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老故事 打造名专栏

2017-07-24刘永花

中国地市报人 2017年7期
关键词:廊坊报纸栏目

□刘永花

(廊坊日报社,河北 廊坊 065000)

讲好老故事 打造名专栏

□刘永花

(廊坊日报社,河北 廊坊 065000)

最初媒体人对报纸栏目的划分,也许只是为版面清晰、条理、有序和易读而考虑的。直到今天,这种作用仍然是存在的。然而,正如艺术上一个简单的道理所言,大凡有内容而存在的形式,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媒体人几乎是同时认识到栏目的存在对内容的重要性和支持力———栏目的划分的确也成为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有内容的艺术。

在有栏目划分的报纸出现之后,媒体人随之便完善着专栏的形式、称谓和内容设置。这实质上是在扩展和充实着报纸的文化意义。一般而言,专栏是由一些具有某种共同点的稿件构成的自成格局的局部版面。这些稿件,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比如,或是同一主题、或是同一内容、抑或是同一体裁等等。专栏发展至今,就形式构成而言,有多篇稿件集合而成的集纳式专栏,也有一栏一文式的独立型专栏。就内容而言,报纸专栏更呈现出众多的种类和特征。如,集中各类体裁的新闻,来展示社会生活某个侧面的报道型专栏;就某一种社会、思想、认识或者学术问题,展开研究讨论的问题型专栏;还有为读者提供服务,传达知识、传授技能的服务型专栏;也有为提高修养、娱乐身心的文艺型、娱乐型专栏等等,可以说是异彩纷呈。

为满足老年读者的需求,河北《廊坊日报》从2009年开办了一个面向老年人的版面——《老年世界》,每周一期。内容涵盖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全面展示老年人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以及社会各界对老年人的关心和关爱等等。为此,我们开设了“当年”“咱爸咱妈”“老声常谈”等专栏,但在这些栏目中,最受读者关注的就是“当年”了,或许是上了年纪的人都喜欢回忆过去,他们总有讲不完的话题。栏目一经推出,就拴住了一大批读者的心,其中大部分为老年朋友。“当年”专栏还荣获第28届(2013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

在几年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年近八旬的老通讯员孟繁礼。老人从年轻时就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百姓走上了小康路,到七十多岁才从岗位上退了下来。休息在家,回忆过往,感慨颇多。他接连写下了反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的稿件,如,《篱笆墙记忆》《秋分时节刨花生》《推着小车去送货》《煤油灯下的记忆》《掐谷子》等,既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印记,又带有泥土的芳香,生动感人。还有纪念过去用过的老物件的稿件,如,《一条旧褥子》《缝纫机伴我走过童年》《村里的老磨坊》《儿时的旧棉袄》等,真是在回忆中寻找情感慰藉,在今昔生活的对比中感受当今的幸福。

还有一些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老同志,回忆起知青生活,可谓是历历在目。如,《故乡,当年那些知青》《自有秋后稻谷香》《难忘的“读书小组”》等,情节跌宕起伏,真实可读,在这一代人中产生广泛共鸣,不但吸引了众多中老年读者,也吸引了一大批年轻读者。还有怀念某个人的文章,如,《怀念战友孙玉岭》《我的启蒙老师——王玉树》《我的战友我的情》《那个放牛的蒙古族老汉》等,在那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不管是同学之间、战友之间,还是师生之间,没有什么吃吃喝喝,推杯换盏,只是知识的传递、情感的交流、精神上的契合,真挚而纯粹,回忆起来幸福又难忘。

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廊坊地区作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地处北平、天津、保定三大城市的三角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廊坊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日寇统治最严密的地区建立了抗日根据地,经历了日军最疯狂、最残酷的“清剿”和“扫荡”,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配合宣传,《廊坊日报》推出“当年·永远的抗战”专栏,从2015年3月中旬到9月底,报社和廊坊市老干部局合作,共采写、刊发二十多篇通讯,通过真实的史料,生动感人的语言,再现了抗战时期发生在廊坊这片热土上的英烈们不畏牺牲,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家乡的可歌可泣的战争故事。抗战系列稿件的刊发,得到广大老干部、老同志乃至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之后,《廊坊日报》又将这些文章集结成册,出版了《永远的抗战》一书,这既是一本记录廊坊抗日战争史的珍贵史料,也是一本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的优秀教科书。

办好一个专栏,拴住一群读者。但是,要想把一个好专栏办成一个名专栏,就得从整张报纸的宣传定位、读者定位、地区定位、信息定位、服务定位来考虑,并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优化内容产品,保持专栏水准。名专栏的信息,必须是优化的。我们不仅把这看作是一种方法和技巧,而且把它看成是一种新闻理念。从广义上说,人类的一切传播,都是文化的传播。但文化的传播有略有详,有高有低,有雅有俗,有博大精深与粗制滥造的区别,还有精美与一般的差别。名专栏的信息,无论是新闻信息或言论信息,都必须坚持把关,坚持优化,坚持高品位,坚持精制作。

二是记录历史文明,增强信仰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新闻工作者责无旁贷。名专栏是报纸的精品屋,报纸文化的试验田,必须坚持我们党所倡导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只有如此,专栏作者和专栏编辑才能担当起记录历史文明,推进社会进步的责任。名专栏的记者和编辑都应懂得新闻必须是时效性与史实性相统一的辩证法。尤其像我们的“当年”专栏,作为记录社会文化“日记”长卷中的一章或一节、一段、一个细节,必须是史实清楚、准确,给读者特别是年轻人以启迪的,有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三是点石成金,做有思想的专栏。点石成金,既是名专栏制作的要求、手段和过程,又是名专栏制作的目的、任务和结果。无论是报道型、问题探讨型、服务型或文艺型、娱乐型专栏,都要有思想、有品质、有温度,必须如同沙里淘金一样,锲而不舍,追求闪亮和金贵的出现。理解新闻写作,核心是理解新闻的事实依据,理解新闻对社会人类意义的探寻,理解新闻运作过程对事实的及时性、重要性、规模性、显著性、影响性的发现和寻求。当事实的依据和意义的追求俱在,把新闻是什么和为什么都呈现在人们面前时,新闻写作的整个意义才会发挥出来。

四是注重专栏品位,坚守精神家园。这其实是一切名专栏之所以“得名”的核心。尽管人类精神文化的需求,审美的趣味,涵盖本能审美需要、物性审美需要、知性审美需要、德性审美需要等诸多方面,但趣味毕竟有高下、雅俗之分。文明的杠杆在于对人类文化需求的提升。报纸名专栏作为具有广泛传播的媒体单元,它担负着构筑受众精神生活和文化空间的任务,更有这方面的文化责任,这也是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原因。

五是秉持初心,持续策划。文化是个动态的、变量的过程,旧的需求满足了,又有新的需求。名专栏制作必须识时务,善策划,尤其是要依靠集体的智慧。这样才可在运动变化中延长名专栏的寿命,或及时以新的策划代替旧的栏目。

六是克服文化惰性,创新引领思潮。这是一种思想和策略,也是一种认识和把握。任何名专栏的开设,都离不开创新。现在,新的传播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作为媒体人必须要创新理念,从读者的需要出发,搭建起平等交流的平台,在服务受众中引导舆论,在核实选择中设置选题,在分析解读中需求共识。只有这样,我们也才会不失时机地克服自己的文化惰性,使得名专栏得以及时更新,得以延续。

(编辑:高秉喜)

猜你喜欢

廊坊报纸栏目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廊坊分行
廊坊专场(二)
报纸
栏目稿约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栏目主持人语
卖报纸
“大师问答”栏目问答精选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