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链接个人理财
2017-07-24白琳
文/本刊记者 白琳
“人工智能”链接个人理财
文/本刊记者 白琳
智能投顾的核心是定制风险而不仅是追求收益,并且要根据市场和客户心理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Alpha Go击败柯洁的人机大战再度引发全世界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投资界的“Alpha Go”也变得越来越火热。“智能投顾”顾名思义就是“人工智能”和“投资顾问”的结合体。人工智能的加入是否能给个人投资者带来更好的投资建议和方案?在当前国内鱼龙混杂的“智能投顾”参与者中,如何识别和选择智能投顾?对此,有着十几年基金研究经验的理财魔方合伙人马永谙认为,智能投顾的核心是定制风险而不仅是追求收益,并且要根据市场和客户心理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中国外汇:智能投顾是“智能+投顾”,但是事实上国内投资者对“投资顾问”这一概念是比较陌生的。那么,智能投顾能够给投资者带来什么?
马永谙:理财行业可以分为前、中、后三端。前端是产品销售环节;后端是理财产品的生产,也就是包括基金在内的各种集合理财产品的投资管理。近些年来,基金公司收益率很高,但是投资者却在赔钱。其问题主要出在投资顾问这一个中间端的缺失。
我们做过一个数据统计,中国公募基金从成立至今,4300支公募基金平均一年收益率19.2%,年化复利收益率16.2%,其中股票型基金是17%。与此比较,这十四年上证指数的年化收益率只有7%,国债的平均收益率大约是3%。而与国外相比,过去20年美国公募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只有2.29%。那么为什么多数投资者是赔钱的?
收益是收益率与投入资金的叠加。投资者赔钱的根源,是在资金投入结构上。大部分投资者资金投入是一个倒三角形,市场最底端投入最少,市场最顶端投入最大,这就导致市场只要稍微下跌,投资者之前所有的盈利都会被吞噬。下跌过程中,大部分投资者资金退出却是正三角形,一开始下跌退出很少,市场跌到底部全部退出。所以,投资顾问的核心工作,是管理投资者的资金投入结构,或者说,是要打断那两个三角形的怪圈。
要打破这个怪圈,说起来容易,但追涨杀跌是投资者在恐惧与贪婪之间的人性使然,所有试图打破这个行为的努力,都是反人性的。投资者之所以追涨杀跌,归根到底是未来没有确定性。这个不确定,更多的是风险的不确定,是风险屡屡打破他的心理底线之后,他积累下来的一种避险经验。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路径有两点,一是对投资者心理底线的了解。二是确保能在这个底线之上运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或者叫风险定制能力。
而智能投顾正好填充了中国当前理财行业中间端的这个空白。智能投顾本质是投顾服务,不做产品,也不做销售,是在客户与市场变动的曲线之间拉弹簧。拉的过程需要个性化,因为每个人风险承受能力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的风险承受能力也不同。智能投顾要了解投资者的心理底线,动态地去调整组合,保持在投资者心理底线之上运行。只有这样,风险补偿、时间,才会成为投资者的朋友。
中国外汇:如您所说,个人理财市场需要投资顾问这一角色。相比传统的投资顾问,人工智能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马永谙:很多人觉得只要在线上提供投资顾问服务的就都是智能投顾。这个理解是不对的。仅仅是把服务从线下挪到线上,后面的分析与研究工作仍然借助人力的话,这个不是智能投顾,只能算“藏着柯洁的Alpha Go”。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投资顾问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客户的动态识别,二是组合的动态管理。
就客户的动态识别而言,影响客户心理底线的有两大类要素:一是外部因素,比如年龄、职业、财富状况等;二是内部因素,主要是性格、情绪等。传统的人工投顾模式下,主要是关注前者。但实际上,前者对心理底线的影响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后者才是主要的影响要素。传统模式下,指望人工投顾去逐人随时跟踪客户的心理变化是不现实的。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根据与投资者的交流与反馈数据、问卷调查数据、app操作行为数据、交易行为数据,以及市场变动数据,动态地监控他心理的变化情况,从而准确地了解他实时的心理底线。
