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文学批评史中的皎然诗学研究

2017-07-21陈海峰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16期
关键词:杨明

陈海峰

摘 要 摘 要 张少康认为皎然的诗论是“围绕诗境而展开的”, 陈良运直接拈出“取境”和“造境”来论皎然诗学,王运熙、杨明著《中国文学批评史——隋唐五代卷》是迄今为止对皎然诗学论述最详尽的批评史著作。罗宗强把皎然放在当时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大环境中进行论述。文学批评史中都力图从整体上把握皎然诗学理论的内涵及其在诗学理论史上的位置。由于研究视角和理解的不同,各时代对皎然诗学的评价差异很大。

关键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 张少康 陈良运 王运熙、杨明 罗宗强 皎然诗学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则认为皎然的诗论是“围绕诗境而展开的”,“皎然诗论的中心、它最有价值的部分,实际上是在诗歌的意境创作和已经透露出诗境和禅境合一端倪的诗歌美学理想方面”,“他最理想的诗歌审美境界,是创造一个清新秀丽、真思杳冥的诗歌艺术境界,来展现禅家寂静空灵的内心世界。”指出“皎然这种诗禅结合的审美理想,从创作上看有其实践基础,这就是以王维为首的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丰硕业绩,特别是王维已经创作了许多诗境与禅境融合为一的优秀作品。从理论上看,则是接受了殷璠等的文学思想影响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对后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是很深远的。”“皎然诗论中最重要的是他对这种诗禅合一的诗歌意境的创造及其特征的论述。他所说的‘取境实际上就是指诗歌意境的创造。”基于此,张先生把《诗式》、《诗议》中的一系列内容归纳为“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第一,具有象外之奇,言外之意”,“第二,气腾势飞,具有动态之美”,“第三,真率自然,天生化成,无人为造作痕迹。”关于皎然诗学的思想基础,张先生认为“主要还是受佛学和庄学的影响”,并说“皎然的诗歌评论在方法上持‘中道论,但不是儒家的‘中道,而是佛家的‘中道。”对皎然的诗歌发展观,张先生认为“能按照艺术本身的规律比较客观地去评价”,“是非常强调创新精神的,但也并不否定传统,而以变为主也是总结唐诗发展经验的结果。”

陈良运著《中国诗学批评史》则直接拈出“取境”和“造境”来论皎然诗学,曰“皎然论诗头绪较多,但稍加梳理,可于‘取境和‘造境集中言之”;“作为佛徒的皎然,他非常崇尚自然之美,可他又不只是认同原始的自然天真之美,而是主张通过诗人的创造达到一种人工的化境,从有技巧进入到无技巧境界”;陈先生最后总结道:“由‘取境而至‘造境,由‘象忘神遇到求‘奇势,再至‘采奇于象外,是皎然境界理论的主要脉络。他上承王昌龄,下启权德舆、刘禹锡至司空图,对中国古代诗歌美学之中枢——诗境论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王运熙、杨明著《中国文学批评史——隋唐五代卷》是迄今为止对皎然诗学论述最详尽的批评史著作。其论述分:“论体势、作用、声对、义类”,“论适度、创新变化、避俗”,“五格评诗”,“综论”四部分,处处着实,注重皎然诗学理论的渊源。论“体”,指出“作品的体,以思想内容为基础,呈现为外部风貌,它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综合表现。……皎然在评析诗体时,着重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品德修养着眼,这是与过去不同的特色”;论“作用”,认为“是指作家进行创作时的思维活动”,“包括内容、形式两个方面,包括体势、声律、对偶、用事等方面”,与成复旺等著《中国文学理论史(二)》看法相近,于“用事”说:“皎然认为比喻性质的征引古事不算用事,这就大大缩小了用事的范围,实际也就是为诗歌的大量用典开了绿灯。”

王、杨论皎然最突出的部分是“五格评诗”,对前此论述较少的《诗式》二到五卷中的选诗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认为“皎然主要是从情、格两方面来品第诗歌的”,“关于情,皎然要求情要真挚、丰富。……情还可兼包意、兴,皎然要求立意要高,兴要远。格,指体格、气格。……一是高远、高雅。……二是健壮有力”,“总起来看,其品诗标准是情、格二者,结合是否用事”;“综论”中概括说:“在历代作家作品中,他最推重的是汉代古诗和建安诗,六朝陶潜、谢灵运、鲍照、江淹、吴均、柳恽诸家,唐代宋之问、沈佺期、张九龄、王维诸家;他评价最低的作家作品是南朝乐府民歌及其拟作,梁陈以迄唐代的宫体诗,沈千运一派复古而缺乏变化的作品,大历江南诗人气格柔弱之作”。

