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角色、转变思路、转型发展加快实现“强农富村惠民”目标
2017-07-21奉贤区奉城镇人民政府
■奉贤区奉城镇人民政府
转换角色、转变思路、转型发展加快实现“强农富村惠民”目标
■奉贤区奉城镇人民政府
奉城镇隶属于上海市奉贤区,由奉城、洪庙、塘外、头桥四个城镇型社区组成。近年来,奉城镇始终以实现“强农业、富农村、惠农民”为目的,结合本镇实际,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夯基础、优结构、壮产业、强服务,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与时俱进,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化农业
调新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既是推进“三农”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奉城镇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统筹发展、稳步推进”的原则,结合本镇种植实际,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强化基础建设,构筑科学合理的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发展健康农业。
抓好优势粮食产业带建设。重点扶持无公害蔬菜、优质果品、花卉园艺、观光农业以及高效经济林网等特色农业产业。奉城镇粮食生产坚持产量质量并重的原则,在品种优质化、生产基地化、管理科学化上下功夫,走龙头带基地联农户的路子,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去年,奉城镇建立麦子高产创建千亩方1个,百亩方28个,辐射面积8000亩。建立水稻高产创建千亩方2个,百亩方28个,辐射面积12000亩。示范方杂交稻最高单产超780公斤,常规稻最高单产超650公斤。以此为契机,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在开展粮食高产的同时更注重绿色高效种植。
加强生物质产业技术的研发、引进和推广。积极引导农作物秸秆返田,扶持农作物有机肥料、农作物秸秆饲料的开发生产,尽快形成产业规模优势。大力推广植保新技术,加强统防队伍建设管理,大力推广防治水稻病虫新型复配、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加大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奉城镇每年开设“水稻班”、“蔬菜班”、“水产班”等专业班,并开设田头学校,每年培训1000多人次。通过教育培训,让农民提高素质、掌握技术技能,强化农民的科技和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育一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目前,奉城镇共有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21人,专业技能型28人。
抓好生态环境管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切实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奉贤区是上海市的畜禽养殖大区,而奉城镇更是奉贤区生猪养殖的大镇。不规范的养殖会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奉城镇近几年全力开展不规范畜禽养殖整治工作。同时,对本区域内河道进行轮疏,改善河道水质;在河道两旁打造绿化带,改善河道整体面貌。通过一系列举措,治理了农业环境污染,改善了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
二、坚持科学发展,推行种养结合新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方式也正在产生重大的变革。循环经济、生态农业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奉城镇积极推行生态种养结合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全镇范围内开展了4个试点,包括奉联合作社200亩和洪北合作社100亩的“稻+鱼虾”生态种养结合,振荣合作社119亩的“稻+龙虾”“稻+鲳鱼”生态种养结合,及朱新合作社95亩的“稻+泥鳅”“稻+鱼虾”生态种养结合。
以水稻为基础,通过水产野养结合,使两者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它具有投资少、风险小,省工又省力,周期短,效益大等特点。其实质是利用鱼虾自身习性及稻田的生态系统工程,逐步将水稻生产从依赖化肥、农药转变为发挥水田综合生态功能,保持生态平衡和水质稳定,从而降低了水产发病率,为高产稳产奠定基础,同时充分利用已有土地的种植面积,提高稻田综合生产力,继而提高总体经济效益。
水稻田中开沟渠养殖泥鳅。泥鳅本身就生长于小沟渠和稻田中,又是吃虫害的生物,可以减少水稻虫害的发生,从而控制农药使用。泥鳅的市场价值不言而喻,可为土地产出效益,能使副产品远远大于主要产品(水稻)价值,同时种养结合利用养虾有机肥,从而杜绝化肥、控制农药,使粮食产品品质上升,高质高价,提升水稻价值。