再看组合的动态管理。在投资顾问业务里,投资端的主要任务是把风险控制住,而且这个控制是动态的。也就是说,客户的心理底线变了,投资端必须随时响应。传统的组合管理模式主要依赖人,人对信息的反应是滞后的。而金融市场的特点,一是数据量极其庞大,二是瞬息万变。依靠人的能力,要对这么庞大而易变的数据做出实时且正确的反应是很难的。所以,在传统的投资管理中,人的经验相当重要。什么是经验呢?就是能模糊过滤出当下市场里哪些要素会起作用,事实上是个数据过滤的经验,这是对人的能力不足的一种修正机制。在大数据分析面前,这个经验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于计算机来说,根本就没有过滤数据的必要。
很少有客户一进市场就是奔着短线炒作去的,但是“初心”为什么总是被改变呢?追踪投资者的资金进出,我们会发现:投资者开始赎回的点,一般是回到本金附近时;投资者开始恐慌性的巨额赎回,是亏损约15%的时候。也就是说,投资者是有心理底线的,他并不怕赔钱,但他怕赔钱幅度超过心理底线。
所以,要稳定投资者的资金进出结构,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了解客户的心理底线,二是让资产波动在心理底线之上运行,不要击穿心理底线。但投资者的心理底线是个性化的,每个人都不同,且个人的心理底线也是变动的,不同环境下也不同;再就是投资者的心理底线是隐性的。以前解决这个问题靠的是大量的人工投资顾问,效率低、价格高,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中国外汇:如今市场上出现了众多从事“智能投顾”的机构,您认为,投资者应该如何进行选择和识别?
马永谙:从业机构参差不齐,给投资者的选择带来了一些困难。智能投顾的核心是定制风险。我认为,首先要看一个平台的历史数据是不是能把风险控制在一个稳定的基础上。这是关键。
其次,要能根据市场和客户心理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如果简单地把几个产品打包给客户,之后不做有效调整,不能称之为智能投顾,只能叫组合销售。这种不做动态调整的思路是被动投资。这种方式在美国市场是可行的,因为美国市场是个有效市场,各类资产的波动都比较平稳;但在中国市场恐怕是行不通的,因为暴涨暴跌会分分钟把客户赶出市场。
最后是人工智能技术能力,这个比较难以判断。短期里,客户很难判断出所看到的“Alpha Go”究竟是机器还是后面藏着的“柯洁”。这主要还是看技术团队的实力。
目前,市场上的确存在一些打着“智能投顾”旗号的滥竽充数者在混淆概念。比如一些P2P平台号称“智能投顾”,实际上主要是运用了计算机算法,进行对贷款主体的风险识别,并没有解决普通投资者的长期资产配置问题,只能算“智能”而没有“投顾”。再有,量化投资也不能视同智能投顾,量化投资大部分交易是由计算机完成的,也使用各种模型算法,但主要只针对股票和商品的现货、期货、衍生品市场。
智能投顾要了解投资者的心理底线,动态地去调整组合,保持在投资者心理底线之上运行。只有这样,风险补偿、时间,才会成为投资者的朋友。
马永谙
中国外汇:目前国内智能投顾的发展尚属于初始阶段,您对这一行业的发展有何看法?
马永谙:智能投顾行业在国内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参与机构从最早的金融科技类公司,到目前传统金融企业也开始介入,其模式还在探索中。但是,作为一个直面普通投资者的行业,应该有适当的规范和监管,这对行业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首先,一定要明确和规范行业的商业逻辑与伦理。智能投顾行业的立场要站在投资者这一边,帮助投资者赚到该赚到的钱。
其次,建立与商业伦理相匹配的、与投资者长期利益一致的、可持续的利益机制。买方投资顾问这个天然属性,决定了不能把利益建立在单纯的销售行为上,销售费用不应该成为智能投顾的主要收入来源。当然,也不能与客户收益挂钩,避免带着客户去冒险,加剧市场波动。
最后,从保护投资者利益角度,一定要建立行业的业务底线与规范。这个底线包括,不能归集客户资金从事资金池业务,不能代替客户操作,不能“挟客户以令市场”。要谨慎进入量价敏感的直接投资领域,谨慎进入非标资产领域,避免传统投资顾问为市场所诟病的问题再度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