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岁流动超常儿童与城市超常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比较
2017-07-20王寅枚何聪程黎
王寅枚,何聪,程黎
(1.上饶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江西 上饶334001;2.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党政办,江西 上饶334000; 3.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12~13岁流动超常儿童与城市超常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比较
王寅枚1,何聪2,程黎3
(1.上饶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江西 上饶334001;2.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党政办,江西 上饶334000; 3.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通过对北京市、无锡市两所学校超常儿童教育实验班的181名12~13岁超常儿童进行实用发散性思维测验,调查其创造力水平,了解超常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现状,以探索创造力提高的有效途径。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流动超常儿童的创造力表现出增强趋势;城市超常儿童创造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且13岁组在创造力总分(t=-2.03,P<0.05)、流畅性(t=-2.06,P<0.05)和变通性(t=-1.92,P=0.05)上的得分显著高于12岁组。比较发现,由于不利教育环境的影响,流动超常儿童创造力及各维度得分刚开始低于同龄城市超常儿童,但他们所拥有的独特流动经历有利于创造力发展,因此一年后他们开始反超,在创造力及各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同龄城市超常儿童。可见,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多元文化经历均有助于创造力的发展,但多元文化的优势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
流动超常儿童;城市超常儿童;创造力;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国家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不断扩大,政府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队伍日渐重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均体现了创新精神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创造力作为创新型人才最关键特征[1],无论是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还是对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而言,均举足轻重。
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直接推动了流动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约有2.2亿流动人口[2]、约205万流动儿童[3]。按照超常儿童1%~3%的发生率计算,流动儿童群体中有2万~6万超常儿童,他们均就读于教育环境相对不利的流动学校,不仅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而且需要接受特殊的超常教育。作为双重特殊群体,关注和培养流动超常儿童的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关爱流动超常儿童群体的成长与发展,不仅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更是人类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若为流动超常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与发展的机会,发挥其先天智力优势,充分挖掘和培养其创造力,那么,他们将成为国家创新人才库的重要后备力量,可为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创造力的发展受到个体内部和外界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大部分研究者赞同,创造力不仅是一个产生新颖的、实用的某种事物的过程,更是一种提出或生产新颖的、适合的产品的能力[4]。首先,众多研究表明,个人的智力因素是创造力的基础和必要条件[5]。具体而言,中等以上的智力水平是高创造性表现的临界线[6],超常儿童的创造力一般显著高于普通儿童[7-8],由此可见,无论是流动环境中长大的超常儿童,还是从小在城市环境中生活的超常儿童,他们本身已经具备了创造力发展的先天优势。那么,我们首先要问,这两个特殊的超常儿童群体的创造力发展有哪些特点?其次,研究发现,多元文化经历有利于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具有跨国学习、生活或工作经验的人往往更富有创造性[9]。相对从小到大生活在城市的超常儿童而言,流动超常儿童在随父母进入城市以前已经拥有丰富的乡村生活经历,城乡二元文化的流动经历使他们具备了创造力发展的后天条件,加上先天的智力优势,那么,其创造力表现是否比城市超常儿童更为突出?
