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文教学观
2017-07-20张亚文
张亚文
【摘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语文教学崇尚以知识为本,以能力为辅。为了促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本文提出了在语文教学时应授学生以“道”的观点,教师应让学生学会正确开启知识之门的金钥匙,唯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
【关键词】知识;能力;创新
在现代社会里,物质生产的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了,甚至还扭曲的发展了。我想,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当承担这个责任。
一、关于语文本义的思考
《现代汉语词典》将语文定义为“语言和文学”。语文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听、说、读、写。对于这四项基本功的重要性每一位语文教师认识得都很充分,不需我再多言。我只是想谈一谈语文的另一半——文学。如果将小学一年级用来集中识字的儿歌童谣也算作文学作品,那么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教材就都是以文学作品为载体。那么这个载体到底要盛载些什么给我们的学生呢?
当然,入选教材的文章都是符合语言规则的,都是我们学习语言的典范。但是如果教师僅仅将其作为学习语言的工具,那么就是对文化的浪费,思想的漠视。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她表现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理解、对情感的思辨和对真、善、美的感悟;她是思想的宝库、理想的源头,更是现实的写照,未来的指导。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应试教育只重视对现实功利的趋近,从而忽略了对“道”的体悟,从而导致了如今意识形态的混乱,谁之过也?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正常的人为研究对象,其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人性,发展人的潜能,从而促进人的自我实现。而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应是通过学习,了解自我,发展潜能,达到自我实现之境。语文教学应当之无愧的扛起这面旗帜——文化的旗帜,以道为本,以人为本,以文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可见教育之根本在于修道。何为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是培养人遵天道、守人伦、和谐发展,以求道德的完美。语文教学,如果不能使人明德,不能使人趋向至善之境,不能使人自新,那便只是寻章摘句的“小学”。所以,语文教学当以文学之器盛思想文化之道,浸润学生心灵,丰富学生情感,使之才高德馨,让他们的心灵有所皈依,让他们的个性得到真正的张扬。
二、教书?育人?
这实际上涉及到“教师观”这一问题。作为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要突破自然人与其社会角色之间的矛盾,牺牲自然之我,成就社会之我。教师因其工作的特殊性,不能等同于一般工作人员。作为人类文明的主动传播者,其工作对象是一群个性各异、具可塑性、有鉴别力的活生生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就是人类文明的形象大使,就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他的思想意识,他的学识风范,他的人生观、世界观都应符合“圣贤”的规范。所以教师的社会属性要多于自然属性。教师角色的社会化、公众化,必然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将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进行到底。
说到教师的社会角色,一般有两种称谓,一曰教书匠,二曰教育工作者。别看这只是一种职业的两种称谓,其中有着很大的差异。做教书匠就是以教书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把教学工作作为一种手艺,作为换取报酬的等价物,那么他在工作中必然以追求利益为目标,从而缺乏主动性,以工作为任务,被动接受,勉力而为。而教育工作者却把教育工作作为一种事业,正因为有了做事业的大抱负,才会有育栋梁的勤耕耘呢,才会一心扑在党的教育事业上。有事业心,才会敬业,才会奉献,才不会言少钱,才不会沦为金钱的奴隶。
三、积累、消化、创新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说的就是一个积累。不是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之说吗?这恐怕也是天下学文之人向往的最高境界吧!古之学者,无不博览群书,天文地理无所不知,诸子百家无所不晓,凭什么?积累使然!杜甫有读破万卷书之决心,孔子有“韦编三绝”之耐心,李白有铁棒磨成针之恒心。日积月累,成就了他们万世之美名,千古之佳话。古人背书,背出了唐诗宋词之无限风光,背出了唐宋八大家,背出了四大名著,所以说积累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一门功课。
厚积薄发,说的就是消化和创新吧!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积累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达到一定的度,就会发生质变,从而创造出新的东西。“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哪儿来?当然要靠平时积累,水满则溢,意足则淌,“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就是说积累达到了一定的量,就能融会贯通,恍然大悟,由积累到消化到创新就此实现。
四、爱为起点,亦为终点
现代著名教育家王企贤曾说:“要有什么经验嘛,也很简单,只有一个字,就是爱。爱你所从事的事业,爱你所教的学生。”爱,一切生命之源,一切力量之源,一切体验之源。没有教师博大无私的爱:爱学生,爱事业,爱生活,爱生命,爱自然,爱历史,爱理想,就不会有学生的爱:爱父母,爱自己,爱他人,爱学习,爱社会,爱未来,爱我们这古老而又悠久的文明。有爱方有情,唯有师生共爱语文,才会有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融,才会有人与文的交流,今与古的交流,东与西的交流,现实与理想的交流,传统与未来的交流。
五、回归、皈依、重塑健全心灵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我们不得不承认:十年文革,使得几千年来儒家文明为我们构筑的心灵防火墙轰然倒塌。改革开放以来, 工业文明的轰鸣已然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现实社会,钱潮滚滚,物欲横流,形形色色的观念、思想、主义、文明冲击着、占领着、控制着我们的心灵世界,我们迷茫、矛盾、孤独、痛苦、失望、悲哀??
“水有源,故其流无穷;木有根,故其生无穷。”一个民族,如果完全抛弃了传统,势必如无源之流,无根之木。孔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和谐”社会之图景:人人都能修己安人,不偏不易,不过不及,遵天道,守人伦,止于至善。
写到这儿,我豁然开朗: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回归传统,皈依“民主”与“科学”,以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文化、文明来浸润学生心灵,使之趋于“至善”之境。
参考文献:
[1]彭涛.“为生活”写作观在中职写作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2015(15)
[2]钱梦龙.关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对话[J].语文学习.2011(09)
[3]彭志平.“学生主体教学观”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以传媒专业鲁迅作品的教学为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
[4]陈文高.高校写作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3(01)
[5]陈黎明.“言语”视角中的语文教学观[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