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逃离欲望的枷锁

2017-07-21陈卓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欲望

陈卓

摘 要:《我的个神啊》讲述了欲望变为黑洞而无限扩张时,人基本的需要会随之失控最终被非理性的、看似虔诚的宗教奴役和驱使。在欲望的枷锁下,宗教信仰呈现出了泛利益化。教徒在牺牲自身物质保障的基础上对神的供奉只是单纯地加强了祭司们的贪婪,而神真正关心的是教徒们的信念、爱、信仰,这才是宗教的真谛。

关键词:欲望 需要 宗教的真谛

《我的个神啊》讲述了在一个全民信教的国度里,无神论者坎杰对宗教无情而彻底的批判。同时,影片所展示的神与宗教的剥离主义也是暗藏玄机。影片在荒诞喜剧的效果中把深奥的道理逐一阐释,让观众在忍俊不禁中陷入沉思:人类基本的需要在欲望的张力下变得失控,宗教由对人类心灵的救赎变成了骗子们敛财欺世的工具,教徒们由狂热虔诚变得浅薄盲目。本文拟从马斯洛的宗教心理学理论对影片进行解读。

一、欲望张力下人的需要的失控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宗教信仰的源动力。同样,印度教在其发源过程中,也经历了欲望之路和弃绝之路。电影《我的个神啊》中无神论者坎杰、教徒、教派头目在理解和膜拜宗教时都游走在这两极中间。坎杰是一个无神论者,精明、睿智、开朗,通过低价购进、高价卖出假古董的宗教神像过着“小富即安”的生活。地震毁了他的古董店,在追讨经济损失的过程中,他走上了与神、与宗教的对立之路。而这一系列的变故也让坎杰真正意识到:需要带动正向和健康的宗教信仰,贪欲会导致人被宗教信仰所控制和奴役。人把自己的本质赋予神,却反过来拜倒在神的脚下。他说:“不就是生意?去个佛堂和道场,你就得先付停车费,然后还要一直站着排队,再来买花、买毯子、买蜡烛,而香油钱箱就在神像前面,只要你鞠躬就得投钱进去,然后他们还提供神明的一堆所需,就好像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蜡像,同样,他们提供给我们的就仅仅是在寺庙看看石头雕像,而且这些祭司的薪水还不错呢。”

教徒们无私的捐献堂而皇之地流入了教派头目的腰包,却并没有给他们自己和神带来任何意义。坎杰说:“我们一直信仰神,崇拜神,祭奠神,供奉神,可是当我们受到苦难的时候、家园遭受自然灾害毁灭的时候、被各种病毒感染夺走生命的时候,神在哪里?我们的土地上到处修建着寺庙教堂,可是睡在寺庙教堂门口的乞丐浪人却要遭受风吹雨淋,这些神看得到吗?我们往寺庙教堂里捐献了大把的财物,可是在寺庙教堂门口的乞丐们却连水都没得进去喝一口,这些神看得到吗?我们捐献的财物去了哪里?我们付出了信仰,可是我们得到神的回报了吗?……信徒们在一块被视作神■的石头上浇注的牛奶,事实上都沖进了下水道,这是一种极度的浪费!”他把手中的牛奶递给了庙门外的贫民,也从此停止了对庙宇的金钱供给。在和坎杰坦诚交流后,神做出了回应:“我是众人的朋友,但众人不了解我。我对人们的供奉并不感兴趣,我更希望他们把这些东西分给穷人。人们为了自身利益而有求于我,他们是来做利益交换。真主,如果我通过考试,我会连续五周周二徒步去沙帝纳克拜神。如果多米尼克答应嫁给我,我会去蒙特马利点十一根蜡烛。如果我老婆怀孕的话,我会到神殿贡献一张地毯……筹码五花八门,事情若没如愿以偿他们就怪罪到我身上。他们说,神明没给我们启示,就不去拜神了。神明没给他们启示?你需要我给你发请帖吗?我闲的吗?”一方面是日益严重的宗教信仰泛利益化,另一方面是教徒们对宗教执着地笃信与崇拜。造成这种恶性循环的根源是人类混淆了宗教信仰中需要和欲望的界限,因此奴役不仅出现在了教徒们与教派头目之间,更出现在了人们内部,人沦为自己欲望的奴隶。

