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迷茫地徘徊在课改的路途中

2017-07-21卢娇婵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16期
关键词:课改教学理念兴趣

卢娇婵

摘 要 新课程下的课文导向性很强,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现在的语文教学,已经不是单一的语文知识,而是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面对着熟悉而有陌生的课本,心中惆怅万分,有了许多的困惑。

关键词 兴趣 课改 教学理念 个性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的实施,无疑是给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课文的编排也不再是杂乱无章,而是系统地进行了同类型的板块编排,也较具有弹性。然而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面对着天真而烂漫的学生,面对着熟悉而有陌生的课本,心中惆怅万分,有了许多的困惑,也许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原身在此山中吧。

1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唤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情境中,有了兴趣做伴,学生热情会无限高涨。每次走到教室里,宣布上思品与社会、音乐、美术、科学课时,学生们个个是喜笑颜开,互相交换着欣喜的眼神;当宣布是体育课、电脑课的时候,教室里一片欢腾,那种景象比申奥成功还要热闹。上语文课,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们目光呆滞,机械地翻动着课本,机械地张合着嘴巴……现实的学习中,我们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厚,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任务。面对着千差万别的反应,我都沉浸在迷茫之中,其实,在语文教育教学这方面,我下了些功夫,还请教了有经验的老师,可学生的学习热情差距还是那么大。不能不引起我的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兴趣?

2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语文课该教什么

谈到语文教学,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怎样渗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知道,新课程下的课文导向性很强,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是它的优点。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行多方位的学习,现在的语文教学,已经不是单一的语文知识,而是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即学生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方式。那就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学会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协调一致,对学生的评价,不仅看学生成绩,还要多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搞提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

3学生的个性体验不够

《語文课程标准》特意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知识增长的过程,成为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课文形象的感受却是共性多,个性少。教学参考书上的形象分析或主题定性,往往成为师生们一致的“标准感受”。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鲜活的个性,关注学生独特的体验,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朗读是解决“如何激发学生个性体验”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读中有所感悟,读中有所体验。通过朗读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学生随着作者的情感变化而变化。这也正是体现了语文教学中“以读为本”的指导思想,热热闹闹的一堂课,从教师的教学语言到教学设计,可以说近乎完美。似乎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难点,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课堂上老师也指导学生进行了感情朗读,学生似乎也读得很有感情。但是当课堂巩固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的朗读又回复到初读时的水平。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学生对文本缺乏自己的个性体验。无论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是朗读时情感的把握都是教师强加的。平时搞一些读书活动,自编作文选、课本剧,复习成语时就举行成语大比拼,复习课文内容就仿照电视节目举行知识竞赛,复习作文就摆下作文擂台。教室总算热闹了,可是考试一下来,一看分数,学生们傻眼,我更是失望,心里总在想:如果多做两套资料,搞一搞题海战术,成绩肯定要好得多……

4在教学中没有很好的贯彻语文的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综合性语文学习必然要和其他科目相结合,这也是新教材中反复提倡的跨学科学习方法。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综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实验中,我们看到不少综合性活动,这些课通过指导学生开展演讲、辩论、小品表演、合唱等活动,让学生领悟到某些道理。我们也看到不少教师在组织教学上出现偏颇,忽略了语文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盲目地根据活动提纲引入不少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把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为“文艺活动”、“科技活动”、甚至是“合唱活动”等,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宗旨,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这类活动课我们也听到不少老师质疑:综合性学习究竟是“语文课”还是“班会课”?其实,对于这类问题我们不需要拘泥于划清界限,只需考虑如何以语文为出发点,拓展语文的外延,开拓一条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路径.

我的困惑在许多有经验的老师眼里,或许不值一提,谈笑间就能轻松解决,但对于我来说,却确实让我为之苦思冥想。当然,今后我不会只是停留在“想”的层面,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案,才是我真正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课改教学理念兴趣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