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疗解读(下)
2017-07-22江苏王珂
江苏 王珂
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疗解读(下)
江苏 王珂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代表作,也是“诗疗诗”的名篇佳作,具有“以毒攻毒”的奇特治疗效果。海子的期望与实际的落差,来自现实生活的荒谬感加剧了挫折感,使他产生了焦虑和绝望感,最终导致精神分裂和自杀。这首诗正是他缓解“焦虑”的“求生之作”,也是检讨自己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反思之作”。这首诗呈现的不是浪漫性情感,而是焦虑性情感,诗中所说的想做的那些事情正是诗人想逃避焦虑的具体方法。世俗生活与诗意生活结合才是真正的生活,面对日益恶化的精神卫生现状,应该响亮地喊出:“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海子 “诗疗诗” 孤独 焦虑 大学生
如果把海子自杀归因于精神疾病,尤其是焦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便是他试图摆脱焦虑的作品。焦虑是很多忧郁症患者自杀的重要原因,正如弗洛伊德所言:“大多数神经症患者都抱怨焦虑,把它说成是自己的最大痛苦,而且焦虑事实上还可变本加厉,导致他们采取最疯狂的举动。”“为什么神经症患者比其他人更特别强烈地感到焦虑这一问题从未得到过足够认真的讨论。也许它已被看作是一个自明的问题:‘神经过敏’和‘焦虑’这两个词可互相通用,似乎意指同样的东西。但这是不正确的:有一些‘焦虑’的人一点也不‘神经过敏’,而症候很多的‘神经过敏’的人却没有表现出‘焦虑’的倾向。不过,有一点是无可置疑的,即焦虑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核心问题,我们若是弄清楚了这个问题,便可以明了我们的整个心理生活了。”“多愁善感”甚至“神经过敏”是现代诗人情感生活的普遍特点,但在总体上说是健康的。“焦虑”常常是由突发事件引发的心理危机的具体症状,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就可能导致自残甚至自杀等极端行为。“第三种形式的神经症焦虑令人迷惑不解,这里在焦虑和危险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例如,焦虑可能出现于癔症之中作为癔病症候的伴随物;或者出现于某种偶然的刺激的条件之下,我们本来知道这种条件下会有某种情感的表现,但却没有想到是一种焦虑性情感;不仅我们难以理解,就是病人也同样莫名其妙。”海子正是因为“神经性焦虑”导致了连他自己都“莫名其妙”的“焦虑性情感”,以为自己在遭受“最大的痛苦”,夸大了现实的残酷和未来的可怕,否定了生活的乐趣和生存的意义,采取了“最疯狂的行动”。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呈现的不是通常所说的浪漫性情感,而是焦虑性情感,诗中所说的“诗人”想做的那些事情正是“病人”想逃避焦虑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与心理学家荷妮总结的逃避焦虑的四种方法有相似之处。她说:“在我们的文化中,逃避焦虑有四种方法:理性化,否认,麻痹,避免可能会产生焦虑思想、感受、冲动的情景。第一种方法——理性化——乃是避免责任的最佳解释方法。它包括将焦虑转化为理性的恐惧……逃避焦虑的第二种方式是否认它的存在……另一种麻痹焦虑的方法是沉溺于工作……逃避焦虑的第四种方法是最极端的方法,它包括躲避那些可能会产生焦虑的一切情景、念头或感觉。这可能是一种有意识的过程,就像害怕开车的人不去开车,害怕爬山的人不去爬山,都是这种方式的表现。”可以把这首诗的诗句分别套入这四种逃避焦虑的方法中。“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说明海子已经“理性化”,想“否定”过去那种自以为是“诗歌之王”的恃才傲世的独行侠生活方式,从“象牙塔”回到“贫民窟”,感受“大千世界”的多元生存方式,甚至想通过品味“芸芸众生”的世俗生活来“麻痹”自己。“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这些行为也是为了“避免可能会产生焦虑思想、感受、冲动的情景”。“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的场景更不是“产生焦虑思想、感受、冲动的情景”。“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这些行为更是自恋的诗人渴望有巨大改变的“心声”,过去只关心诗歌和自己,现在想关心生活和他人。诗人想做的这些事情都说明他想通过沉溺于务实的现实工作来“麻痹焦虑”。