鉴于此,本研究选择北京市某校的流动超常儿童、无锡市某校的城市超常儿童为研究对象,在了解其创造力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二者的发展差异,为流动超常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线索和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北京市某学校“流动超常儿童教育实验班”中的12~13岁流动超常儿童共40名,他们均出生于农村,父母均为外地进京务工人员,且无北京市户口。选取无锡市某学校的“超常儿童教育实验班”中的12~13岁城市超常儿童共141名,他们均出生于城市,为城市户口。
我国内地学者主要将智力优异或具有特殊、突出才能的儿童称为超常儿童[10],本研究中的超常儿童是指经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认知能力测试,智商125以上、学业能力优秀的儿童。
(二)研究工具
创造力主要包含三个维度[11]:流畅性,即面对特定的问题情景时,能够顺利地产生多种反应或提出多种方法;变通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变换思维的能力;独特性,即产生新思想的能力,表现为提出新奇、罕见和首创的观念,能够创造新颖的产品。
作为创造力的核心,发散性思维一般被认为是创造力的主要表现。因此,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采取实用发散性思维测验对被试进行集体测试,创造性水平通过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个指标体现。该测试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德国慕尼黑大学合作开发、编制,经施建农等人反复施测和修订,经众多研究者使用,已被证明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测查创造力的工具[12]。该测试要求被试尽量多地写出日常用品的不常见用途,其中,被试所写的条目的数量记为流畅性得分,条目之间的变化次数记为变通性得分,某一条目在全体被试中出现的比率记为独特性得分,创造力总分为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个维度的得分之和。得分越高,表示创造性越强。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北京市的流动超常儿童和无锡市的城市超常儿童为研究对象,在分别研究其创造力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两个群体的创造力水平进行比较。具体而言,首先,分别对处于相同教育环境、不同年龄超常儿童的创造力及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以年龄为自变量,以创造力及其三个维度为因变量,作独立样本t检验,以探索流动超常儿童、城市超常儿童的内部发展差异;其次,对处于相同年龄、不同教育环境超常儿童的创造力及各维度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以是否流动为自变量,以创造力及三个维度为因变量,作独立样本t检验,以探索流动经历对创造力的影响。
(四)统计方法
采用Excel 2010、SPSS Statistics 19.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
二、结果
(一)流动超常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总体水平及年龄特点
对40名流动超常儿童的创造力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2岁、13岁组的创造力总分分别为24.26分、29.62分,这表明,整体而言,13岁流动超常儿童的创造力水平高于12岁。具体到各子维度,不同年龄流动超常儿童的得分如图1所示:
图1 12~13岁流动超常儿童创造力各维度均分比较图
图1显示,13岁组流动超常儿童在创造力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分别为13.43、16.00和18.81,均高于12岁组的11.30、12.70和16.25。这表明,流动超常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表现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的趋势。进一步考察不同年龄流动超常儿童创造力水平的差异,以年龄为自变量,以创造力总分、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为因变量,作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年龄因素在创造力总分(t=-1.78,P=0.08)、流畅性(t=-1.60,P=0.12)、变通性(t=-1.84,P=0.07)和独特性(t=-0.48,P=0.63)维度上的主效应均不显著。这说明,对于流动超常儿童而言,年龄可能并不是影响其创造力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城市超常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情况
对城市超常儿童的创造力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2岁组创造力总分为25.78分,低于13岁组的28.58分。具体数据如附表所示:
附表 12~13岁城市超常儿童创造力各维度得分描述性分析
注:为便于比较,独特性做了*100处理
附表显示,13岁组城市超常儿童创造力的流畅性、变通性得分分别为13.08、15.32,均高于12岁组的11.81、13.76,但独特性得分为17.89,低于12岁组的20.84。由此表明,城市超常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在整体上仍然表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但创造力的独特性逐渐减弱。
为进一步了解不同年龄的城市超常儿童在创造力各个维度上的差异,以年龄为自变量,以创造力总分、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为因变量,作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年龄因素对城市超常儿童创造力总分(t=-2.03,P<0.05)、流畅性(t=-2.06,P<0.05)和变通性(t=-1.92,P=0.05)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或边缘显著,对独特性不显著(t=0.72,P=0.70)。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13岁城市超常儿童的创造力水平表现出高于12岁的发展趋势,具体来说,流畅性和变通性得分逐步升高。
(三)流动与城市超常儿童创造力的比较