电影里的教首说:这些你所看到的人,他们不是爱神,而是怕神。早晚,你会看到他们再次走进神庙。”要改变对宗教信仰的扭曲与异变、与神佛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就必须厘清欲望与需要的界限。欲望源自于需要,但是当欲望永远向前夺取和占有而失去与外界的联系时,就会陷入毁灭。需要的合理性不在于它们没有强烈的欲望,而是能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和节奏之内,即以维持个体自身及与个体共在的其他事物的存在为前提。影片中的克里希那神拒绝了坎杰膜拜式的下跪,说:“我不需要别人的供奉,我只想让所有人都像你一样对我无所畏惧,视我为一个路人,假如认识了,我们就只是朋友。”此外,瘫痪在床的坎杰成了神棍、术士们赖以生财的工具——他被神化为世间的“圣徒”。苏醒后的他得到真神的点化并皈依,在克里希那神的帮助下破坏了祭司们设计的新神计划。欲望与需要的争斗永远没有完结。黑格尔认为,人们的观念总是会提出更好的物质需要,人类的欲望被这种关系化的标准所激发,因此总是无限扩张,而这种关系化的标准植根于欲望自身的形成和满足。于是,个体最终会发现他们无法从欲望寻求中获得满足感。诚如祭司所说:“民众对信仰是会上瘾的,你无法根除他们的依赖性。”但是神却告诫坎杰:“千万不要剥夺别人的信仰,你一旦将其剥夺,他们就会转而把你当成宗教来信奉。”马斯洛的宗教心理学在这种无解中找到了破解之道:自我实现的需要能够指引更多的人走向真正的宗教弃绝之路——超越自我中心去追求意义和价值。坎杰由一个不断争取自我利益的奸商,成长为一个为了广大信徒的利益而放弃成为“新神”的人,这恰恰告诉我们宗教信仰的真谛:一方面让自己的人格不断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引领无数的人从一心去取变成一心去予,一心要赢变成一心要服务,不是要求胜利而是要尽己之力。

二、宗教信仰的真谛

坎杰说:“我相信哪里有宗教,哪里就没有诚实,只要有真理,就不需要宗教。”马斯洛说:“不是用价值来浸渍整个生命,这样一种观点割裂了实际和理想之间能动的互动,并抚育一种‘天上掉馅饼式的宗教,这种宗教不仅容忍而且实际上支持人类的剥削和退化。”从价值维度来看影片中教徒们的生活模式明显地出现了本末倒置,同时将宗教与科学、世俗与亵渎对立,造成“二分的宗教(dichotomized religion)”。在影片中,信徒们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表达了湿婆神的崇拜,以大量购买和收藏佛像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虔诚;贫民们宁可忍饥受冻也要将买来的物品拿到寺庙排队“开光”,或者捐献金钱、物品等;他们宁愿选择烧香、拜佛等宗教仪式也不愿意静下心来研读宗教书籍……可见,他们人为地曲解了宗教,同时又被贪得无厌的祭司、教派头目所利用。

当把宗教信仰作为一种“心理疏导”时,他们甘愿忍饥挨饿,并靠着神的指引而调节日常的情绪体验,控制难以处理的愤怒、内疚和沮喪等消极情绪。当他们虔诚的祷告和要求没有得到克里希那神的回应时,他们又用宗教的特质进行了内心的自我平衡:“宗教起源于面对自然而产生的敬畏和恐惧。敬畏导致恐惧,恐惧导致赎罪。”所以,“一个人的幸福与悲惨是等量的,没有愤怒和恐惧,还要有冷静的思考,才可称之为智者……世界那么美,为什么神要住在寺庙里?我说,我内心有神就好,自己用心去感受神,这样你就会找到神,试着在人性里找神,你就会找到神,你会在人间找到神,而不是在这些石头上面”。克里希那神对无神论者坎杰说:“真正的无神论者可以成为一个虔诚的信徒。”坎杰在神的指引下出色地完成了辩护,赢得了控告的同时也了解到宗教的本质。在影片中,坎杰由无神论者转变为一个忠诚的教徒,导演的用意不是探讨“神在或不在”这个辩题,因为神希望和坎杰这样的人平起平坐,根除畏惧,活得更自在一些,或者活得无耻一些也无所谓。宗教里那些五花八门的祭祀、礼仪都不是信仰本身。神说:“我在乎的是他们的信仰,他们的爱,他们的信念。”那么神在哪里?神说:“你在找谁,坎杰?你不是说过我无处不在吗?我随雨瓢泼而落,同鸟一起筑巢,同蚂蚁共享午餐。”宗教的真谛又是什么呢?Be free from fear.Be fearless and have faith in the divine.(别被你的恐惧所支配,要有大无畏的精神,要相信神。——编者注)

参考文献:

[1] 高利民.需要概念的欲望化[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4).

[2] Jeffrey Church.the freedom of Desire: Hegel' s Response to Rousseau on the Problem of Civil Society[M].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2010.

[3] 休斯顿·史密斯.人的宗教[M].刘安云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13.

[4] Maslow, A. H. Religions, Values, and Peak- Experiences [M]. Columbus:Ohio St at e Universit y Press, 1964.

[5] M.J.梅多,R.D.卡霍.宗教心理学[M].陈麟书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欲望
关于美狄亚身上存在矛盾的解读
资本与人性关系的哲学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