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东府社火文化本源与内涵新解
2017-07-21李怡轩
李怡轩
【摘 要】民间社火包括展演空间、展演道具、展演服装、展演题材与内容等物质条件,它涵盖了美术、音乐、戏曲、文学等多种文化形式。对一隅的社火艺术进行研究,其实就是对当地民俗文化的综合研究。本文分别从宗教观念、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地域精神三个方面对陕西东府社火的文化根源进行研究,试图为陕西地域文化的形成找到脉络与实证,对渭南地区的民间文化作以整理与分析。
【关键词】东府社火 装饰艺术 文化根源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高校设计专业团队合作能力的教育实践研究》,项目编号:SGH13215;渭南师范学院2016年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基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研究》,项目编号:16SKZD13。
社火的起源
古代把土神和祭土神的地方、日子和祭礼叫做“社”:春社、秋社、社日、社稷等。在先秦初指土地神,亦指祭祀土地神的场所,后代逐渐演变为地方基层组织或民间团体。“火”是人类战胜自然的产物,指人们点燃的火,它象征着光明,后来也指红火的气氛等。“社火”本意指的是民间团体组织的一些红火的祭祀活动,它的特点是在一定的时间、在一定的场所、有特定目的的祭祀活动。社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起源于中国上古祭祀活动。在古代,社火的主要功能是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它是为“神”而演的,在民间有“演社火以娱神”的说法。社火演化到现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它的功能已经由娱“神”变为了娱“人”,已经由祭祀变为文艺表演,所以它在现代指的是在节日期间举办的民俗文艺展演活动。
东府社火的文化本源
东府位于中国腹地,也是汉民族文化圈的核心地带,东府社火的装饰也从属于汉族民间美术的范畴。从脸谱到图案,从社火一个小小的道具到整个的社火造型都好似遵循着一定的标准和章法,但这种章法从不用解释,广大人民却心领神会,它早已在我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这种集体无意识也就是我们的文化根源。装饰形态只是文化根源在艺术领域的表象,它的本质是受思想支配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1.宗教观念
社火是一种文化的表象,社火在传统意识中不是为人的表演,而是为神的表演,它是人们对神已赐的幸福感恩戴德,对于未来的赐予充满渴望。
东西方文化不同,但思维形式却惊人地相似,人都来自泥土,说明人认识到了造物主给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它包括水、空气、土地,却没有给人类生存的保证,人们无法用科学解释一些现象,就只能从自身的生命经验来比附整个未知世界,认为万物皆有生命。在民间祭祀活动的社火中,人们就敬奉了很多的自然神“风、雨、雷、电、日、月、山、河、土地”等,这些神就是人们在万物有灵论的观念指导下对自然的崇拜。这些自然物如何与人发生关系呢?在神话传说中人和神就是互通的,在戏剧舞台上、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屡见不鲜,如:《西游记》当中我们知道了水中有龙王,林中有树精,就连蜘蛛也能成精,所以自然崇拜在民间文化当中就表现为人们对万物都充满崇敬之情,对万物的形态都可进行拟人化的处理,让它表达人的观念。自然崇拜是中国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初思想本源。
在万物有灵论的观念中,动物、植物都有生命,并且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它与氏族有着血缘关系,那是祖先幻化成其他形象来保护氏族成员的,于是氏族就会选择其作为区别于其他团体的标志,就产生了原始宗教中的图腾崇拜。图腾形象多是以自然实物为依据,将神圣的信仰进行审美的美化,而氏族之间的联姻、合并又会产生图腾的结合与变化,所以图腾形象就产生了新的复合、相加等演化,在社火的装饰图腾上就显现出这样的性质。如龙图腾,它并非自然之物,它是多种动物的综合想象,它有蛇的身、牛的头、猪的嘴、马的尾、鱼的鳞、鸡的爪。因它具有如此多动物的特征,它也具有可上天入地的超自然本领,它在今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和力量的代表,所有的中国人都自称“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凤起先是所有鸟类特征的集合,也拥有着神奇的力量,它分雌雄,谓凤和凰,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它和龙成为一对,“龙飞凤舞”寓意龙凤呈祥,在龙作为古代皇帝的图腾时,它就成为了皇后的象征,成为女性的权威。图腾崇拜造就了中国民间图案的基石,图腾的演化发展过程也是民间艺术逐渐抛却写实形象而进行意象化发展的过程。
人无法解释生命的奥秘,但却祈求生生不息,子嗣绵延,这是生命繁衍的基本需求。在东府各县皆有“娘娘庙”,它是原始宗教中生殖崇拜的实体体现。人们渴望多子,基于万物有灵的观念把这种对生命繁衍的需求转附于一些生命繁盛的生物身上,体现为对“鱼、蛙、葫芦、石榴”的崇拜,在民间多有以此类图案作装饰的情形,社火的装饰更是倾向于此类图案,這皆体现人们的生殖崇拜观。民间图案用谐音、多义、象征等手法对这一观念进行着永恒的歌颂,如瓜瓞绵绵、鱼戏莲、鸳鸯戏水等。虽然原始宗教中不乏迷信思想,但在条件艰苦的生活中也正是宗教的力量才给人以战胜困难的勇气,所以它不是糟粕而是民族的精神力量,在民间文化中它始终以蓬勃的生命力为人类的精神文明服务。
2.阴阳五行哲学思想
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东府社火的装饰图形中往往有所显现,如五方、五色、五行等。“男女构精,万物化生”①这是由男女交合诞生新生命的人类繁衍方式提炼出的生命起源的答案,人类由此类推赋予万物以雌雄两性观念,如天为阳,地为阴,山为阳,水为阴。这种看似幼稚的联想却产生了阴阳辩证,对立统一的哲学体系,它形象地阐释了宇宙间的事物运行、发展规律。“古者包栖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②形象地描述了八卦所包含的日月运转、季候轮回、方位象数关系、动植物生殖繁衍特征等事物的本质发展规律,所以成为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也成为统治整个中国文化的意识主流。最早的文字概括八卦即是《易·系辞上传》所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个表述后来又被中国道教创始人老子变化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东府社火装饰中这个观念化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处处流露。如:“莲生贵子”图案,圆形象征一,双鱼象征二,而娃娃就是三。其实在民间图案中所有和生殖、姻缘有关的图案都具有八卦的意象。如“四方图案”“抓髻娃娃”等。八卦给万物赋予了阴阳的观念,甚至在剪纸中还有阴刻阳刻之分,作为文化具象呈现载体的民间美术就是这种观念的图式集合。endprint
