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汉学家及翻译家比尔·波特的创作观及翻译观
2017-07-22刘芳
刘芳
本文通過研究比尔·波特创作的历程,结合其代表作品进行个案分析,旨在探寻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作的心路历程和独特的行文方式,并对其翻译的代表作品所蕴含的翻译方法进行探索,旨在发现比尔独特的翻译观和价值观,从而揭示其创作与翻译背后所隐藏的精神世界。
一、概述
笔者曾一度非常关注美国当代作家、翻译家和汉学家比尔·波特,尤其是比尔个人创作的方式与途径令人深思。比尔·波特早年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随后定居于台湾佛光山,经常在中国大陆旅行,并撰写了中国风土文物的书籍和游记,其代表作《空谷幽兰》在美国一经出版,即在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随后,他又出版发行系列行走中国的纪实作品,如《黄河之旅》《丝绸之路》《彩云之南》等著作。同时,比尔也翻译过佛经典籍和诗歌,佛经典籍的解读作品分别是《六祖坛经解读》和《心经解读》。翻译的佛学经典是《楞伽经》《菩提达摩禅法》,翻译的诗集为《寒山诗集》《石屋山居诗集》。
二、比尔·波特创作过程与心路历程的探究
(一)创作缘起
比尔对中国文化的执著和热爱,是他用双脚衡量与寻访,用文字记述与描写的根本所在。他一路的创作轨迹,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概括,早期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为他的创作奠定理论基础。随后,他旅居台湾和香港,并开始在大陆旅行。在行走的过程中,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表达他对中国特定文化现象的关注与思考。
在一期中国大陆的访谈节目中,比尔曾说过,他觉得自己是古代人,仿佛生活在晋代或唐代,因为那个时代有他最喜欢的诗人陶渊明和韦应物。通过读书,他从古人那里学很多东西,这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他去旅游的时候,总有一个目的。例如,他从明天开始要旅游,去寻访一个中国古代的诗人,如李清照的纪念馆,或者去拜访现代诗人穆旦的坟墓,在浙江拜谒艾青的坟墓。作者的寻访并非一般意义的旅游,即游山玩水式的访问名山大川,而是前期带有特定的寻访目标或人物,在行走的过程中,印证补充或推翻作者的设定或假设。
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如诗词或佛经,比尔也有着浸润式的理解,这样能够更好地吸收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尔波特前期阅读了大量中国古代典籍,这为他的行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纪实风格创意笔法
Road to Heaven: Encounters with Chinese Hermits(中文译本译者明洁,题为《空谷幽兰》)是比尔创作的作品,作者在目录的扉页中写道,“For those who walk the path of solitude”,即“送给孤旅之人”。这句话点明此书的旨意,同时,作者在目录后附了一表一图:一为中国简明历代王朝起止年限,一为西安及终南山走向图。据统计,原著中共有插图32幅,题材多为采访的隐士及隐士隐居的终南山风光。其中,隐士修行的终南山照片9幅,隐士或居士照片14幅,雕塑或塑像1幅,佛塔佛寺3幅,隐士题材绘画4幅。这些照片穿插在行文中,增加了可读性与可信度,成为纪实风格不可或缺的手法。书中有明确记录的作者与隐士对话共18篇,每一篇都有详细的问与答记录。作者通过行走的方式,结合实地采访,忠实地记录下他眼中的终南山隐士的一言一行,以及他们所固守的信仰和道义。
纪实的风格符合比尔行走与创作的风格,纵观此书,作者很少用夸张的笔法描述主观感想,只是沿路忠实记录所见所闻,还原隐士的历史渊源和现存状态,原生态的笔触真实不虚地记录隐士文化和精神操守。据统计,关于“道”和“修行”的访问全文共有七处,分别在第四章On the Trail of the Tao(访道,明洁译),第五章Sound of the Tao(鹤之声,明洁译),第六章Road to Heaven(登天之道,明洁译),第七章Cloud People(云中君,明洁译)。例如:
原文(1):
Q:Whats the goal of Taoist practice?
Jen: Mans nature is the same as the nature of heaven. Heaven gives birth to all creatures, and they all go different directions. But sooner or later they return to the same place. The goal of this universe, its highest goal, is nothingness. Nothingness means return. Nothingness is the body of the Tao. Not only man, but plants and animals and all living things are part of this body, are made of this body, this body of nothingness. Everything is one with nothingness. There arent two things in this universe. To realize this is the goal not only of Taoism but of Buddhism. Everything in this world changes. Taoists and Buddhists seek that which doesnt change. This is why they dont seek fame or fortune. They seek only the Tao, which is the nothingness of which we are all created and to which we all return. Our goal is to be one with this natural process.
译文(1):
问:道家修行的目标是什么?
任法融:人的本性与天的本性是一致的。天生万物,而万物朝不同方向运化。但是迟早它们会回归于同一个方向。这个宇宙的目标,它的最高目标,就是“无”。“无”的意思就是回归。“无”是道之体。不仅人,动植物和一切生物都是这个“无”之体的一部分,都是由“无”之体构成的。万事万物与“无”一体。宇宙间再无二致。达此目标是佛教与道教共同的目标。万法变化不居,佛教徒和道教徒却寻求永恒不变的东西。因此,他们并不追名逐利。他们寻求的只是道,我们从中孕育而来又回归而去的“无”。我们的目标要与此自然的造化融为一体。
原文(2):
Q: How do people learn such cultivation?