进一步考察流动超常儿童、城市超常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差异,首先以是否流动为自变量,以创造力及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流动超常儿童的创造力总分为25.12分,低于城市超常儿童的28.16分。具体到子维度,流动与城市超常儿童的创造力水平如图2所示:
图2 流动超常儿童、城市超常儿童创造力各维度均分比较图
图2显示,城市超常儿童在创造力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得分分别为12.89、15.09和18.33,均高于流动超常儿童的11.68、13.28和16.70。由此表明,城市超常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好于流动超常儿童。进一步考察流动、城市超常儿童在创造力各维度上的差异,以是否流动为自变量,以创造力总分、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为因变量,作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流动经历对创造力总分(t=-2.70,P<0.05)、流畅性(t=-2.44,P<0.05)和变通性(t=-2.73,P<0.05)均具有较显著的影响,对独特性不显著(t=-0.56,P=0.58)。由此可见,流动因素对超常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其中,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促进城市超常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而流动的环境对流动超常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可能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其次,由于年龄因素对两个群体的创造力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故对不同环境、相同年龄的超常儿童创造力各维度的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具体而言,分别对12岁、13岁组的流动超常儿童、城市超常儿童的创造力及各维度进行比较,结果见图3、图4:
图3 12岁组流动超常儿童、城市超常儿童创造力各维度均分比较图
图4 13岁组流动超常儿童、城市超常儿童创造力各维度均分比较图
图3显示,12岁流动超常儿童在创造力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分别为11.30、12.70和16.25分,均低于同年龄组城市超常儿童的11.90、13.90和21.40分;图4显示,13岁流动超常儿童在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个维度的得分分别为13.43、16.00和18.81分,均高于13岁城市超常儿童的13.06、15.20和17.80分,进一步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12岁流动超常儿童与城市超常儿童在创造力(t=-0.91,P=0.37)及各维度(t=-0.69,P=0.50;t=-1.00,P=0.32;t=-0.77,P=0.44)上的差异均不显著,13岁流动超常儿童与城市超常儿童在创造力(t=0.49,P=0.63)及各维度(t=0.37,P=0.72;t=0.55,P=0.59;t=0.20,P=0.81)上的差异亦不显著。这表明,虽然刚开始入学时,城市超常儿童创造力水平高于同龄流动超常儿童,但是一年以后,到了13岁时,流动超常儿童的创造力开始迅猛发展,出现反超城市超常儿童的趋势。由此推测,在智力水平相当、教育环境相似的情况下,流动因素可能对创造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需要较长的时间其效果才能显现。
三、讨论
(一)流动超常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现状
本研究发现,流动超常儿童的创造力呈现出显著的年龄发展趋势,其创造力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得分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总体的发展趋势符合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规律,这与已有关于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13-14]。
对于流动超常儿童来说,他们在11岁左右进入超常实验班接受特殊教育,首先,明显改善的环境可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使其迅速适应了城市环境,进而保证了创造力的稳步发展。有学者指出,有目的、有组织、系统的学校环境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15],例如民主型的教师、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学校对创新思维的重视和创新型的教学方式等因素均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16]。流动超常儿童进入实验班后,良好的教育环境可能激发了创新热情和兴趣,增强了学习动机,进而促进了创造力的提高;其次,当流动超常儿童被选拔进入实验班学习以后,其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父母期望和亲子关系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例如,父母可能会更倾向于采用温暖、积极、民主和平等的教育方式,这些变化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17],使流动超常儿童更加自信、勇敢、外向和主动,从而增强了其创造性。
(二) 城市超常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现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城市超常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在整体上仍然表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具体来说,流畅性和变通性得分均有所提高,但独特性得分逐渐下降,表现出交错发展的规律。这与已有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即一方面,创造力随年龄增长而上升[18],总体趋势符合认知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创造力亦随年龄增长交替呈现出不同的高峰和低谷期[19]。
