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我爱上写作
2017-07-25腾毓旭
腾毓旭 文 /
光阴拐角处
读书让我爱上写作
腾毓旭 文 /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儿童诗歌集、童话集、寓言集等60余本及近70本图画书。
作品《秋娃娃写信》《窗前一株紫丁香》《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湖滩上,有一对天鹅》等被选入人教版、苏教版、冀教版、香港版等十几种版本小学语文教材、幼儿师范学校《幼儿文学》教材、“大学专科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教材。
作品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冰心图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等。
我的作家梦
13岁时,我参加县里举办的小学生支援抗美援朝演讲比赛得了第一名,奖品是一本儿童小说《鸡毛信》。这是我的第一本课外书,从那时起,我便有了一个作家梦。
一本书,一座知识的宝库。
真正夯实我作家梦是在大连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
大连师范学校有一个很大的图书馆。课后,我常去那里看书,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这些书不仅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我的知识,培养了我的想象力,还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给我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验告诉我:写书的人必须先读书。作家只有通过阅读和写作,才能把借鉴与实践完美地结合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充实自己的同时,推动和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多年来,我一直坚持阅读与写作同行。
写作忙时,就利用休息时间去阅读,让自己放松一下。别看一早一晚的“零打碎敲”,几天下来,就可以读完一本书。
我读书常常配合着写作。比如,写童话前,就先读几本童话书,然后再开始动笔。写散文前,就先找来中外散文名篇进行研究,以打开思路。这样边学边写,对于我来说是最好的提高。不过,我平时最爱读的还是儿童诗。金波的儿童诗以浓郁的诗情、优美的意境、浪漫的语言,给了我想象空间。这对我的儿童诗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
难忘的爬大山
1953年,我从大连师范学校毕业走上讲台,几乎同时,也开始了业余创作。我为自己规定:一天写一首诗。结果写了厚厚一摞,寄出去都是泥牛入海,有去无回。我灰心了。
就在这时,我想起小学毕业前的一次爬山。
那次爬山有许多男同学半途而废,我也差点打了退堂鼓。老师在总结会上说:“这次爬山,一些身体很棒的男同学没有爬上来,倒是身体较弱的女同学爬上了山顶,这说明什么?说明只要有不怕苦不怕累、坚持不懈的精神,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老师这番话成了我后来的座右铭,每当我创作遇到挫折时,它就像助推器一样给我助力,帮我跨过一道道沟坎,让我在文学这座大山上攀登了60年,最终圆了作家梦。
由此我想,如果每个人都不迷信天赋而相信勤奋,如果都有爬山不止、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高山顶上的风光何愁看不到?人生的辉煌又何愁不会实现呢?
“闭门”造不出“车”
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的是对读书的感受。其实,写作何尝不是这样?只要我们将认真观察和体验不断地注入新的生活,创作之源还会枯竭吗?
这里,我想举两个例子。
一是1975年我搬进新居。当时有两个学生前来祝贺我乔迁之喜,把一株紫丁香树栽在我家小院里。
时值1985年的6月,窗外的紫丁香又开花了,紫盈盈的花瓣儿,散发出浓郁的芳香,随着风儿,飘进了小屋。这时,我眼前又浮现出栽树的两个学生的身影,想起了那些学生们热爱老师的感人故事。于是,我便写下《窗前一株紫丁香》。后来,这首小诗被选进8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
二是1986年辽宁文学少年杂志社组织作家去盘锦苇荡参观。
这是亚洲最大的苇田,又是著名的鹤乡,成群结队的丹顶鹤飞起飞落,白羽片片宛如白云朵朵,多么壮美的景观。
工作人员向我们讲述许多红领巾爱护丹顶鹤的故事,我受到很大的启发。回来后,便写下《湖滩上,有一对天鹅》。后来这首儿童诗被选进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
这两个例子说明:好的作品总是来自于生活,也总是源于作家对生活不断地咀嚼和深刻地感受。
想象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有人问我,创作中的想象是从哪儿来的?
我告诉他:想象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固有的。想象既来自于书本,也来自于生活。
看课外读物,不仅会让知识充盈大脑,还会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何为想象?想象就是“由此及彼”的过程。所谓 “此”,是指生活中的现实,而“彼”则是想象的产物。“此”和“彼”怎么会连在一起?因为二者有相似、相通之处。
我在写作时,就十分注意观察,然后展开想象,这种想象会为生活涂上神奇而美好的光彩,也会给孩子在阅读中带来盎然的情趣。
我想起了《秋娃娃写信》的创作。
一次我去邮局寄信。正值秋天,树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我马上想起信封上贴的邮票。眼前,那飞落的树叶不就是一张张邮票吗?把树叶吹落的,不就是秋风吗?它在给谁写信呢?
这时,我眼前出现生活中许多助人为乐的故事,便“由此及彼”地产生联想。这样,一首《秋娃娃写信》便诞生了,而且走进了西师版小学语文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