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腺五肽和丙种球蛋白联合辅助治疗麻疹后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2017-07-25冯卓
冯卓
胸腺五肽和丙种球蛋白联合辅助治疗麻疹后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冯卓
目的 分析胸腺五肽和丙种球蛋白联合辅助治疗麻疹后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08—2016-03收治的169例麻疹后重症肺炎患儿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对照组(84例)、观察组(85例),对照组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加用胸腺五肽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CRP、WBC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退热、喘息消失、肺部音消失及咳嗽消失时间均较观察组长(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率20.24%,明显高于观察组的4.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胸腺五肽结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麻疹后重症肺炎患者具良好疗效,能快速降低炎症指标,改善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少,安全性高。
胸腺五肽;丙种球蛋白;麻疹;重症肺炎
小儿麻疹后肺炎是其麻疹发展后的常见并发症,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其致死率较高,为患儿生命健康带来较大威胁[1]。麻疹肺炎具有病情严重、病程长、治疗难度大及恢复慢的特点,为此,临床根据患儿体质多以药物治疗为主,通过药物抑制炎症因子增长,以延缓病情进展,减轻临床症状,为其治疗争取足够时间[2-3]。本研究现对2014-08—2016-03本院采用胸腺五肽和丙种球蛋白治疗麻疹后重症肺炎患儿取得的疗效做回顾性分析,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4-08—2016-03收治的169例麻疹后重症肺炎患儿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对照组(84例)、观察组(85例)。对照组男性患儿45例,女性患儿39例,年龄40 d~3.5岁,平均(2.05±0.72)岁,轻度发热、咳喘32例,中度39例,重度13例;观察组男性患儿47例,女性患儿38例,年龄42 d~4岁,平均(2.26±0.85)岁,轻度发热、咳喘33例,中度37例,重度15例。两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给予患者抗病毒、炎症及呼吸支持治疗,取质量浓度为0.009 g/mL的生理盐水100 mL,加入500 mg/(kg·d)丙种球蛋白溶液融合后进行静脉滴注,1次/d,持续3 d后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1 mg胸腺五肽溶液溶入质量浓度为0.009 g/mL的生理盐水100 mL,后行静脉滴注,1次/d,持续5 d;两组均治疗7 d后进行疗效判定。
1.3 观察和评定指标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并比较两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水平,其中,CRP、WBC指标与疗效成反比,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指标(退热、喘息消失、肺部音及咳嗽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率,不良反应可能有恶心头晕、过敏、胸闷。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以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正态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正态计量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用[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CRP、WBC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CRP、WBC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CRP、WBC指标比较(±s)
注:组内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 CRP(mg/L) 68.49±18.54 56.67±14.32 4.624 4 <0.05 WBC(×109/L) 12.69±5.13 10.57±4.09 2.961 5 <0.05观察组 CRP(mg/L) 68.26±17.69 40.32±10.22 12.608 6 <0.05 WBC(×109/L) 12.13±4.87 8.05±3.41 6.327 1 <0.05t8.551 1 4.352 4P<0.05 <0.05
2.2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情况 对照组退热、喘息消失等症状时间均较观察组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对照组不良反应率20.24%高于观察组的4.7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2 两组症状改善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症状改善时间比较(±s)
组别 n 退热(h) 喘息消失(h) 肺部音消失(d) 咳嗽消失(d)对照组 84 34.42±5.79 29.73±4.61 14.62±3.51 12.49±2.75观察组 85 19.26±4.28 14.59±3.26 5.12±2.06 3.76±1.17t19.371 3 24.673 1 21.488 2 26.907 8P<0.05 <0.05 <0.05 <0.05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3 讨论
