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族民间文学文化的闪光点

2017-07-24李丞

参花(上) 2017年7期
关键词:布洛陀

摘要:中国各民族关于始祖和祖先英雄的神话源远流长,壮族神话曾不断地唤起人们对民族根脉的追思,鞭策人们前进的步伐。壮族民间文学文化中,姆六甲和布洛陀神话是尤为古老而珍贵的,是壮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壮族神话传说 布洛陀 姆六甲

南方少数民族流传着丰富多彩的族源神话。在众多神话中,广泛而长久地存在着一种以民族始祖神话为根基、渗透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古老传统文化。笔者认为,其中的布洛陀文化最具有典型意义。

一、壮族的神话传说

壮族(壮文-Bouxraeuz),旧称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岭南一个历史悠久的土著民族,主要分布在桂、粤、滇、黔、湘等地。先秦时期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百越部族中的“西瓯”“骆越”等,是壮族最直接的先民。壮族地区蕴含着丰富的神话文化资源,每一个美丽神话的精彩再现都给人带来难以言喻的兴奋。在壮族民间文学史上,记载着姆六甲、布洛陀、铜鼓等民间神话传说。在这些神话传说中,其形态内容有探索和解释宇宙、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天地山川等自然现象的来源的;有解释和探索人类起源的;有反映人类与大自然或其他邪恶力量进行斗争的;还有反映人类早期生产力、生活习俗的等等。其中尤以英雄奇异传说影响最大,该类型的神话传说颂扬一代代先民们与大自然斗争的英雄气概,极力展现他们“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的信心和决心以及民族精神。

姆六甲传说:

姆六甲,又称姆洛甲、乜洛甲、母勒甲、麽渌甲等。壮族的神话传说中,姆六甲是创造万世万物的人类始祖,她主管人类和动物的繁衍,是孕育万物的母神。相传,姆六甲是由花朵聚集而成的创造万物的女神。她抽一口气成了天,用手把大地抓起,凸出部分形成了山岭高原,凹陷部分形成了江河湖海,她赤身裸体爬到山顶,被风吹过后有了身孕,孩子从腋下生出,她将泥土捏成了形态各异的动物。从此,大地一片生机盎然,人类一代又一代地繁衍发展。

布洛陀传说:

布洛陀又称保布陀、布渌陀等,译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老人。《壮族文学史》中记载,相传宇宙最初由黑、黄、白三色气体凝固成一个石蛋,蛋内有三个蛋黄,经过千年孵化,三个蛋黄分别孵化为雷王、蛟龙和布洛陀。后来,石蛋爆裂,一分为三,一片上升成天,一片下沉为地,另一片原地不动成为人间。布洛陀是继姆六甲之后,继续创造文明和有序管理自然界并主宰人類和大自然的神,他创造世间万物,制定和安排自然界各种事务之间的秩序,排解人间纷争,使世间万物各得其所,人类安居乐业。

布洛陀聪明能干,知晓天地。他一生中做了许多好事,不仅规定万物活动的规律、发明并推动人类使用火源取暖和烹制食物的取火方法,还开掘红水河、造谷物,取泥造牛。丰富了人类的物产,提高了种植效率。此外,布洛陀还教人们饲养和繁殖家禽,指导人们使用木料和茅草建造房屋,同时制定人间社会的道德规范,人类活动也逐步演化成为社会活动。布洛陀,为人排忧解难,备受人们崇敬爱戴,被壮族子孙们敬奉为人文始祖。

在《布洛陀经诗》中记载着一段词:

敬请布洛陀,

敬请姆六甲。

你们是王是仙,

供奉坐中间;

古时你们到最先,

创造天地和人间,

人们永远都纪念。

通过这段记述我们可以想见,壮族先民为布洛陀和姆六甲树立了壮族最高神祇的形象。布洛陀和姆六甲共同创造世间万物,并定下族群定律。这段文字也展现了壮族民间麽教经书的历史原貌。

从叙述内容上看,布洛陀和姆六甲神话与壮族其他神话有着紧密联系,并成为后者的奠基石,巩固了布洛陀神话在壮族族源神话构建中不可动摇的始祖地位。

二、布洛陀文化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重新审视布洛陀神话,明确它在整个神话构建中的始祖地位,深研这一远古文化遗产背后的深厚文化内涵,是寻找壮族文化根源的重要途径之一。

