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流动对农村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
——以武乡县上司乡三村落为例

2017-07-24杜艳玲周怀平

山西农业科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居民点集约宅基地

杜艳玲,周怀平

(1.山西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06;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1)

人口流动对农村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
——以武乡县上司乡三村落为例

杜艳玲1,周怀平2

(1.山西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06;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1)

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流动频繁。在农村人口大量流动的背景下,解决好农村土地可持续利用所面临的问题,就成为实现农村快速发展的关键。通过对黄土高原山区3个典型村落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该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为促进该地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出建议:引导农村人口的合理流动、创新居民点集约利用制度、推进农业产业化,并提出未来农村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发展方向。

农村人口流动;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农村居民点的整理;农业产业化

目前,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劳动力结构恶化,滋生出诸多土地不合理利用问题[1]。我国现有的研究集中在引起农村人口流动的原因[2]及其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经济和环境方面的影响[3],但对农村地区因人口大量流出造成的土地不可持续利用问题较少关注。

2015年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通过对山西武乡县上司乡三村落人口流动概况及其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发现人口流动引发诸多农村宅基地及耕地不合理利用问题,而这种现象在全国大范围普遍存在,对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造成极大的冲击力。为此对农村土地不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剖析,揭示其严重性,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促进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势在必行。

1 自然村落人口流动情况及土地整理分析

1.1 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武乡县上司乡的3个村庄——岭头、王家垴、胡家庄,即本研究的三村落进行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142份,有效率达95%。对该村落的人口流动、居民点的建设与利用、耕地数量、拥有宅基地情况等进行了调查。用Excel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1.2 三村落人口流动情况

1.2.1 自然概况三村落位于东经112°55′01″,北纬36°46′12″,武乡县的南部。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境内为黄土丘陵区,沟壑纵横。地势西高东低,海拔在1 000~1 300 m,以上司乡为中心呈辐射状展开。

1.2.2 人口流动情况人口数量,三村落目前户籍人口总数为1 060人,74.2%都外出在城市务工,常年在家居住的人只占25.8%,已经明显显现出难以管理的局面,对于政府下发的粮食产量、部分产业任务都难以完成。

人口性别,三村落留守人中男性占47.6%,其中,中老年男性居多,在家从事耕地劳作;女性占52.4%,多为中老年女性。外出人中男性占到55.1%,主要从事技术性比较低的体力活;女性占44.9%,她们多是为了孩子受教育方便。

年龄结构,三村落留守人中50岁以上中老年人占62.9%,他们家庭负担较小,多常年在家以耕地为生。外出人中中老年人占8.9%;小于20岁者占23.1%,多在外上学;20~40岁者几乎全部在外打工,占49.8%;40~50岁者,一部分常年在外打工,另一部分为季节性外出人口,共占外出人的18.2%(表1)。村落中年龄结构不协调,多为中老年人,缺少生机与活力。

表1 三村落留守、外出人口年龄结构%

学历结构,在三村落留守人员中,低学历包括文盲和小学占56.7%,中等学历包括初中和高中共占42.1%,而更高学历人群占比较小,仅占1.2%。外出人员中低学历者占13.0%,中等学历者占比大,占到69.7%,大专及大专以上的人群明显比留守人中占比大,多达17.3%。高学历者倾向于外出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提升自我,农村发展得不到新型力量的注入,发展滞后并且缓慢。

流动方向,三村落人中外出在乡镇打工者占比较小,为8.9%,是由于乡镇交通不便,所兴办企业较小,能够容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限;外出到县城者占41.1%,县城孩子受教育方便,离家比较近,农忙时回家帮忙耕种,多是季节性流动人口;在省内市里打工者占44.8%,他们多是20~35岁的年轻人;由于对家的眷恋,外出到省外的仅占5.2%。

由以上数据可知,三村落的人口流动显著,外出人口居多,而且男性、年轻人、高学历者趋向于外出打工。村落中人口稀少,整个村落已仅剩260个常住人口,村子难以管理,引导人口进行合理流动已经迫在眉睫。

1.3 三村落土地整理分析

1.3.1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据实地考察得知,三村落的居民点用地面积标准是以户为单位,每户住房以200 m2为上限。而实际情况主要表现出以下3个特点:第一,规划思想比较薄弱。一些村民旧观念根深蒂固,在建房选址过程中,对于村庄的建设规划和房屋的舒适性考虑欠佳,使得居民点朝向各异、布局分散。第二,农村居民点管理不力。农户占用公地严重,每户门外都有一很大的坡地,用于存放自家生活垃圾。原本这全为梯田式耕地,在打窑洞过程中凿出来的土没处放就把耕地堆成了坡地,使每户住房用地远远超出规定范围。第三,农村宅基地有效利用率低。农民常年在外打工,经济条件改善后,回村盖的房子多属于中上等住宅,却常年无人居住,只有过年或是家里有事会住几天,而许多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却住着危房,宅基地利用率较低。