种养结合项目实现了多种物种共生,可大大减少化肥、农药投入,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相互促进、循环利用的生态种养结合模式。其意义重大,可促进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实现传统种植水田向种养结合的转变,可加快区域农业生产模式的调整,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提高水稻种植户的种植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推动第一产业的良性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种养结合改善了农业生产结构,促进了新型农业的经济增长,减少了环境污染,优化了资源配置,形成了专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终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者效益的高度统一,有利于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奉城镇扬升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拥有蔡家桥村蔬菜基地680亩和集贤村蔬菜基地300亩,以绿色蔬菜生产为主。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逐渐形成从种植、加工、配送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基地内70%种植绿叶菜,优良品种的覆盖率达到100%,种植的品种都是由市、区农委技术部门推广的新优特品种。扬升合作社是农业部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曾被评为“上海世博蔬菜生产基地”“国家级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基地”,并于2016年被评为“上海名牌”。
合作社建立了蔬菜废弃物的处理生态循环系统,通过轮番养殖蚯蚓,把土壤进行改良,将基地所有的杂草、蔬菜秸秆经粉碎配制一定比例的畜禽粪便供给蚯蚓当饵料,让蚯蚓进行分解,每年为社会解决畜禽粪便和蔬菜秸秆10000多吨。确保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不仅变废为宝,还改良了土壤。同时,基地内采用了水肥一体化管理,蔬菜灌溉用水全部采用磁化活性水。基地内大棚全部采用微喷灌技术,安装了纹丘里和比例式施肥器,部分大棚还实行智能化灌溉。通过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既可节水,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有效防止土壤盐渍化,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同时,充分利用其现有的蔬菜生产设施,利用全自动播种机在夏季、冬季为周边几百家农户培养幼苗。
扬升合作社在不断提高种植技术的同时,扩大销售渠道,以农社、农校、农超对接为主,市场批发为辅,主要进社区、办公楼、单位食堂销售,成功进入奉贤、长宁、闵行等92个社区的100多个网点,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上房物业、上勤集团等18幢写字楼。从2014年起扬升合作社开启了微商城平台销售蔬菜,开设了“扬升农场”微信公众号。用户只需关注官方微信号后,在手机界面点击商品名称、数量,加入购物车,按照标明单价就可便捷付款,购买新鲜的蔬果到家。
三、发展规模化经营,助农民增收致富
目前,奉城镇共有2家龙头企业,80家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88家,涉及面广、类型齐。其中:粮食合作社25家,蔬菜及食用菌11家,畜禽合作社12家,瓜果类4家,苗木花卉类4家,水产合作社16家,农机服务类2家,农产品产销合作社14家。本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一直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政府产业政策的带动下,不管是在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优质品牌农产品营销上,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有7家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7家合作社被评为市级示范合作社,有11家合作社被评为区级示范合作社。通过促进合作社规范发展,增强示范带动功能,增强合作社对内服务对外拓展业务的能力。联合起来的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社参与市场活动,提高了农业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通过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减少交易成本,抵御农产品市场风险,增加产品价值,切实有效地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通过土地流转后,减少了原先农户之间因土地而引发的纠纷。二是由集体大规模接受经营后,可以统一供种、统一机耕、统一施肥、统一浇水、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割,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农民从耕种劳务中解放了出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三是土地规模化经营,便于新技术、新品种、新农机的推广和应用,有利于承担农业科技项目,也有利于农村治理工作的推进。合作社规模化经营后,将原来的朱新村、护民村村级河道开展了轮梳,将淤泥全部铺摊在大田之中,不仅改变了村级河道淤塞严重的现象,同时也改善了耕地的质量。四是原先无论农户的生产规模多大,但个人的力量仍显单薄。比如在购买农机具时,单个购买与团购价格差异大,通过合作形式,使得农户不再是孤军奋战,减少了不必要的支出,提高了农户的收益。通过合作关系,也能在市场竞争中提高地位,具有谈判优势。另外,合作形式也能减少价格恶意竞争,稳定产品供给。五是单个农户所接受的市场资讯有限,产品运输成本较大,通过合作社的发展模式,拓展信息渠道,及时掌握商品价格信息以及市场变化情况,并将分散的农户集结起来,分摊运输成本,提高农户的经济利益。
奉城镇朱新村由原镇北、朱新两村合并,共有23个村民小组,工业经济比较薄弱、地理位置较偏僻及历史遗留问题等各方面原因,带来了集体经济困难,被评定为上海市经济薄弱村,全村可支配资金少。2013年10月朱新村在政府的支持下,由村委会10位核心成员,成立上海朱新粮食专业合作社。朱新粮食专业合作社从2013年合作社成立之初,仅有315户村民加入本合作社,流转土地585.63亩。通过不断发展壮大,现成长为共有820户村民加入合作社,流转土地1366.18亩,并被评定为区级示范合作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