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改研究

2017-07-20阳敏辉

魅力中国 2016年45期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

阳敏辉

【摘要】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与网络技术发展脱节,实验内容、实验环境与网络的实际需要不匹配等问题,在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应重视基础授课环节,并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和阶梯型作业环节。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应用型人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1.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计划更新慢。教学计划是指导教学开展的指南和依据,但是往往制定的教学计划要连续用上几年,计划的更新及新内容的添加的时间间隔都比较长,这同样影响课程的整体安排。比如现在的网络课程的开展应该是循序渐进,从计算机网络课程、网络规划课程、网络布线课程、网络安全课程到网络测试课程,各个环节中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计划将直接影响着网络课程及课程实际教学环节的效果。

1.2 实验教学环境不匹配。由于实验室项目中硬件的经费不足,造成网络环境更新滞后,致使实验室开出的实验内容过时,内容还基本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以巩固概念为目的,学生在实践方面提高不大,另外,实验教学队伍力量较薄弱,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影响着实践教学;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实践课程指导教师不能跟上技术更新的步伐。

1.3 教学内容与网络发展脱节。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教材内容与现实技术相比有严重滞后的现象,一些新技术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发展,但在教材中还没有体现,不能及时反映网络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另外,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有惯性的习惯,如一些教师连续几个教学年选择同样内容的教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于重视已成熟理论的讲解,而忽视新技术、新理论的补充。为满足社会对网络管理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许多高职院校在原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设置独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存在诸多共性问题。

2.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1 多媒体辅助教学。现在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从原来的板书式教学转变为计算机辅助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教师一般采用PPT的教学课件代替常规的板书。教师在备课时,对课件的设计要突出重点,课件内容应该是提纲式、层次式,内容为本次课程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内容的展示时间要适宜,达到视觉停留的效果,讲解的要点能提供给学生集声音、图像、文字及动画一体的课件。探索建立“教师科研下企业,工程项目进课堂,师徒方式传技能,学生在学如上岗”的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并考虑设计导向和综合能力。以具体的产品为载体,确定综合性学习任务。产学研结合、校企互动,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优质核心课程,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根据企业要求和技术发展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

2.2 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法,选择典型的案例,给学生以真实的感觉,把学生带入教学的情境中进行思考,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此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运用理解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 IP地址分配章节,可以提出一个案例需求,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划分IP地址#如何分配IP 地址,设置子网掩码。为什么划分子网及如何設定网关,从而掌握不容易理解的这部分

内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讲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计算机网络管理专业而言,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阶段,第二阶段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实践阶段。根据这两个阶段的特点,我们需要建立单元实验——

综合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基地的一体化实践体系。一方面,鼓励教师加大对学生实践的指导力度,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及企业的科研项目,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3 加强网络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计算机网络专业必须围绕岗位群设置课程群支撑体系,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综合步线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安全、组网技术以及网页制作、网站开发综合实训等的建设力度。高职院校应给及时准确的提供网络技术发展及行业发展的相关信息,发挥专业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为教师提供一个网络管理专业教学和研究的共享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秀的学习网络技术的虚拟课堂。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补充通信基础知识,对于大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但是,没有开设通信原理课程,因此对于数据通信技术方面的学习比较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将涉及到的通信原理知识补充到课堂中,并引入相关实例,例如,信道带宽的计算,信道复用技术和数字传输系统等。适当精简教学内容。简化了OSI参考模型七层协议体系的介绍,在不影响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知识的前提下,取消了对帧中继和 ATM这些不常用网络技术的介绍。

3.结论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以职业岗位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努力探索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形成了比较合理的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提高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水平,总结出一套专业建设的理论和成果,构建更完整更有效的课程体系,使之更能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改革思路,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更好的加强。在培养“管网”能力方面办出特色,深度融合典型企业,聘请资深企业专家,共同研究工学结合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的“证书性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冬,杨文安,李继良等.网络技术及工程课程群建设改革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8,(31).

[2]刘德恩.论高职课程特色[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7,(16).

[3]顾志良,刘智.高职教育教学基本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7,(7).

猜你喜欢

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结构设计例谈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计算机网络搭建中的虚拟仿真技术
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影响因素与防范措施
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设计问题链 变告诉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