自古以来,壮族先民在河流密布、层峦叠嶂的岭南地区繁衍生息,河道溪流众多,丛林密布的自然和生活环境每日映入眼帘,眼界所及之天之地就成为了壮族先民所认识世界的途径。虽然风雨雷电、洪涝灾害及森林猛兽时常侵扰壮族先民,但他们也能够从天上擒得飞鸟、从水中捕获鱼虾、从山林里猎取猛兽作为食物,因此,他们与大自然建立起密不可分的联系。长此以往,他们便对天、地、水以及森林产生敬畏,由此对宇宙万物做出主观的解释,并认定天、地、人间皆有相应的神明管理。

从壮族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到,姆六甲和布洛陀的出生凝结了壮族先民浓厚的原始崇拜。在壮族先民的生产生活中,人类自身力量的弱小与大自然变幻莫测的巨大威力形成了强烈对比。大自然的无情让壮族先民对宇宙万物产生了敬畏,他们认为生活环境与自身相通,都会有情感和生命,这种“万物有灵”的思维观念造就了壮族丰富的自然崇拜与想象。

由此,姆六甲和布洛陀神话成为壮族神话的族源神话。姆六甲,风吹而孕,生育人类,反映出原始时代母系始祖社会的婚姻形态;布洛陀,开天辟地、创造万物,被视为创世神、始祖神和宗教神,备受人们崇敬,突出男性作为氏族首领的智慧象征,反映出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的社会面貌和农耕生活。

那文化:壮族先民在新石器时代就从采摘野生谷物的过程中掌握了水稻作物的生长规律,成为最早开始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由于壮语中称水稻为“那”,所以稻作文化即“那文化”。布洛陀文化当中,“那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布洛陀始祖创造日月,创造农作物、耕牛和其他禽畜。随着壮族文化不断发展,“那文化”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壮族学者梁庭望指出:“布洛陀文化经过不断的裂变、增殖、淘洗、缺损、演化、发展,形成了以那文化(稻作文化)为核心的壮族文化。”

今天,在壮族地区流传的那文化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比如反映生产劳作的“大石铲”文化,反映先民生活的“干栏”文化,反映壮族饮食的米饭、糍粑、粽子等熟食文化,反映壮族审美标准的黑衣、蓝黑衣的壮族服饰文化,反映壮族人文活动的祭蛙节、尝新节等民俗文化。由此可见,形式多样的那文化在壮家儿女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歌圩文化:山歌文化是布洛陀文化的另一个重要部分,以广西百色田阳敢壮山为载体,世世代代传承着布洛陀文化。歌圩,壮语叫“双陇洞”,汉译为到田野里去唱歌。据记载,有关布洛陀祭祀传统已于隋唐时期形成,并延续至今。在当地每逢农历三月初七到初九,壮族群众纷纷聚集至敢壮山参加布洛陀拜祭活动,活动期间壮族群众都要唱山歌,以歌会友、以歌连情、以歌择偶,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规模最大、历史最古老的敢壮山歌圩。《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壮人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说明了壮族歌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三、结语

中国各民族关于始祖和祖先英雄的神话源远流长,壮族神话曾不断地唤起人们对民族根脉的追思,鞭策人们前进的步伐。壮族民间文学文化中,姆六甲和布洛陀神话是古老而珍贵的,是壮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时代越是不断向前、越是发展,壮族布洛陀文化所承载的远古文化信息就越能展现出潜在的深远魅力。

参考文献:

[1]何承文.壮族民间故事[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2]张声震.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

[3]黄珊.布洛陀文化对当代广西壮族文学的影响[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4]李正勇.谫论壮族歌圩的现代价值[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6).

(作者简介:李丞,女,本科,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初级群众文化系列管员,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猜你喜欢

布洛陀
从民间文化到旅游景观:文化记忆视角下壮族布洛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以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景区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布洛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数字媒体环境下“布洛陀”文化传播业态创新研究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广西少数民族创世神话的概念隐喻认知分析
——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为例
多维视野中布洛陀神话研究的佳作
壮族麽经布洛陀中的“麽汉皇”与布依族摩经中同类题材文献对比研究
《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所收录抄本年代上限考
壮族布洛陀文化研究述评
壮族布洛陀文化研究的拓展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