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图书馆灾后重建研究综述(上)

2017-07-20晋祎一

魅力中国 2016年45期
关键词:综述图书馆

晋祎一

【摘要】文章对国内图书馆灾后重建的相关论文进行了梳理,论文主题涉及广泛,主要有灾区新建图书馆的建筑设计要求、灾后图书馆开展的服务、地震文献的收藏与研究、防灾应急机制的建立、灾后心理重建工作的开展、灾后重建所展现的图书馆精神、单个图书馆的灾后重建现状、图书馆灾后恢复重建的思考等。

【关键词】图书馆;灾后重建;综述

在对国内图书馆灾后重建的相关论文进行查找时,应该明确文献调查范围,并制定文献调查计划。以“图书馆”、“灾后重建”、“地震”、“灾区”、“重建”为检索词查找中文文献,利用以上检索词的组合,通过对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国内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国内图书馆网站以及网络资源的检索与筛选,获得关于国内图书馆灾后重建的相关文献。

国内关于图书馆灾后重建的研究中,最早的论文发表于1999年3月25日,名为“图书馆应为灾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服务”。关于图书馆灾后恢复重建的论文主要集中发表于汶川地震发生后,即2008年——2012年。论文涉及的主题广泛,主要有灾区新建图书馆的建筑设计要求、灾后图书馆开展的服务、地震文献的收藏与研究、防灾应急机制的建立、灾后心理重建工作的开展、灾后重建所展现的图书馆精神、单个图书馆的灾后重建现状、图书馆灾后恢复重建的思考等。

1.灾区新建图书馆的建筑设计要求

图书馆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公共服务场所,人员密集,古籍、善本等文献资源丰富,因此,图书馆建筑首先要安全、抗震,避开地质灾害多发地带,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

图书馆要合理选址,位置要有利于服务用户。《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规定:“图书馆选址宜位于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环境相对安静、符合安全和卫生及环保标准的区域;应符合当地建设的总体规划及公共文化事業专项规划,布局合理。”

图书馆建筑要绿色环保、节约能源,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然光、太阳能,循环使用水资源。图书馆应利用建筑的色彩方案和几何特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贴近读者的阅读心理。

图书馆建筑应立足人文,展现精神,成为当地的文化符号。此外,应注意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机构间的分工合作,建立专门的制度、设施和机构对珍贵文献资源进行集中的、有效的保护。

在土建过程中,图书馆人应该主动与设计方沟通,与建筑施工方联系,预见未来需要,规划整体布局,考虑到网络设备和管线布局,全程跟进工程进度,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纠正。

2.灾后图书馆开展的服务

地震发生后,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并没有停滞,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仍积极向读者提供服务。图书馆人坚守岗位,积极开展阵地服务,向读者提供图书借阅;图书馆人奔波于灾民安置点,开展流动服务,建立帐篷阅览室、广场阅览点,给灾民带去文化的盛宴和精神的慰藉,发放卫生防疫宣传资料,播放国内外优秀电影。图书馆根据灾民的实际需要,开展心理咨询、防震减灾、卫生防疫、农业技术及就业指导等专题讲座,举办图片展览,宣传国家政策和民族精神,以慰藉灾民心灵,并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咨询服务。

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图书馆应重塑服务理念。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理应提供公益服务,除需要额外投入的服务外,一切服务均应免费;各行各业的恢复重建均需要一定的知识支持,图书馆要重塑知识服务的理念,为其他行业提供书籍资料和参考咨询,做好各种讲座和培训;图书馆还应根据当地特色,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要求,重塑特色服务理念,组织专业人员,开展特色服务。

3.灾区图书馆的流动图书服务

在灾区建设流动图书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利用流动图书馆这一平台,开展阅读疗法,有助于灾区人民在受灾后心理压力大、心理自我调适不开的情况下,转移情感、慰藉精神,进行心理重建;第二,流动图书馆为灾区人民提供了教育培训的平台,通过举办劳动知识讲座和劳动技能培训,提高灾区人民的素质,增强灾区劳动力的工作技能;第三,流动图书馆可以成为灾区人民的信息咨询服务中心,通过编制发放专题资料、宣传卫生防疫常识、阐释政府相关政策等举措,充分发挥信息咨询功能。

建设流动图书馆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流动图书馆的建设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保证资金的持续投入,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并获得捐助;二是流动图书馆的建设要充分考虑灾区服务对象的文化水平和日常需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人群,提供符合需求的图书资料;三是流动图书馆的建设可采取图书馆与政府、企业联合建立的模式,如图书馆提供图书资源,政府提供政策资金,企业提供服务设备等来联合建设流动图书馆。

4.地震文献的收藏与研究

汶川地震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对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报道,因此,以地震为主题的文献大量增加。前期报道主要有灾区受损情况、各地捐款情况、国家政策和工作重点、抗震救灾进展和纪实、感人事迹讲述和宣传等,后期报道则多以思考、评论为主。为有效保存这段历史,图书馆应注意收集各种形式的关于汶川地震的文献资料,包括登记册、原始档案、宣传手册、图书、图片、摄影摄像作品、新闻报道及个人创作的诗歌、书画等。

图书馆可以利用丰富的地震文献,建立专门的汶川地震文献专题数据库。汶川地震文献专题数据库的建立,不仅可以有效保存这段历史,也可为今后地震灾害防御、政府决策等提供参考,传承并发扬抗震救灾的伟大民族精神,为其他专题文献数据库的建设提供借鉴。在汶川地震文献专题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大力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及时更新,加大对上传文献的质量控制,尤其是知识产权问题和数据库建设资金的持续投入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天骄.对图书馆建筑防震减灾策略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情报,2011(13):118,120.

[2]田红梅.四川地震灾区公共图书馆建筑重建工作管见[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0(2):127-12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4]杨克香.四川受灾图书馆震后重建生态图书馆规划设想[G]// 中国图书馆学会.不朽的图书馆精神:汶川地震与家园重建.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109-115.

[5]李睿.四川羌区图书馆震后重建设计方案[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1):96-99.

[6]陈吉森.地震灾区高校图书馆馆舍重建需注意的一些问题[J].科技信息,2010:179.

[7]杨海滨.大难中不屈的图书馆服务[J].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6):71-73.

[8]吴素娟,阮菊红.汶川地震灾区临时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10):50-51.

[9]张尔君,邬伟.关于地震灾区公共图书馆重建的思考及建议[G]// 中国图书馆学会.不朽的图书馆精神:汶川地震与家园重建.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59-65.

[10]唐璞妮,杨祎.512汶川地震灾区流动图书馆建设研究[J].现代情报,2010,30(6):102-104.

[11]张常明.基层流动图书馆服务点建设思考[J].图书与情报,2010(5):125-127,135.

[12]蓝煜昕.汶川地震文献综述[J].中國非盈利评论,2008(2):40-58.

[13]姚乐野,王阿陶,蔡娜.512汶川地震文献专题数据库建设相关问题探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33-37.

[14]朱荀.图书馆地震灾害应急预案建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5):74-77,25.

[15]赵勇,孙成权.试论图书馆地震等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对策建立[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1):92-95.

[16]汪宇彤.提高防灾意识增强减灾能力——论汶川大地震带给图书馆人的思考[G]// 中国图书馆学会.不朽的图书馆精神:汶川地震与家园重建.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164-170.

猜你喜欢

综述图书馆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面向自动问答的机器阅读理解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图书馆
气味图书馆
欢迎到图书馆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