Hsueh: You can learn the basic anywhere. There are books. As to learning the inner secrets, when your practice reaches a certain level, youll meet a teacher. But you cant be in a hurry. You have to be prepared to devote your whole life to your practice. This is whats meant by religion. Its not a matter of spending money. You have to spend your life. Not many people are willing to do this. If youre ready to learn, you dont have to look for a teacher. A teacher will find you. Taoism is very deep. Theres a great deal to learn, and you cant do it quickly. The Tao isnt something that can be put into words. You have to practice before you can understand. Lao-tzu teaches us to be natural. You cant force things, including practice. Understanding is something that happens naturally. Its different for everyone. The main thing is to reduce your desires and quiet your mind. Practice takes a long time, and you have to stay healthy. If you have a lot of thoughts and desires, you wont live long enough to reach the end.
译文(2):
问:人们如何证得这种修行?
薛:你在哪儿都可以学习最基本的东西。有很多书可以看。若要学到深入的法门,你要修行到一定程度,自然会遇到一位上师。但你不可操之过急。你一定要立志为修行奉献一生。这就是宗教的意义所在,与金钱无关。你必须付出生命,太多人不想这么做。若你准备好了学道,你不必找师父,师父自然会找到你。道教很深奥,有大量要学的东西,你不可能一蹴而就。道是不可以言传的。要想悟道,必先修行。老子教导我们自然而然,你不能强求,包括修行。开悟是自然发生的,每个人悟道都有所不同。最重要的是清心寡欲。修行要花很长时间,所以你必须要保持健康。若你有太多的杂念和欲望,就活不到实现目标的时候。
在比尔的笔下,任法融对“道”的解读基本上忠实于老子笔下的道。最好的修行是“里面”修的,而不是“外面”修的,不是穿个袈裟、光个头就可以成佛的。修行时如果不观察自己,一直关注“外面”的事情,谈论别人的缺点、麻烦,根本不去发现自己的问题,这对学佛来说不是件好事情。修行人一定要知道观察自己的心,这是非常重要的。生死是世间最平常的现象,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不会改变。众生依然在这个生死过程中感受到那么多的痛苦,被自己的欲望折磨。所以,活着的人们一定要好好珍惜人生,珍惜与佛、法、僧三宝的缘分,建立起对佛法的信心,多观无常,培养出离心、菩提心,多一点修行。因此,修行的核心就是要不断地审视自心,从而放下过多的欲望与杂念,以此精进修行。
三、比尔波特的翻译观
比尔认为翻译是他的修行方式。在翻译佛经时,他可以听到佛陀在说话,在翻译寒山诗时,他感觉自己好像在和诗中的人物对话,他们的智慧会渗透到译者的身心,即是在修行。同时,当看那些字(source language)时,他可以用一个小时只看五个字,速度很慢,所以没有什么压力。比尔把翻译的困难当作一个公案,视翻译工作为他的修行。当他打坐时,把原文本的词语放在心里面,看它,而不做任何的考虑,忽然有一个瞬间,醍醐灌顶般地就懂了。
出版书时,比尔不用自己的名字,改用笔名Redpine(赤松)代之。他承认,在翻译时不是靠自己的智慧,也并没有好好做准备、读书,可是忽然他就懂了。有时突然灵光一现,若有所悟,他认为冥冥之中有一个灵性所在,可以帮助他妙笔生花,这时译者本人只是一个管道(So you are just a channel)。
因此,比尔的翻译观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翻译体验,即朴素自发的翻译观。比尔认为,翻译的前提是译者与原作能够结缘,结缘的核心词就是“热爱”。译者由衷地热爱着原作中的文字与意蕴,心灵与原作的字句合二为一,融为一体。每每读到痴迷,可以“听到佛陀在说话,翻译寒山诗时,好像在和他们对话,他们的智慧会渗透到译者的身心”。译者与作者借由原作为媒介展开一场心智与灵魂的对话,通过深层次的交流与对话,达到了心灵的契合与共鸣。翻译中国古代和古代隐士作品成为比尔的一种修行,用他自己的话说,“翻译就是我的‘道”。
对于翻译和译诗,比尔有自己的感悟。他说:“我们每天都在做翻译,即使是同样的语言,也可能会理解错,所以翻译就是一个理解的问题,要看破语言。”他说:“正常人听音乐是用耳朵,我就像聋子在听音乐,我听不到,但是我能感觉到那种能量。译诗首先要对诗有感觉,才能翻得出。比如李白的诗,你看到的并不是他原本的诗,原本的诗在他心里,我翻译的就是在他心里的这个。我要用我的语言来表达他心里的这个东西,用我的语言来配他的思想。所以好的诗是一定可以翻译的。”他把翻译韦应物的诗比作跳华尔兹;而翻译李白的诗,就像和他对练拳脚。韦应物的诗,清韵秀朗、音调流美,比作华尔兹,很是贴切;李白另有“诗侠”之誉。比尔把翻译李白的诗,看作是和他“对练拳脚”,应只是指其飞扬的诗风。按照比尔的说法,诗不在语言,诗在形诸文字之前,译者心中早已有诗,因此翻译诗,必先深入其内心,经过心与心的碰撞和沟通,再用译语对应诗人的精神和思想。相对于形式的对等,比尔更注重内容的贴切。他认为好诗不仅仅可以翻译,译诗甚至可以超越原诗。因为当诗人把心中的诗外化为笔下的诗,便已然经过了一次自我翻译的过程。比尔认为,译者应该“看破语言”,找到诗人心中的诗,将其作为翻译的依据。这样看來,诗歌翻译可以成为一种创造性的翻译。
(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6JK218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