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质量先行 助力转型发展
——山东菜央子盐场原盐生产工区“质量年活动”先进典型报道
2017-07-24孙华勇
■ 孙华勇
坚持质量先行 助力转型发展
——山东菜央子盐场原盐生产工区“质量年活动”先进典型报道
■ 孙华勇
2016年,为应对盐业体制改革和严峻的经济形势,贯彻落实山东省盐业集团各项工作部署,山东菜央子盐场提出了“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实现原盐质量新突破”的要求,深入开展了“原盐质量年”活动。原盐生产工区贯彻落实场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内部改革、管理提升、岗位练兵、降本增效、清洁生产、班组建设等重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年累计生产原盐38.6万吨,其中24万吨达到优质颗粒盐标准,产品质量实现历史性跨越,受到上级领导和外来客户的高度评价。2016年菜央子盐场“原盐质量年”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原盐生产工区先进典型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气象。
制盐一工区
2016年,一工区面对天气异常,滩型复杂,卤水变色影响原盐白度,以及老滩面积大,保卤困难等不利因素,广大干部职工积极作为,克服困难,全年生产原盐13.1万吨,完成年计划的106.7%,原盐质量大幅提升,颗粒方正,白度好,实现了产量质量双丰收。一工区现有18个生产班组,其中14个班组超额完成任务,12名组长评为全场“制盐专家”。尤其在秋季原盐生产中,一工区科学研判形势,主动撤结晶面积 4500公亩,增大制卤面积,增加成卤量,保证了后续卤水供给,提高了原盐产量质量。
一是实行“千分制”考核。将关系到盐的产量、质量、成本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全部列入考核范围,做到考核内容全覆盖。利用“千分制”考核办法,从取样比赛到投票评比,从观摩学习到座谈交流,以多种手段转变班组长思想观念,强化班组长质量意识,营造了“产好盐、多产盐”的浓厚氛围。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加强班组长工艺培训指导,消除班组长因工艺执行差异造成的生产失误,逐步转变了班组长重产量轻质量的观念。二是实行“劳务币”办法。为降低成本,走内部市场化的路子,工区将各项费用细化到班组,让班组长学会自己算账,变原来的“干了算”为现在的“算着干”,从班组层面有效节约生产成本。以使用有偿服务的方式,启用“内部劳务币”,对人工分配、人工费用、设备维修、燃油费用等做到宏观调节、微观把控,促使工区用工合理流动,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各项生产成本。全年累计减少用工近40人,节约成本70多万元。三是加强清洁生产。制定了“清洁生产考核办法”,并与千分制考核相结合,发挥先进班组的带动作用,对标管理,使工区清洁生产工作步入常态化管理。搞好塑苫管理和滩场文明,力求达到优质、高效、标准化,盐道、坨台及时泼压,滩用工具定置摆放,着力打造整洁环保、绿色生态的制盐环境。四是注重交流,共同提高。结合“岗位大练兵”活动,工区广泛开展了评比交流活动和“一帮一”帮扶活动,使各班组在交流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逐步改变了传统的、经验式的生产操作方法,为提高原盐质量打牢了基础。班组长刘东义、杨同友是一工区先进代表。
刘东义——转变观念,勤劳苦干
刘东义是一工区12组的组长。去年刘东义所在班组生产原盐7755吨,完成任务的114.2%,原盐质量较往年有了大的飞跃,多晶体,晶莹透亮,是生产颗粒盐的优质原料盐。
面对“质量年活动”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刘东义深感自己的担子更重了。特别是面对现在管理的新建滩,滩型新,以往的操作工艺无法满足。为此,刘东义经常到先进班组对标学习,回来认真琢磨,不断更新工艺,并应用到实践中,终于取得了好的效果。为提高原盐质量,生产出晶体方正、颗粒大、晶莹透亮、含杂质少的盐品,刘东义严细原盐操作工艺,落实“深、新、长”生产工艺,从春修、春灌工作开始,就严细工作质量。“心细腿勤”是刘东义的真实写照,在滩内他随身携带卤表,时刻关注卤水变化和盐茬生长状况;在夏季生产中,为保证原盐不受雨化损失,刘东义经常吃住在工区,忘我工作,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遇有异变天气,他总是超前准备,积极做好“三雨”处理,争取更多蒸发量。
刘东义在整理滩田生产设施
刘东义十分注重滩场文明,他的班组周边来往车辆繁忙,灰尘飘扬,容易暴滩,而且该班组地理位置特殊,代表企业的窗口形象,因此对滩场文明要求较高。刘东义深知其重要性,日常工作中十分注重滩场文明,滩容滩貌受到场领导的一致赞扬,走进刘东义班组,映入眼帘的是清的水,白的盐,平直的盐道,整洁的坨台,顺畅的沟道,有序的塑苫管理,整齐的工具存放。