对于城市超常儿童来说,他们较早进入超常班接受正规的超常教育,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了更好的挖掘与培养,其流畅性和变通性日益上升,但同时,巨大的学习与竞争压力、过于丰富的知识与经验等因素可能导致其独特性逐年降低,进而出现交错发展的现象。首先,良好的超常教育环境促进了城市超常儿童创造力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发展。进入实验班后,超常教育模式使他们能够经常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自主学习,好奇心和冒险性得到强化[20],同时,丰富的创作、设计、绘画和科技创造性活动亦为城市超常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促进了其创造力的进一步发展;其次,研究表明,过于丰富的知识对创造力有消极影响,且过多的成功经验可能使人受限于惯性思维[21]。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城市超常儿童顺利成长的同时,也可能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此外,城市超常实验班中可能存在人才竞争压力大、同伴关系复杂、教师家长期望过高、社会舆论压力较大等问题,均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导致其独特性的发展表现出递减的趋势。
(三)流动超常儿童与城市超常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比较
本研究发现,城市超常儿童在创造力总分及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流动超常儿童,在流畅性和变通性维度上的表现尤其显著;然而,具体到相同年龄段的比较分析时,结果显示,12岁的流动超常儿童的创造力水平虽然低于同龄组的城市超常儿童,但13岁开始高于同龄组,即流动超常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总体上遵循普通儿童创造力发展规律,但由于其相对弱势的教育环境而导致创造力水平低于同龄组的城市超常儿童;同时,他们又因为流动经历而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使其创造性在一定时间以后得到了显著的增长,逐渐高于同龄组的城市超常儿童。
首先,与流动超常儿童相比,环境给予了城市超常儿童比较丰富、多元的知识与经验。具体而言,学校提供了系统性更强的超常教育,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掘才能、培养能力。如,强调发现、分歧或发明的学习活动,类似游戏情境的学习以及幻想协助的学习,可能要比传统方法更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22];家庭提供了较好的早期教育,使学生各方面的才能能够及时得到较完善的发展。这些因素是城市超常儿童的创造力高于流动超常儿童的重要原因。然而,与此同时,他们亦需要面对更大的学习压力,处于更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尤其是对于13岁的城市超常儿童来说,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创造力发展的负面因素,这可能是导致他们的创造力低于流动超常儿童的主要原因。
其次,相对而言,流动超常儿童处于更为不利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其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远远不及同龄城市超常儿童,加上流动经历对创造力促进的时间效应,导致其创造力低于城市超常儿童。国外研究表明,具有跨文化学习背景的人表现出更高的创造力[23];国内学者亦发现,流动儿童在创造性思维总分及各指标上,得分均显著高于农村儿童[24]。同样,申继亮等人的研究显示,流动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水平高于非流动儿童,且流动儿童创造性倾向得分更高[25]。可见,流动超常儿童比城市超常儿童具有更大的创造潜能,如果能够从学校教育角度出发,充实学生的知识,扩大视野,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就能够明显地提高他们的创造力。除此,有学者指出,创造力的发展能协助人们应对挑战和压力,培养创造力应成为儿童参与一生变通和适应历程的准备部分[26]。因此,为流动超常儿童提供培养创造力的机会和教育,不失为帮助其创造性地应对社会问题的捷径,使之有机会成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宝贵资源。
四、建议
以上研究结果提示,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多元文化经历均有助于创造力的发展,但多元文化的优势需要较长时间得以显现。流动超常儿童与城市超常儿童均具有创造力发展的先天条件,但相对而言,前者由于城乡流动经历而更具有后来居上的潜能。因此,可以采取不同的手段和途径分别促进两个群体创造性的提升。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增设创造性活动来扩大流动超常儿童的知识面,提高其创造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应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改善考核评估方法、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展同伴活动等来缓解城市超常儿童的压力,激发其创造热情;
其次,家庭可以通过增加家庭活动、加强家校联系等来丰富流动超常儿童的课余生活,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间接增强其对创新的信心;还可以通过增加亲子交流、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等转移城市超常儿童的压力,及时疏导其负面情绪,回归创造本身的乐趣。
[1] 张大均.创新教育与青少年创造心理素质的培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22-2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EB/OL].(2011-04-28)[2016-09-15]. http://www.gov.cn/gzdt/2011-04/28/content_1854048.htm.
[3] 杨东平,杨旻,黄胜利.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294-306.
[4] 罗伯特·J·斯滕伯格.创造力手册[M].施建农,等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9-10.
[5] GETZELS J W, CSIKSZENTMIHALYI M. The creative artist as an explorer[M]∥HUNT J M. Human intelligence. New Jersey: Transaction Books, 1972:182-194.