“神经症患者就对他自己和对他人的态度而言,其基本焦虑有特定的含义。它指的是情感孤立,当它与自己内心的软弱感一起出现时,这种情感孤立就更为难受。它意味着自我信任的基础变得脆弱了。焦虑越难以忍受,意味着越不得不彻底地保护自己。在我们的文化中有四种主要的方法,人们可用之保护自己消除焦虑,这就是:关爱、顺从、权力、逃避。第一,获得任何形式的关爱都可以用作对焦虑的强有力的防止。格言是:如果我爱你,你就会伤害我。第二,顺从可以按照是否关系到特定的个人或制度而加以粗略地区分。顺从有这样的一种特定的焦点,例如,对标准的传统观点顺从,或对某些宗教仪式的顺从,或对某些有权势的人的要求顺从,在遵从这些规则或顺从这些要求时,是所有行为的决定性动机。……其格言是:如果我放弃,我就不会受到伤害。”以下诗句也可以呈现出海子保护自己消除焦虑的四种方法。“关爱”:“关心粮食和蔬菜”“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诗人不仅要关心人赖以生存的“粮食”和“蔬菜”,还要直接关爱人——“亲人”和“陌生人”。“顺从”:“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这句诗可能是海子对他过去恋人的祝福,说明他已经顺从爱神的命运安排。“权力”:“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一个凡人的理想,如今天很多人都想购买价格昂贵的“海景房”;也是一个诗人,甚至是“诗歌王子”或“诗歌之王”的理想,这样的房子象征权力和实力。“逃避”:“周游世界”“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周游世界”可以离开熟悉的环境,避免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是在心理危机干预中治疗失恋者常用的“改变行为”的有效方法。“面朝大海”而不是“背对大海”——“面朝大海”就是面对现实。而且海子想面朝的是“春暖花开”的美丽大海,不是风暴肆虐的大海。海子出生和成长在内陆,尽管在他求学和工作的时代,“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唱响神州,他却更多的是“山之子”而不是“海之子”。“山之子”常常会思考“山那边是海”的问题,总想越过大山走向大海。所以“面朝大海”这种生活中常见的世俗行为也有“逃避现状”的意义。
读这些诗句可以读出一个“悲情的海子”,我甚至想用民间俗语“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来描述凡人海子,描述写这首诗时海子的心境。他试图在与命运对抗,与病魔及心魔对抗,但是写这首诗只是让他暂时摆脱了“焦虑”。在骨子里,他并没有想改变自己,所以才自信地喊出:“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此时的他对人的高级需要——自尊的需要,尤其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成为“诗歌之王”的重视,仍然远远超过这首诗中所谈的人的中级需要,如安全需要(“房子”“大海”)、爱的需要(“亲人”“有情人”)。“除了少数病态的人之外,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获得对自己的稳定的、牢固不变的、通常较高的评价的需要或欲望,即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和欲望。这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类:第一,对实力、成就、权能、优势、胜任以及面对世界时的自信、独立和自由等的欲望。第二,对名誉或威信(来自他人对自己的尊敬和尊重)的欲望,对地位、声望、荣誉、支配、公认、注意、重要性、高贵或赞赏等的欲望。自尊需要的满足导致一种自信的感情,使人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和必不可少。然而这种需要一旦受到挫折,就会产生自卑、弱小以及无能的感觉。这些感觉又会使人丧失基本的信心,使人要求补偿或者产生神经症倾向。”正是过分推崇自尊的需要,海子才“产生神经症倾向”。“即使所有这些需要都得到了满足,我们仍然可以(如果并非总是)预期:新的不满足和不安往往又将迅速地发展起来,除非个人正在从事着自己所适合干的事情。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都无法安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自己的本性。这一需要我们可以称之为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的需要……它指的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self-fulfillment)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人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自我实现需要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的明显的出现,通常要依赖于前面所说的生理、安全、爱和自尊需要的满足。”由于生理、安全、爱和自尊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作为诗人又不能通过写诗使自己完全安静下来,也没有必要的药物治疗,海子才出现“精神分裂”,最后“精神崩溃”。