在生产现场,刘东义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动带动职工。他深知保证卤水供给,让盐碴“吃饱吃好”是优质高产的保障,因此,他加班加点赶制卤水。他善于钻研业务,常与其他班组长坐在一起探讨生产工艺。面对生产中的困难,他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提高个人业务技术水平的同时,刘东义不忘提高班组人员的业务素质,他常与班组成员探讨生产流程和工艺环节存在的问题,边干边学,在班组内逐渐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带动了班组整体素质的提高。
沧海中的每一滴水皆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普通而平凡的岗位亦能反映出人格的高尚和忠贞不渝的光辉形象。刘东义靠着一腔热情,二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菜盐人“敢为人先、吃苦奉献、能打硬仗”的精神,这也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杨同友——敢于担当,认真负责
杨同友,一工区2组组长,在他的领导下,一工区2组全年生产原盐7479吨,完成年计划的108.8%,盐体方正,色白,粒度好。
年初因工作需要,一工区对两幅滩进行合并,并交予杨同友管理。滩田合并后总面积达到3028公亩,任务相当繁重。杨同友所在滩田系老滩,池子小,塑苫多,卤水基础薄弱,且滩型结构、走水路线不甚合理,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原盐生产。为搞好生产,杨同友白天黑夜扑在滩田里,严格落实“新、深、长”工艺,利用大风天赶制中高级卤水,让每一个结晶池吃饱、吃好。根据气温和季节变化,他坚持低温操作,适时续卤,杜绝老卤回头。为让结晶体匀速生长,杨同友根据每一个结晶池的钠镁比值进行分晒、卡晒,保持原盐结晶速率的稳定,并适时续卤,确保原盐质量。雨季到来时,杨同友克服人手不足等困难,加班加点收膜放膜,铺卤储池。为不落后于其他班组,他每天都要走几十公里的路拔插阀门,调卤兑卤。杨同友说,“为了不掉队,不辜负领导的希望,我付出的精力基本占了生活的全部,真正做到以场为家了”。
为提高原盐质量,杨同友积极向其他班组学习、取经,在调卤方法、结晶管理、跑水路线、落卤方法、工艺操作、塑苫管理等方面不断探索,在他的带领下一工区2组的生产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他勤劳务实的工作作风也受到了场领导的充分肯定。
对责任、理想的追求造就了杨同友奋发向上、敢于拼搏、凡事勿求事先、遇事不服输的品格,他事事为企业着想,勇于担当,勤劳务实,值得我们学习与敬佩。
杨同友同志在整理盐道
制盐四工区
2016年,四工区降水较往年偏多,累计降雨达630mm,比全场平均降雨多60mm。突发性天气多,导致卤水淡化严重,加之部分滩型结构不尽合理,造成排淡慢,封池时间长,同时收放膜全靠人工,也额外增大了劳动强度。面对以上不利因素,四工区深挖内潜,全年累计生产原盐8.38万吨,完成年计划的103%,产量、质量再创佳绩。工作中,各班组长以落实内部合同为动力,围绕生产指标,狠抓工作落实,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其中王全才、张树增班组表现尤为突出,所产原盐晶体方正,颜色亮白。四工区经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月考核与年终合同考核相结合。对产量、质量、成本等关键项目进行重点考核。根据制卤、捞盐、修滩质量,每月累计积分,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并纳入年终合同考核,调动班组长积极性。二是积极落实场决策部署。全面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制定了练兵计划,明确了工作标准和具体要求,积极宣传“制盐专家”评选活动,增强班组长质量意识,营造人人争当“制盐专家”、人人争当岗位标兵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强费用控制。注重单项考核,严格按照班组核定人数控制用工,压缩后勤人员充实班组,累计节约人工费用10万元。四是严格工艺落实。工作中要求班组长细化操作,认真负责。加强制卤,始终贯彻量卤贯池原则,及时关注卤水变化,合理把握续卤时机,为稳定的结晶环境创造条件。同时狠抓捞盐除混、换卤、分存等关键环节,确保了产品质量。五是清洁生产常抓不懈。四工区高度重视清洁生产工作,要求生产班组滩池内做到无杂草、杂物,坨台盐道泼压及时,不起土,不爆滩。滩用工具定置摆放,滩场文明有了很大改观。
王全才——新时期学习型班组代表
王全才系四工区7组组长。2016年王全才所在班组累计生产原盐8600吨,完成年计划的109%,所产盐颗粒方正,白度好。去年十月份,该班组在生产观摩评比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大家对该组原盐感观、结晶管理、塑苫管理、清洁生产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5年10月,为推进内部改革工作,场对工区班组进行了合并。由于7组滩田大,基础条件差,原盐质量很不理想。在这种背景下,王全才克服种种困难,精耕细作,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总结王全才的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份才”。王全才好学好问,他不仅向书本学,还在实践中学。去年他先后到多个班组、龙威化工、个体滩等进行学习交流,学习他们先进的制盐技术和管理办法,回来之后他认真总结,多思多想多干,结合实际,扬长避短,在制卤时机、保卤方法、工艺操作、塑苫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王全才同志在使用量卤表测量卤水度数