麻疹是临床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常见病症,其所引发的并发症有肺炎、支气管炎,以重症肺炎患儿最为多见,发病机制主要由发热、细菌或病毒感染导致,病情严重易损害机体肺组织,影响患儿正常呼吸和生活[4-5]。近年来,临床治疗此病多采用抗生素治疗,但随着广谱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导致细菌或病毒的耐药性急速增加,从而致使其药物效用下降,无法抑制患儿体内细菌增长和运作[6]。为此,临床依据其治疗原理采用胸腺五肽与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麻疹后重症肺炎,本研究现就其取得的良好疗效做回顾性分析,旨在为麻疹肺炎治疗提供有效循证依据。
本研究中,通过治疗,两组患儿CRP、WBC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CRP(40.32±10.22)mg/L、WBC(8.05±3.41)×109/L水平较对照组的(56.67±14.32)mg/L、(10.57±4.09)×109/L改善显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原因为胸腺五肽是一种激素类免疫调节的临床用药,其用于麻疹重症肺炎具有良好免疫调节作用,能快速改善机体组织免疫功能紊乱,促进免疫力提升,从而能够快速抑制肺组织炎症因子增长和合成,减低白细胞水平[7]。
同时研究中,观察组在经两药辅助治疗后,其退热时间、喘息消失时间、肺部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的时间短,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结果与郝彩虹等文献中所得结果相似,由此证明此两药联合治疗具有显著疗效[8]。其治疗原理为麻疹患儿细胞免疫功能会产生明显性的紊乱,因而在肺炎发生时则失去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其主要的免疫细胞为T细胞[9],胸腺五肽作为胸腺分泌生成素的活性部分,具有诱导T细胞分化、发育及成熟功能,同时促进T细胞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以此提高细胞中cAMP指标,进而调节和激发免疫细胞活性,加快其改善效率;此外,胸腺五肽可以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红细胞调节免疫作用,因此其主要作用为增强细胞的免疫抵抗功能[10]。丙种球蛋白则是由血浆提取而来的活性抗体蛋白质,成分中包含病原体抗体,因此被称为免疫被动制剂,可在短期时间内为机体增加免疫能力,提高组织抵抗力,从而使其在免疫状态中有效发挥预防和免疫功能,快速提高药物治疗效用;因此研究采用丙种球蛋白与胸腺五肽协同治疗,可以起到抗感染和保护屏障的双重作用[11]。本研究结果通过比较两组不良反应,结果显示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20.24%,明显高于观察组的4.7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原理为丙种球蛋白与胸腺五肽两药联合可以相互作用和制衡,从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需注意的是,因胸腺五肽药效安全性尚未确立,其在使用过程中需酌情减量[12]。受例数和外界因素影响,该研究尚未对两组生活质量情况作出分析,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综上所述,采用胸腺五肽和丙种球蛋白结合治疗麻疹后重症肺炎疗效显著,能快速降低患儿炎症指标,缓解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有较高安全性,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与研究价值。
[1]叶锐良.胸腺五肽治疗初治肺结核的临床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5,20(8):1493-1496.
[2]陈欣,赵涛,郭建光,等.胸腺五肽治疗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对免疫状态的影响[J].临床荟萃,2015,30(11):1257-1260.
[3]李岩.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麻疹并发重症肺炎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3):165-166.
[4]向阳.丙种球蛋白辅治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5,8(4):102-103.
[5]陈海莲.丙种球蛋白治疗老年重症肺炎的疗效分析[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4,30(6):57-59.
[6]樊顺军,周高东.麻疹合并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心肌炎诊疗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6):817-818.
[7]张淑兰,孟祥海,章宏伟,等.血必净联合胸腺五肽治疗重症肺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30):3346-3350.
[8]郝彩虹,李晓菊.胸腺五肽和丙种球蛋白联合辅助治疗麻疹后重症肺炎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9):174-175.
[9]魏义胜,杨跃杰,姚雪华.麻疹合并重症肺炎的临床表现与胸部DR影像学特点分析[J].临床医学,2014,34(7):92-93.
[10]杨铭,刘建运.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干预麻疹合并重症肺炎之心衰发生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11):73.
[11]丁毅.胸腺五肽对初治肺结核患者免疫功能和痰菌阴转率的影响[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12):2176-2177.
[12]李立林.胸腺五肽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20):4673-4674.
2016-06-15)
1005-619X(2017)02-0206-02
10.13517/j.cnki.ccm.2017.02.041
121000 锦州市中心医院感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