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诗越来越缺乏理性,有时自大,有时自卑,有时自信,显示出他有些“神经错乱”,精神状态越来越差,他想通过写诗来摆脱这些心灵状态的“混乱失序”。他于1989年1月13日写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宣称:“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此时他的精神状态还比较好,第二天就变差了,他写了《酒杯》,否定了这是一间美丽舒适的房子。他在诗中自嘲说:“看哪!你的房子小得像一只酒杯/你的房子小得像一把石头的伞”。他甚至还怀疑自己的真实存在:“你找不到我,你就是找不到我,你怎么也找不到我”。他在1989年2月2日写的《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更想遁世而去:“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同一天写的《太平洋的献诗》又把自己写成了“超人”:“眼泪的女儿,我的爱人/今天的太平洋不是往日的海洋/今天的太平洋只为我流淌 为着我闪闪发亮/我的太阳高悬上空 照耀这广阔太平洋”。第二天写的《折梅》说:“上帝带给我一封信/是她写给我的信/我坐在茫茫太平洋上折梅,写信”。2月22日,他在《黎明》中写道:“我把天空和大地打扫干干净净/归还给一个陌不相识的人/我寂寞地等,我阴沉地等/二月的雪,二月的雨”。“永远是这样美丽负伤的麦子/吐着芳香,站在山冈上”。2月23日写的《四姐妹》再次提到“麦子”:“这是绝望的麦子/请告诉四姐妹:这是绝望的麦子”。“负伤的麦子”和“绝望的麦子”均是诗人的夫子自道。2月24日写的《拂晓》中说:“谁是你 谁是真正的你/谁又再一次是你/绝望的只是你/永不离开的你/不在天地间消失”。“跟我走吧,抛掷头颅,洒尽热血,黎明/新的一天正在来临”。3月14日凌晨3点到4点,他写出了《春天,十个海子》,此时他的悲观情绪恶化,思维混乱不堪,完全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全诗如下:“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在光明的景色中/嘲笑这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你这么长久地沉睡究竟为了什么?//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户/它们把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的繁殖/大风从东刮到西,从北刮向南,无视黑夜和黎明/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这首诗堪称他的“绝笔之作”。尽管这首诗如他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所言要“关注粮食”,但是“粮食”并没有带来希望:“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户”。绝望的他在诗中直接写到了死亡:“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这是海子最绝望的诗句!
《春天,十个海子》提到的“谷物”与“窗户”,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提到的“粮食”与“房子”,呈现出海子由希望到绝望的情绪变化,呈现出他的生命之路由宽变窄的轨迹。“谷物”只是粮食的一部分,“窗户”只是房子的一部分。海子一生都在关心粮食和乡村,前者以“麦子”为代表,后者以“村庄”为代表。但是在《春天,十个海子》中,他却以“谷物”和“乡村”取代了“麦子”和“村庄”。前者是希望的意象,是浪漫性情感的产物;后者是绝望的意象,是焦虑性情感的产物。以他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前的一些写“麦子”与“村庄”的诗为例。他1985年1月20日写了《熟了麦子》,虽然写了“羊皮筏子”等现实物相,却带有浪漫色彩。1985年兰州的黄河已经不再使用“羊皮筏子”,全诗如下:“那一年/兰州一带的新麦/熟了//在水面上/混了三十多年的父亲/回家来//坐着羊皮筏子/回家来了//有人背着粮食/夜里推门进来//油灯下/认清是三叔//老哥俩/一宵无言//只有水烟锅/咕噜咕噜//谁的心思也是/半尺厚的黄土/熟了麦子呀!”1987年5月写的《五月的麦地》与其说是在写麦地,不如说是在写他想成为“诗歌之王”的理想,这首诗是他这一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喟叹:“全世界的兄弟们/要在麦地里拥抱/东方,南方,北方和西方/麦地里的四兄弟,好兄弟/回顾往昔/背诵各自的诗歌/要在麦地里拥抱//有时我孤独一人坐下/在五月的麦地 梦想众兄弟/看到家乡的卵石滚满了河滩/黄昏常存弧形的天空/让大地上布满哀伤的村庄/有时我孤独一人坐在麦地为众兄弟背诵中国诗歌/没有了眼睛也没有了嘴唇”。