能干巧干,脚踏实地。“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任何事物只有脚踏实地,亲身实践才会明白。生产中,王全才深知“卤为盐之母”,他严格落实“新深长”生产工艺,量卤灌池,根据卤水情况,及时调整结晶面积,确保蒸结比例合理,在多制卤的同时,还多产盐;他严细操作工艺,严格把控续卤度数、兑卤、制盐等细节;他事前防范,及时泼压盐道、坨台,确保不起土,不暴滩;他认真细心,大风、雨后及时除混,确保了原盐质量。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王全才取得的成绩,源于他对工作的热情,对工作的持之以恒,对工作的认真细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行于易,只有从细小之处着手,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才能厚积薄发,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张树增同志在查看池内原盐生产状况
张树增——老组长、新观念的代表
张树增四工区10组组长,1987年入场,从事原盐生产30年,是名副其实的老盐工。张树增所在班组全年产盐8800吨,完成年计划的102%。张树增所在班组位于山东菜央子盐场西北部。面对市场化改革的新形势,面对全场原盐质量突飞猛进的新局面,张树增知难而进,努力克服惯性思维,转变传统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新事物,在观摩、学习、交流中摸索新工艺,终于取得了原盐产量、质量的双丰收。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强。作为一名老盐工和共产党员,面对新形势,张树增积极贯彻、吃透总场的思路精神和本工区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产好盐这一主线,认真钻研原盐生产理论,努力克服固有的惯性思维模式,大胆接受新事物、新观念,适应当前的的形势变化,把生产市场需求的盐作为工作目标,在工作中与原盐生产要求保持高度一致,把工艺纪律与工区要求有机的结合到班组生产中,脚踏实地,身体力行,为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起早贪黑,爱岗敬业。产好盐绝不是偶然,张树增说,产盐关键还是在蓄卤环节的合理控制上,要低温操作。生产出中高级卤水,光靠白天按部就班是做不到的,晚上是低温操作的关键时间,这就要“勤苦”。他坚持常年抓制卤,运用多种制卤方法,增量扩储加大后备卤源;旺产时张树增每天凌晨亮点起来,坚持低温续卤,抓好每个环节,想尽办法保持池内卤水平衡,原盐结晶速率的稳定。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产的盐“颗粒方正、白度好、纯度高”,已经成为全场的一大亮点。
从张树增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责任与担当,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面对盐业体制改革的新形势,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企业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坚信,只要广大干部职工始终保持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多为发展找出路,不为困难找理由,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必将实现企业新的发展。
山东菜央子盐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几代人的心血付出,使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到生产工区,印入眼帘的是犹如白雪皑皑的盐山,波光粼粼的卤水,一轮红日倒映在水中,甚为鲜艳,静谧、笔直的公路伸向远方,长天卤水共成一色。国内外客户、媒体工作者到场洽谈业务,参观采风,络绎不绝;上级领导莅临指导,给予高度评价。“中国海盐生产企业”“山东省工业旅游示范企业”“原盐生产保护基地”等荣誉纷至沓来,原盐工区所做的工作贡献巨大。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灵魂。创业不易,守业艰难。下一步,山东菜央子盐场广大干部职工必将常怀进取之心,练好内功,夯实基础,把先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发扬光大,坚持“厚德、诚信、敬事、敏行”的新时期企业精神,持续提高产品质量,攻克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困难,在盐业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勇立潮头,奋勇争先。
(作者:山东菜央子盐场)
(编辑:程钰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