健身气功中多有体现。如“摇头摆尾去心火”即“坎离相配”之法,元阳真气藏于肾府,元阴真液源于心海,阳升阴降,气液传导,水火既济,才能推动人的生命活动。胡孚琛教授讲到:人初生时肚脐和母体相联,下丹田正在脐内,显然丹田这一孔穴在人体中具有特别的位置,为炼丹起火得铅的要窍。历代丹家皆以“凝神入穴”为修炼要诀,将头部祖窍所聚之光引入丹田,在这里内视凝神、“积精累气”、水火既济,则为丹道正途。所以在健身气功练习中,一般所谓“意守丹田”是专指“下丹田”,结丹之所即为“丹田”,也就是“结丹的田地”。如果从广义来看则“人身无处不丹田”,凡意念之所关注之处皆可称为丹田。十二段锦中的“鼓漱吞津”、“火烧脐轮”等动作也都是内丹学的具体要求。
(四)易学文化
《易经》被儒家称之为六经之首、被道家崇之为三玄之一,其包罗万象、内涵深刻,与健身气功的关系也非常紧密。张文智教授做了《周易与气功》的专题讲座,苏颖教授在讲述“五运六气”、孙泽先教授在讲述“归根心理学”时也涉及到了很多易学的知识。
导引养生功十二法中的“乾元启运”、“双鱼悬阁”,八段锦中的“去心火”、“背后七颠”,易筋经中的“摘星换斗”等动作都与易学有着直接的联系。
“乾元启运三阳泰”的“泰”指的是“泰卦”,坤卦在上乾卦在下为“泰卦”,反过来则是“否卦”,人们常说的“否极泰来”指的就是卦象。“三阳开泰”其实指的也是卦象。“泰然处之”、“吉祥安泰”等词语都说明“泰卦”象征着吉祥如意。道教修炼讲究“抽坎填离”,将既济卦中的阴爻和阳爻互换,用卦象表示就是变为泰卦。
“摘星换斗”模仿的是太极图中阴阳双鱼的运转,还是取坎离相交之意,不管是目视劳宫意存命门还是手臂的起落,都暗合着“肾水上升心火下降”的内在要求。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周易·系辞传》)数字在中国文化中也都有特别的含义,洛书的“左三右七”配上五行,正合着八段锦的第一个动作“三焦”与最后一个动作“七颠”,分别象征着“生发”和“收敛”。
健身气功练习过程中的“舌抵上腭”、“逆腹式呼吸”、“收腹敛臀”等具体要求都是《易经》中后天返先天、水火相交等思想的具体体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