如同这首诗的诗句“有时我孤独一人坐下”所言,海子的一生都是“孤独”的,如同一个“自闭症”患者,他常常在诗中写“孤独”。他早在1986年就写了多首有关孤独的诗。1986年写了《村庄》:“村庄,在五谷丰盛的村庄,我安顿下来/我顺手摸到的东西越少越好!/珍惜黄昏的村庄,珍惜雨水的村庄/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我顺手摸到的东西越少越好!”这种“孤独”的生存方式给他带来了“永恒的悲伤”。1986年写的《九首诗的村庄》说:“大地在耕种/一语不发”。全诗如下:“秋夜美丽/使我旧情难忘/我坐在微温的地上/陪伴粮食和水/九首过去的旧诗/像九座美丽的秋天下的村庄/使我旧情难忘//大地在耕种/一语不发,住在家乡/像水滴、丰收或失败/住在我心上”。1986年他甚至还写到了绝望的爱情和孤独的生活会带来死亡,《〈七月不远〉——给青海湖, 请熄灭我的爱情》就流露出海子的“自杀”念头,这首诗也表明情场失意是他产生孤独放弃生命的一大原因,这也是当代大学生自杀的最大原因。全诗如下:“七月不远/性别的诞生不远/爱情不远——马鼻子下/湖泊含盐//因此青海不远/湖畔一捆捆蜂箱/使我显得凄凄迷人:/青草开满鲜花//青海湖上/我的孤独如天堂的马匹/(因此,天堂的马匹不远)//我就是那个情种:诗中吟唱的野花/天堂的马肚子里唯一含毒的野花/(青海湖,请熄灭我的爱情!)//野花青梗不远,医箱内古老姓氏不远/(其他的浪子,治好了疾病/已回原籍,我这就想去见你们)//因此跋山涉水死亡不远/骨骼挂遍我身体/如同蓝色水上的树枝//啊,青海湖,暮色苍茫的水面/一切如在眼前!//只有五月生命的鸟群早已飞去/只有饮我宝石的头一只鸟早已飞去/只剩下青海湖,这宝石的尸体/暮色苍茫的水面”。海子在诗中公开承认自己是“情种”“浪子”,却无奈地感叹说“青海湖,请熄灭我的爱情!”没有爱情的“情种”自然会倍感孤独,他才会发出这样的哀叹:“我的孤独如天堂的马匹”。
海子也曾想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1987年写的《重建家园》意识到现实的残酷和现实生活的重要性,甚至想到了向现实“妥协”:“停止仰望长空”“为了生存你要流下屈辱的泪水”“放弃沉思和智慧”,但是仍然推崇孤独生活:“保持缄默 和你那幽暗的本性”。全诗如下:“在水上 放弃智慧/停止仰望长空/为了生存你要流下屈辱的泪水/来浇灌家园//生存无须洞察/大地自己呈现/用幸福也用痛苦/来重建家乡的屋顶//放弃沉思和智慧/如果不能带来麦粒/请对诚实的大地/保持缄默 和你那幽暗的本性//风吹炊烟/果园就在我身旁静静叫喊/‘双手劳动/慰藉心灵’”。1986年,他还专门写了自己在求学和工作的地方——北京昌平的“孤独”,是他生存境遇的真实描述。《在昌平的孤独》全诗如下:“孤独是一只鱼筐/是鱼筐中的泉水/放在泉水中//孤独是泉水中睡着的鹿王/梦见的猎鹿人/就是那用鱼筐提水的人//以及其他的孤独/是柏木之舟中的两个儿子/和所有女儿,围着诗经桑麻沅湘木叶/在爱情中失败/他们是鱼筐中的火苗/沉到水底//拉到岸上还是一只鱼筐/孤独不可言说”。
“孤独不可言说”,从诗歌意义,尤其是从哲学意义上讲,海子得出的这个结论是对的,海子深受写哲理诗的荷尔德林的影响,喜欢写“浪漫型哲理诗”,常常把哲学上的孤独“诗化”,赋予它浪漫主义者的“诗意”或“诗性”。但是从诗歌疗法的角度看,“孤独不可言说”是不科学的,它会导致“自闭”,让心理不健康。海子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所以这首诗倡导的那些为了获得“幸福生活”应该做的事情都远离了“孤独”,说明他正遭受心理疾病的折磨,渴望摆脱“孤独”,“开放”自己,走向大自然,走近他人,拥抱世俗生活。
海子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内,诗的产量特别高,有时一天写几首,不但写新的诗,还修改了旧诗,如3月1日夜改写了1987年9月26日写的《黎明之二》,3 月14日改写了1987年写的《桃花时节》。诗歌疗法的两大手段是写诗和读诗,改诗行为包含了读诗和写诗,说明他正是想通过“诗歌疗法”(写诗和读诗)使自己安静下来。他的实践也证明了诗歌疗法的存在价值。这些艺术性极强的诗不但满足了他的自我实现需要,也满足了他的审美需要。“在某些人身上,确有真正的基本的审美需要。丑会使他们致病(以特殊的方式),身临美的事物会使他们痊愈。他们积极地热望着,只有美才能满足他们的热望。这种现象几乎在所有健康儿童身上都有体现。这种冲动的一些证据发现于所有文化,所有时期,甚至可以追溯到洞穴人时代。审美需要与意动、认知需要的重叠之大使我们不可能将它们截然分离。秩序的需要,对称性的需要,闭合性(closure)的需要,行动完美的需要,规律性的需要,以及结构的需要,可以统统归因于认知的需要,意动的需要或者审美的需要,甚至可以归于神经过敏的需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比《相信未来》更能够满足马斯洛所说的人的这种审美需要。在诗疗中,我常常让受众闭上眼睛听这首诗的朗诵,让他们去想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想象自己站在大海边上,感受浪花扑面而来的场景。几乎每个人都能够真实地感受到美扑面而来,有声音、有温度、有色彩的美产生“通感”,让画面感更加逼真。这种想象的美对人的刺激甚至超过眼见为实的真实的美,可以使人寄情于景,忘记烦忧,自然可以减缓生理的压力,驱赶心理的焦虑。即让患者体会和感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以达到将意象疗法、音乐疗法、绘画疗法等心理疗法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的治疗效果,这是诗歌疗法的最高境界。
