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2017-07-22贾春玉
贾春玉
浪漫主义是文學艺术的创作方法之一,通常使用华丽的语言来塑造形象,并强调从主观意识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切追求。浪漫主义文学较少关注现实世界,反驳传统的理性意识,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虽然浪漫主义在俄国文学史上并非处于主流地位,但对后期的各种思潮产生影响。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在纵向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古典主义的有力反驳;在横向上,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世纪末,浪漫主义文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到20世纪浪漫主义并没有从此消失,而是以一种新的姿态再次兴起,依然发挥着它的作用。
一、20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20世纪的浪漫主义是19世纪浪漫主义的一个延续,但与19世纪不同的是20世纪的浪漫主义是积极的。虽然该时期浪漫主义存在时间短暂,但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影响是深远的。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是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将人物置身于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注重艺术效果。
20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再次兴起的。该时期的代表有格林的《红帆》、高尔基的《海燕》和帕乌斯托夫斯基《浪漫主义者》。高尔基早期的浪漫主义作品《海燕》中,海燕是自由的,它是革命者的象征,海燕与大海的抗争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抗争,体现了具有革命性的浪漫主义。《红帆》充分体现了格林的浪漫主义风格,这种浪漫主义表现在小说诗意般的抒情。
高尔基曾经把浪漫主义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形式,但在内容上大多都充满了悲剧性,这也是俄国浪漫主义区别西欧浪漫主义的独特之处。20世纪的“积极浪漫主义”虽然在政治立场上被肯定,但它过于偏爱、张扬个人主义与个性自由,这不但与苏联的集体主义思想不合,而且违背苏联共产党的一元化要求,因此,浪漫主义成为官方排斥的对象,文学界开始对浪漫主义进行思想兼并。1932年,全苏作家大会宣布浪漫主义是现实主义的一部分,这种思想兼并从政治角度宣告了浪漫主义的终结。
二、高尔基早期作品中的浪漫主义
在早期浪漫主义作品中,高尔基诗意地描写了人类的各种表现:对自由的热忱、英雄主义、革命热情。《伊则吉尔老婆子》中主要塑造了丹柯和腊拉两个完全对立的形象。腊拉是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他秉持“保持一个完整的自己,不愿分享一点给别人”的原则。腊拉代表着资本主义私有的观念,作者通过腊拉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而丹柯是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形象,当人们处在死亡的边缘时,丹柯挺身而出,毅然地掏出自己一颗燃烧的心,高高举起,给受难的群众引出一条光明之路。这一高尚的举动将丹柯的形象瞬间升华,这时丹柯已经不再追求个人自由,而是把自己和集体结合在一起。作家歌颂了英雄主义的同时,还歌颂了不计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
浪漫主义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描写和歌颂大自然,所以小说《鹰之歌》中充满了自然元素和色彩美,经常出现草原、月亮等自然景象。例如:“这时天空中还有乌云在游动,浓密厚实,形态各异,色彩纷呈……天空中点缀着一颗颗亮晶晶的星星。”
这是一幅冷色调的画面,暗淡阴郁,充满了压抑的气氛。各种色彩同时出现,形成了一幅直观的画面。作品中月亮的颜色和乌云的各种形态都体现出自然美。
三、帕乌斯托夫斯基作品中的浪漫主义
帕乌斯托夫斯基是20世纪优秀的浪漫主义作家之一。他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紧密结合,在俄罗斯浪漫主义的大背景下,帕乌斯托夫斯基的浪漫主义独树一帜。在作品中,他塑造了许多不同的主人公,不但追求用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描写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还追求在语言上体现浪漫主义,这就构成了帕乌斯托夫斯基散文的浪漫主义基调。
他的作品带给读者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散文中对俄罗斯大自然纯美的描绘,把俄罗斯自然风貌同人物结合起来,描绘出鲜活的画面。在《烟雨霏霏的黎明》中,作者描写了奥尔加房间的温馨、朴素环境,其外部景物和环境的描绘体现出细腻的浪漫色彩。例如:“餐桌上方悬挂着灯盏,上面套着乳白色的灯罩;一幅画的上方装饰着一堆鹿角,画面上是一个女病孩,窗前有一只狗……”
这里描写的“灯罩”“女孩”和“狗”体现出家的安逸,完全让人感受到家的温馨和舒适。
四、结语
不同时期,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是不同的,它随着当时的社会背景、生活现状等一些客观因素而改变,正如19世纪和20世纪的浪漫主义一样,它的总体特征是相同的,但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想要抒发的感情也不甚相同。20世纪虽是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主流文学,但是现实文学作品中处处体现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因此,20世纪浪漫主义是不可忽视的,也是值得探讨的。
(长春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