耕地情况,三村落人均耕地面积是0.15 hm2,从分田到户三村落的耕地面积最多时超过170 hm2,目前有良田130 hm2,林地37 hm2,耕地数量基本没有减少。具体情况体现为3点:第一,耕地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70%以上的地块面积在0.13~0.2 hm2,是黄土高原区典型的梯田式耕地,耕作不便。农业的产业化程度较低,几乎所有农户的粮食都用于自家销售,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的农作物用于自给。第二,实际的人均耕地量大,机械化程度低。虽说人均仅0.15 hm2,而实际却不然。有的一个农民要种植耕地3 hm2多,而用到的农业机械是比较笨重的手扶拖拉机、旋耕机,费力又费时。为此,耕作过程中疏于管理,施用化肥量逐年增加,一开始使用农家肥,后来改成化肥,并从600~900 kg/hm2增加到1 200~1 500 kg/hm2。第三,退耕还林地变成荒地,没有达到惠农效果。2002年全面展开退耕还林时,三村落坡度大于20°的耕地种植金银花20余hm2。刚开始大家热情很高,精心管理。因有乡镇领导检查,合格的每公顷补贴2 250元,不合格的严格要求达标,且3 a内没有补贴。几年后金银花就长得枝繁叶茂,农民心里甚是高兴。这时新的问题出现了,没有销路,即使拿回家也是腐烂。补贴也从每公顷2 250元降到1 800元,目前已减少至每公顷1 350元,慢慢的农民疏于对金银花的管理,退耕还林的耕地便无一例外变得荒芜。

1.3.2 三村落居民点土地利用整理分析据统计,在三村落所有农户中,只拥有一处宅基地的占46.0%,同时拥有旧宅又建有新房的占15.9%,在外购买有商品房的占51.1%(表2),这些人常年在外打工,想要通过努力留在城里,或让孩子留在城里。这预示着在家耕作的农民越来越少,因此,居民点闲置率提高,集约化利用程度降低。

表2 三村落农户拥有住房情况

1.3.3 三村落耕地利用整理分析由图1可知,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三村的户籍人口没有太大变化,减少的106人主要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及人民素质提高导致的出生率下降,而三村落的常住人口大幅度降低。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外出打工持比较谨慎的态度,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幅度较小。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1990—2000年农村人口出现大量的迁移,三村落大量村民外出从事裁缝和建筑业,使常住人口急速下降。

三村落人口大量流动,耕地总量变化幅度却不大。其主要原因是:(1)国家政策不允许耕地面积减少;(2)每人0.15 hm2耕地的标准没变,户籍人口变化不大;(3)国家对农业的补助和农业税的全部免除政策激励农民耕种,使耕地数基本不变,略有上升。2006年开始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前部分农民出于少缴纳农业税,上报的耕地数比实际要小。国家实行农业补贴政策,目前谷子每公顷1 200元,玉米每公顷900元,农民为增加收入,每年会略微多报耕地数,但变化幅度不大。

2 三村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

2.1 影响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土地的因素

2.1.1 对于宅基地取得的相关规定当前我国宅基地取得中强调一户一宅,但是户如何界定并没有明确规定,需不需要分户完全由居民自己决定,使得该政策很难落实。如2012年三村落按户分炭,每户1 t炭,农户为分得福利,出现分户潮流。

2.1.2 农村宅基地面积标准的规定宅基地占地面积标准按每户200 m2上限执行,但缺少实施细则。这一规定没有考虑到家庭人口的变动,同时也限制了农户发展家庭副业的机会[4-5]。随着社会的发展,户的规模逐渐变小,数量逐渐增加,宅基地分配过程中应该考虑这一事实,而以户为单位计量宅基地的面积并没有相应的调整。

2.1.3 二元经济体制制约土地集约利用二元经济结构使城乡发展呈现双轨制格局[6],进城打工的农民多要回乡养老,经济富裕后就回乡建房,然而他们多常年居住在外,导致新建房入住率很低。

2.2 影响农村耕地集约利用的因素

2.2.1 农用地质量不高耕地主要分布于山地,干旱缺水规模小,耕作难度比较大[7-9]。由于精耕细作的程度降低,秸秆等有机肥料返田减少,国家政策测土配方没有真正实施,使土地自我恢复能力一度降低。

2.2.2 劳动力缺失常年在家耕作的农民少,虽然人均耕地不多,但农民实际耕作的远超出所能承受的范围,外加当地耕地规模小、机械化率不高,大量规模小、产量低、交通不便的耕地被闲置、荒废。

2.2.3 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实地考察得知,该地区农民对于市场还看不准,发展路子还不宽,得到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技术和服务也比较滞后。为此,他们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及变化趋势及时合理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有效降低市场风险,以至于退耕还林的耕地被大量荒芜,主打的农产品玉米和谷子难以出售被大量屯留。