“综论”中还把皎然与同时代的元结、高仲武作了比较,认为“皎然和元结的文学观点,几乎处处站在对立的地位”,指出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对大历诗人格力柔弱之病,全无一语涉及”,“皎然对大历诗风则采取有褒有贬的态度。……而不像高仲武那样着力赞赏那些写景秀句”,“皎然论诗注重气格、格力,和殷璠强调风骨的观点相沟通。如果说殷璠强调风骨,标志着盛唐诗在批判梁陈以迄初唐诗风后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那么,皎然着重从气格方面批评大历诗,则不但标志着大历一部分诗人在后期已经改弦易辙,还预告着唐诗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对于皎然诗学的思想渊源,本史认为“他把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起来了”,“从总体上看,佛学对皎然诗学虽有渗透,但毕竟是次要的、少数的”,“主要还是接受儒、道两家(特别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传统的影响。他论诗崇尚高雅、风雅和中和之美,来自儒家的美学观点;崇尚自然,则更多地接受了道家的美学观点。他重视诗歌的工丽、气格等艺术主张,则主要是从历代优秀诗歌的传统中总结出来的”。

最后,他们指出《诗式》的明顯缺陷:“一是评价不甚公允”,“二是持论和组织不甚精密”,还有对前己文论家批评的苛刻和偏颇。

上述主要内容也表述在复旦大学出版社二零零一年十一月出版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册)》中,唯其末段谓:“皎然论诗,语多玄虚,流于微妙。……除接受道家庄子的影响外,又加进了不少佛学的成分,开了后来以禅理论诗的先河”;而此论是向一九八一年版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回归,其论曰:

……他和陈子昂、李白、杜甫、元结诸人的理论实质,表现出两条不同的道路,而其影响下开司空图、严羽一派。

同时,他的论诗,语多玄虚,流于微妙。……除接受道家庄子的影响外,又加进了不少佛学的成分,开了后来以禅理论诗的先河,后来司空图、严羽在这些方面,都受到他的很大影响。二零零三年出版的罗宗强著《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修订本),没有对皎然诗学的专论,而是把他放在当时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大环境中进行论述。本书的第五章为《转折时期(代宗大历中至德宗贞元中)文学思想(下)》,其第三节为《崇尚高情、丽辞、远韵与理论上对诗歌艺术形式、艺术技巧的探讨》,其中论述了皎然诗学的一些观点。对于皎然的推崇谢灵运,罗先生指出大历诗人普遍崇尚二谢的高情、丽辞、远韵,(100页)追求“文外之旨”,“提倡远韵,与此时創作上追求情思冲淡是一致的”,并由此联系到“皎然评诗,首标高逸”。

在“对于诗境的探讨”条下,罗先生简要梳理了意境理论的发展过程,认为王昌龄(罗先生认为《诗格》非其作品)“《诗格》之意境说,实为我国古代对诗歌意境进行探讨的最早的明确的理论表述”,认为皎然的“取境”,“似已认识到创造完整意境的问题了。这是他比《诗格》进一步的地方”;对于意境理论的出现,罗先生认为“其最主要者,当为诗歌创作实践具体经验之积累。……其次,对意境的初期认识(如对意境的形象描述,兴象说等等)提供了建立意境理论的很好的基础。第三,用‘境、‘意境、‘物境、‘情境这些术语来表述‘意境这个概念来源有二,一是道家,此为最早渊源。……二是来自佛家。……用‘境来表述诗歌意境,或即从境由心造的佛家学说受到启发,以其与诗歌意境创造中主观情思的强烈作用颇有相通之处的缘故。但一经借用,即加改造,已非佛家境界说之本来面目。此种改造,与其说是理论的,不如说是经验的。乃是由于诗歌创作的长期实践经验的巨大力量的作用,不自觉地将佛家心造之妄境的‘境,变为由客观物色的映像加以再创造的诗境。此二者,实有性质之根本区别。所以,将诗歌意境说的产生过多归结为佛家境界说的影响,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确切。”

对于《诗议》中的“十四例”,罗先生把它和《诗格》的“十七势”皆目为“琐细的规则”;对于风格探讨,认为“辨体有一十九字”“并没有对刘勰的风格论有何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他模模糊糊地接触到了艺术辩证法的一些问题”,“从其思维形式说,他似又带着佛学的某些辩证因素”。

综观文学批评史、文学理论史、诗学史等中的皎然诗学理论研究,无不从大处着眼,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其诗学理论的内涵及其在诗学理论史上的位置。由于研究视角和理解的不同,我们看到对皎然诗学的评价差异很大。不过,我们也从中看到了一些共识,如无论多少,大家都认识到佛家思想的影响;论创作的“取境”,与风格相关的“辨体有一十九字”,鉴赏论的崇尚“高、逸”等基本得到大家的认同。

猜你喜欢

杨明
高考中概率统计问题的分析与展望
仰头70厘米吻到幸福:袖珍小子和他的高妹
钥匙
杨明作品展 形色·域
杨明的雕塑
Dual state-parameter optimal estimation of one-dimensional open channel model using ensemble Kalman fil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