[6] TANNENBAUM A J. Gifted children: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perspectives[M].New York:Macmillam publishing Co.,Inc.1983:150.
[7] 姚平子.4-6岁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对比研究[C].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1984:114-116.
[8] 李仲涟.7-14岁超常与常态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J].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93-98
[9] LEUNG A K,MADDUX W W,GALINSKY A D,et al. Multicultural experience enhance creativity: the when and how[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8(3):169-181.
[10] 查子秀.超常儿童心理学[M].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31-132.
[11] GUILFORD J P. Creativity[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50(9):444-454.
[12] 施建农,查子秀,周林.中德超常与常态儿童实用创造性思维的比较[G]∥查子秀.儿童超常发展之探秘——中国超常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20周年论文集.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77-88.
[13]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儿童实用创造力发展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6):732-737.
[14] 程黎,王寅枚,李泊.10-12岁流动超常儿童人格对创造力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2(8):16-22.
[15] 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79-180.
[16] 洪德厚.智力超常儿童的教育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2):88-92.
[17] 沃建中,王烨晖,刘彩梅,林崇德.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 2009(3):535-539.
[18] CLZXTON A F, PANNELLS T C. Developmental trends in the creativity of school-age children[J].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005(4): 327-335.
[19] 胡卫平,林崇德,申继亮, ADEY P.英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3 (5): 775-777.
[20] GOOD T L, BROPHY J E. Behavioral expression of teacher attitude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2(6): 617-624.
[21] FLEITH D D S.Teacher and student perceptions of creativity in the classroom environment[J].Roeper review,2000(3):148-153.
[22] CROPLEY A J. More ways than one: fostering creativity in the classroom[M].Norwood: Ablex publishing Co.,1992:127-132.
[23] MADDUX W W, ADAM H, GALINSKY A D. When in Rome…learn why the romans do what they do: how multicultural learning experiences facilitate creativity[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10(6):731-741.
[24] 师保国.城乡流动与儿童创造性的关系[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6.
[25] 申继亮.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发展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70-176.
[26] 张世彗.创造力:理论、技法与教学[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7:227-228.
[责任编辑 许婴]
Comparison of the Creativity Development Between
12~13 year-old Migrant Gifted Children and Urban Gifted Children
WANG Yinmei1, HE Cong2, CHENG Li3
(1.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Jiangxi 334001, China; 2. Office of Party and Government Affairs, Jiangxi Medical College, Shangrao Jiangxi 334000, China; 3.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Using the practical divergent thinking test to investigate the level of creativity and the developmental status of 181 gifted children aged 12~13 years in the experimental class of two schools for gifted children in Beijing and Wuxi, 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lore some effective ways and methods to improve creativity. Results show that: migrant gifted children’s creativity and fluency, flexibility and originality appear to increase with age, but the difference is not significant; with the growth of the ag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gifted children’s creativity still 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 and 13-year-old group score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12-year-old group in creativity(t=-2.025,P<0.05)fluency(t=.-2.064,P<0.05)andflexibility(t=-1.917,P=0.05);comparedwithurbangiftedchildren,migrantgiftedchildrenscorelowerincreativityanditsthreedimensionsbecauseofeducationalenvironment;however,migrantgiftedchildrenhavemigrantexperiences,whicharegoodforcreativity;thereforeafterayear,migrantgiftedchildrenshowthecatch-uptrendandtheyscorehigherthanurbangiftedchildrenofthesameageincreativityandthethreedimensions.Thisstudyconcludesthatagoodeducationalenvironmentandmulticulturalexperiencesbothcontributetothedevelopmentofcreativity,butittakesalongtimetoshowtheadvantageofmulticulturalexperiences.
migrant gifted children; urban gifted children; creativity; fluency; flexibility; originality
2017-02-27
王寅枚(1987-),女,湖北枝江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特殊教育、超常儿童心理与发展。E-mail:mic150@mail.bnu.edu.cn
G76
A
1004-2237(2017)02-0111-07
10.3969/j.issn.1004-2237.2017.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