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婆
2017-07-24周敬勇
周敬勇
吴婆,姓吴,不是我的亲婆,我光知道她的姓,不知她的大名。
她是我们家族远房一个爷爷的老婆,因这层关系,我们才喊她吴婆。在乡下,在农村,是很讲究辈份的,不能随便乱喊。
听大人说,吴婆生有两个儿子,风华正茂的大儿子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二儿子一直在乡下务农。大儿子的去世,对吴婆家是个沉重的打击。这个远房爷爷难以忍受失去长子的痛苦,得病后未能治愈,没隔几年离世。吴婆当时还年轻,忍受丧子丧夫的双重丧事,独自抚养小儿子长大成人,直到小儿子结婚成家。在媒人的多次劝说下,她60岁时只身一人离开我们这个家族,从乡下改嫁到集镇上开药铺的宋医生,给宋医生当续弦,侍候宋医生。因那个年代农村药铺少,宋医生懂医术会看病,对人和善热情,医治好了不少乡村父老的病,收费不贵,“指甲”不深(方言,意为不贪财,把钱看得不重),在乡下赢得了好口碑,大家都尊称宋先生。宋先生在世,药铺生意较红火,日子过得还不错;宋先生膝下也有两个男孩,大的已成家,自立门户另过日子;小的还在读书上学,吴婆要侍候宋先生,还要招呼宋先生的小儿子担任后母角色,洗衣买菜做饭,收拾堂前屋后环境卫生,操持家务活,俨然一个忠实的佣人。宋先生的小儿子长大后,在外地工作,宋先生在世时,每年春节还回来看一下,与父亲和后娘团聚,前娘后母的生活也能相安和睦。
故乡集镇狭窄的街道,连一辆汽车都无法通行,每到赶集的日子,人挤人,拥挤不堪。一直听说要进行改造拓宽,吴婆的家就在改造拆迁范围之中。她的二婚丈夫宋医生还没等到街道拆迁改造时,就去世了,吴婆一个人居住在宋先生遗留下来的几间老房子里。吴婆没有文化,宋先生的大儿子对看病卖药没兴趣,一心只做庄稼活;宋先生的小儿子工作在外地,那阵子正在谈情说爱之际,对老家的药铺明确不管;药铺没有接班人,宋先生经营多年的药铺子随着宋先生的离世没多久也就倒闭了。我听别人说,吴婆自己的小儿子曾来找过她,想接她回乡下去住。吴婆没有回乡下去,因为在集镇街道居住生活既方便又热闹;如果回去,害怕被人说笑,农村人爱讲,“好马不吃回头草”,她宁愿一个人独自生活。
80年代初集镇街道拆迁开始,公家为吴婆找了几个地方,都没落实。因我家离集镇只有700米左右的路程,离吴婆集镇上的老房子也不远;后来,公家在我家隔壁占用了我家的菜园地,给吴婆盖了三间土墙瓦房子。从此,吴婆与我家只有一墙之隔,成为邻居。给吴婆盖房子让菜地,也算我们支持公家工作,公家又重新给我家调了地。吴婆一个人搬来新居后,我每天都能看见她好多次,从不太熟悉到非常熟悉,我亲切地喊她吴婆,她总是高兴应答。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按家族亲疏关系,我们与吴婆没有血缘关系,但做邻居,早不见晚见,也自然亲近多了;每次见到,就要打声招呼问个好。吴婆人很勤快,身子硬朗,每天起的早,打扫院子卫生,晴天出去拾柴火,亲自到水井挑水吃,自己洗菜做饭。吴婆没有庄稼地,只有一块菜园子,她栽种有葱,蒜苗,韭菜,波菜,萝卜白菜,洋芋四季豆等家常菜,日常吃小菜不用买,吴婆精打细算,日子过得还可以。
那时,我家每年要养两季蚕,春蚕和秋蚕。吴婆一个人生活,但她闲不住,经常来我家帮忙摘桑叶,给蚕喂桑叶。蚕老了,她又帮忙逮“老虫”;蚕茧好了,又帮忙摘茧子。她热情勤快,我们都非常尊敬喜爱她。逢年过节之际,我家做好吃的,都要喊吴婆一块过节,每每如此,吴婆都要推辞不来。吴婆很硬气,从不蹭吃蹭喝。我父亲就叫我们盛一碗饭,夹一些菜,给吴婆端一碗送过去。吴婆心强好胜,也讲礼尚往来,有时她做好吃的,硬要给我们送一点来。
古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吴婆年龄越来越大了,行动不如从前了,日子也不太好过了。我那时还在上小学,也不懂事。父亲看在眼里,为吴婆的生活着想,想找办法解决吴婆的生计问题。吴婆的亲生儿子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死在战场上。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因公死亡,其亲属可享受国家有关抚恤金。可吴婆没文化,她不了解政策;加之她又改嫁,更不知咋办。我父亲对吴婆的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学习政策,多次到区公所去找,还到县上去找,终于为吴婆争得了相关待遇,吴婆每个月都由国家发一点钱作生活费,虽说不多,但每月时间一到,公家就发钱了;吴婆的生活问题基本解决了。在八十年代初,这是相当不错的。吴婆时常夸赞我父亲积德行善,做了大好事。父亲总是说,是国家好,要感谢就感谢国家。
时间在流失,岁月在前行。我长大了,在家乡参加工作后,吃住在单位;每次回家,我都要到吴婆家去看看,坐一坐,问候吴婆身体咋样;吴婆见到我,也很开心,又是倒水,又要找点零食吃,我不忍心,赶紧拉她坐下歇歇。
25年前,我离开家乡,到外地谋生,与吴婆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90年代中期夏季某一天,具体哪一天我记不清了,我给父亲打电话,父亲说,吴婆走了,活了86岁,走的很安详,吴婆也算高寿之人。父亲是个热心人,为给吴婆办后事,父亲找到她的亲生小儿子协商,关于墓地选择、棺材采买、请人帮忙做厨抬灵等等,把后事办的整整齐齐,吴婆顺利入土为安。
多年过去,我常常想起吴婆,在纷繁的尘世中,吴婆一个人走完了她的人生路。我佩服她坚强的生活能力,她勤劳节俭,与人为善,让左邻右舍称赞不已。年轻时,失去相依相靠的丈夫,失去可爱健壮的儿子;改嫁后,没多久,失去可以支撑生活的当家人;在老年,一个人独自生活多年,多么不容易啊!作为百姓人家,吴婆是极普通而又平凡的。但我觉得,这平凡之中折射出一种女性的坚强与伟大。在人生晚年之际,吴婆还享受了国家的福利政策,她的幸福指數得到提高,国家的关怀与温暖伴随她走完了人生旅途。
多年过去,我忘不掉吴婆,时常惦念吴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