3 推动农村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3.1 引导农村人口的合理流动

3.1.1 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将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进行彻底革新,实现城乡居民统一的户口登记制。让农民与市民享有同等就业机会和发展前途,实现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自由流动。

3.1.2 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目前农民工进城后,孩子的受教育问题、医疗保障及养老问题等还得不到保障,刺激了农民工回乡建房。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调整,以提高农村宅基地的利用效率。3.1.3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引导农民工回流,吸引高学历、能力强的人回乡发展企业[10]。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实现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和农村人口合理流动。

3.2 创新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制度

3.2.1 完善相关法律第一,对于现行法律中相冲突的规定进行修改,一些缺乏操作性或实施困难的规定明确其实施细则。第二,明确宅基地标准。居民最了解自己的居住需求,应该让他们在法律允许基础上自己选择居住面积。在省统一规定的上限以下,由各个村自己制定标准,有偿使用还是无偿使用由该村委会来决定[11-13]。第三,明确宅基地范围。无论是住房、杂屋,还是硬化的晒坪等附属设施,只要对土地实际占用并造成土层破坏的均应纳入宅基地范围。

3.2.2 编制村庄用地规划注意尊重村民意见,保护农民利益[14-15],有针对性解决所规划村庄的实际问题;保护传统文化,注重当地窑洞的拆后重建、加固美化;集约用地,合理安排居民点建设,力争实现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3.3 推进农业产业化

3.3.1 注重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以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基础,加强金银花的管理,并开拓市场,发挥它养生治病的功效。对大量种植的玉米、谷子进行多级加工,发展农村有机食品企业,促进农村的就地城镇化[16]。

3.3.2 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实现农民新型职业化

此次实地考察遇到发展银行人员去三村落进行调研,支助乡村发展企业,而农民对兴办企业没有头绪,只是注重一些公共设施的建设。现阶段,援助乡村发展,需要提供的不仅是资金上的援助,还有技术上的支持、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的保障[17]。

4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我国北方山区具有典型人口流动的3个村落进行研究,分析该地区在大量人口流动背景下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情况。研究发现,二者相关性显著,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动引起乡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程度显著降低。

农村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一个社会及自然因素综合影响下的复杂系统。本研究仅仅考虑了农村土地利用系统中2个最主要的因素居民点及其耕地。科教、文体娱乐、公共设施用地等对农村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另外,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农村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也会发生变化,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综合多个因素对农村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研究。

[1]赖波,董巨河,单娜娜,等.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J].新疆农业科技,2013(2):1-3.

[2]王小玉.黔江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3]刘英.基于GIS的临澧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4]黄海堤.南安市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0.

[5]宋桂君.基于自然质量评价的耕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以丰都县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07.

[6]饶篁.西南边疆地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云南芒市为例[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2.

[7]高慧卿,高敏.山西省耕地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6):595-598.

[8]费罗成,程久苗,王秉建,等.耕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J].土壤,2009(5):696-702.

[9]胡兆量.迁移八律与中国人口迁移[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4(1):45-53.

[10]姜雄军.湖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11]高永生.河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0.

[12]孙景璐.河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8.

[13]陈辉.农村土地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应对路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2):326.

[14]殷海善,秦作霞,辛有德,等.城郊区农村土地流转调查:以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为例[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5):526-529.

[15]吴媛.中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比较[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5.

[16]岳永兵.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整理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17]李旭霞,李晋川,卢宁,等.提高耕地质量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5):530-532.

Effect of Population Flow on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Rural Land—Take Three Villages of Shangsi Township,Wuxiang County as an Example

DUYanling1,ZHOUHuaiping2
(1.College ofBio-engineering,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China;2.Institute of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Shanxi Academy ofAgricultural Sciences,Taiyuan 030031,China)

China has a large rural population and faces the frequent migration.Based on that fact,a reasonable solution of many problems facing of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rural land is a necessary step to realiz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rural areas.On the basis ofthe literature,the paper studied the situation ofrural l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three typical villages ofplateau region and analyzed the limited factors in the region.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 in this area,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including guiding a rational flow of rural population,innovating the system of the settlement intensive utilization,promoting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and put forwar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sustainable land use in rural areas.

rural population flow;sustainable use ofrural land;land reclamation ofrural settlement;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F301.24

:A

:1002-2481(2017)07-1174-04

10.3969/j.issn.1002-2481.2017.07.33

2017-02-17

杜艳玲(1991-),女,山西武乡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周怀平为通信作者。

猜你喜欢

居民点集约宅基地
县级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审批宅基地要一户一宅
关于宅基地的几点法律常识
基于GIS的宜兴市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牢筑节约集约“高压线” 严守国土资源“生命线”——玉环县成功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
一起离奇的宅基地纠纷
集约转型 小城镇发展之路
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
兰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基于3S的巴彦县农村居民点内农地测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