海子在这首诗中创造了多个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的可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和浪漫情怀的诗意场景,即使是“喂马”“劈柴”这样的凡夫俗子日常需要做的生活琐事,也如同“周游世界”一样富有诗意。这三者是当年的“文艺青年”海子向往的世俗生活中的“三大件”,成了今天“文艺青年”的“标配”。今天很多大学生都想当“文艺青年”,“诗意地栖居”成为校园最流行的语言。但是在实用主义和机会主义盛行的今日校园,很多人都为了成为钱理群先生所讲的那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闭门造车”,还有一些大学生成了“手机控”和“游戏控”,足不出户,食堂、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机械生活,使他们不可能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现在短信、微信、QQ等便捷的通讯方式还使“与每一个亲人通信”变成了奢望。世界卫生组织把人的健康的考核指标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与社会协调的能力三种,周游世界和与亲人通信都需要人与社会的协调能力,这种社会协调能力正是当今大学生最缺乏的。所以海子的这首诗是以诗歌手段提出了现代人的健康标准,不但有审美教育的意义,还有心理教育的意义,教会人们如何既现实又理想地生活,在琐碎甚至低俗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这首诗便成了一首包含生存智慧和呈现生存策略的诗,是名副其实的“生活的艺术”,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这首诗能够较好地满足人的审美需要,除场景设置外,还有“移情”作用。海子写这首诗的时代是20世纪80年代,正是充满诗意的浪漫年代,甚至是狂欢岁月。在大学校园,校园诗人和摇滚歌手被高度重视,他们让校园充满生机。海子的传奇经历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今日的受众,尤其是大学生受众都产生了时空“距离”,这首诗中所言的“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也与受众的现实生活产生了“距离”,正是这些“距离”产生了美,美产生了情,甚至“改变”了情,产生了审美活动中的移情效果。“空间距离有利于审美态度的产生,时间距离的情形也是如此,年代久远常常使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把‘距离’一词应用于时间和空间,当然是在本义上的正当的用法,但这个词也可以用在比喻的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有可能在一物体和我们自己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一个普通物体之所以变得美,都是由于插入一段距离而使人的眼光发生了变化,使某一现象或事件得以超出我们的个人需求和目的的范围,使我们能够客观而超然地看待它。”这首诗具有的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和比喻距离不但赋予它艺术欣赏价值,还强化了它的心理治疗功能。
①②③〔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讲演》,周泉、严泽胜、赵强海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330页,第330页,第336—337页。
④⑤〔美〕卡伦·荷妮:《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陈收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36页,第64—65页。
⑥⑦⑧〔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3—24页,第24—25页,第59页。
⑨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9—30页。
作 者:
王珂,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东南大学现代汉诗研究所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艺学研究。编 辑:
张玲玲 sdzll08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