金、木、水、火、土是古人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物质元素分类。它们之间的关系为相生相克,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它们周而复始,轮回不已,这是事物的序列关系。五行思想和八卦中的四象密不可分,四象指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再加中心点即为五方,五方不仅指五个方位,还对应着五色、五味、五脏、五时、五气、五帝、五行,它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所有科学体系的总和,所以五行又是一个文化体系,它是宇宙万物的总图式。“如果说阴阳观念主要来自原始人类对生物的生殖繁衍的认识,那么五行观念则主要来自人类对世界物质的分类认识。”③
阴阳八卦和五行思想的产生是基于宇宙是一个混沌的整体、万物皆有联系的整体思维形式基础之上的,它不是把事物割裂后的理解,所以中国古代文化没有走向类型的细分,而西方文化是把事物分开来认识的,所以现代的各门类的自然科学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西方在现代遇到了很多不能解决的问题,如工业的发展导致环境的恶化就向人类发出了警告,这在东方文化中早就有“天人合一,和谐共存”的答案来解决了。它把复杂庞大的宇宙系统进行阴阳的简单秩序划分,这给人们认识未知世界提供了最有力的工具,所以虽是人类早期的思想总结,但在今天仍能指导我们的生活,反映出中国文化强大的包容性。
东府社火所蕴含的地域精神
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习俗,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文化模式也不相同。中国具有漫长的农耕历史,中华文明也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劳动文化,民间美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反映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封建社会的统冶思想为皇帝是国家的主人,天下皆归皇帝所有,正所谓“天下之大皆为王土,率土之滨皆为王臣”。所以,作为民众意识形态载体的民间美术内容就极少涉及政治,人民的艺术都是超脱于政治之外对生命本身的思考与赞颂。在封建统治时期不管社会如何变迁,但农耕的生活方式没有改变,人们大多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在这种社会形态中,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需求基本是平衡的,人们最大的愿望是吃饱穿暖,所以时刻充满着乐观主义的积极思想,人民坚信美好的生活终会来临,就算现实的困苦也只是暂时的,人们的梦想不会破灭。所以,在民间美术中大多都体现出对“生”的歌颂,形象多现其美好,体现乐观向上的精神追求。而在近代的西方美术中虽吸取了东方艺术写意的特点,却因为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多以对现实的不满为主题,体现多以对“死”的控诉,形象多现其丑怪,体现了悲观甚至乖张的精神意念,这是不同文化的差别,更是环境所造成的地域精神差别。
中国封建思想中是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在民间美术中多是妇女们为改善生活环境、美化生活情趣而创作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如日常生活用品、服装、枕头、窗花等。所以内容就多以生育、婚姻、健康和福寿为主,方式就多以刺绣、刻画、染织为主,而载体多以服饰、食物、玩具为主,题材多以身边的动物、植物或神话传说为主。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艺术又有所不同,如陕北社火、陕南社火与关中社火皆有所不同,正如俗语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社火以物质的形态展示精神的内涵,是人们认知、情感、意愿的集中表现,其所属范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对人类精神文明遗迹的记录与研究就是倡导更多的人去感受、理解民俗文化、继而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更好地延续人類不同种类的文明,这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核心意义。东府社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风雨飘摇,能延续下来已经难能可贵,对装饰的文化内涵和社火的装饰从美学归属、社会意义、哲学思考等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试图将这一艺术表象进行纵向挖掘,揭示它所蕴含的文化本原,希望能对今天的艺术创作提供营养,让现代民族装饰语言更加丰富与美好。
注释:
①《易传》。
②《易·系辞下》。
③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8,第64页。
参考文献:
[1]王志平、倪晓莉、刘宽忍:《艺术与心理》,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第10页。
[2]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第1页。
[3]李继友:《民间社火脸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4]金克木:《文化的解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4页。
[5]郑军:《民间吉祥图案》,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 陕西渭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