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课程综合改革分析
2017-07-20刘涓
刘涓
【摘要】我校 《财政与金融》 课程综合改革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试图从课程改革的准备阶段,课程的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等三方面作出一定校正,以使这门课程的综合改革更上一个台阶。
【关键词】《财政与金融》;课程改革
引言:
《财政与金融》课程综合改革是我校一项新的尝试,在对这两年多教学实践的回顾与总结的基础上,我们还是发现有许多的不足以及我们原先所没有预计到的一些新的问题。在此要对原来的实施方案进行一定的校正,以使《财政与金融》这门课程的综合改革能进一步深入下去,使这门课的教学效果更上一个台阶。
1.对课程改革准备阶段的校正
1.1 进一步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对于一门课程的教学具有指导作用。以往《财政与金融》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般性的理论知识和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但是,随着学生培养目标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开展,仅仅用上述目标来要求学生是不够的,而应该在此基础上更强调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一些经济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2 对教学内容选择的校正
这次课程改革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就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作了较大的调整,在不影响教学内容连贯性的前提下,对一些内容该突出的突出,该删的删,该简的简,实践证明这一改革效果十分明显。可是这里面也有一定的问题,如在不同专业的授课内容选择上,财会专业与营销专业的差别不是很大,但这两个专业毕竟有区别,在其它专业课的开设上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财政与金融》这门课程的有些内容上也应该有一定的区别。如在财会专业的学生中,应对国企的利润分配和国有资产管理作详细的讲解,而营销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只作一般性的讲述;在国际结算方式这一内容上,营销专业又要作详细的讲解并应准备一定的单据材料,而财会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只作一般性的介绍。这样的安排就能更好地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又比如在税收这一内容的处理上,原先考虑到已开过《国家税收》这门课程,因此在《财政与金融》这门课程里就不再进行教授,实践看来,这样的做法并不是很妥当。税收不仅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手段,同时也是一项很重要的经济杠杆。在《国家税收》这门课程中重点是讲授税收本身的问题,并没有强调税收与宏观经济的联系,在有限的论述中,由于学生没有财政方面的相关知识,所以也不能很好地掌握,但在《财政与金融》这门课程中经常要提到税收与宏观经济的联系,特别是在财政政策这部分内容中,税收又是核心内容。因此在《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中,还是应再讲授一下税收知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让学生来掌握这部分知识。
1.3 对教学安排的校正
根据惯例,对一门课程的教学,首先是教师备课,编写教学计划,然后再组织教学。同样地,在《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安排上也是采用的这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针对一些经济理论和实际中争论较大的问题进行辩论或就当前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讨论,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改变过去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大有好处,但美中不足的却是由于沿用老的教学安排模式,在这些问题的安排布置上都是等到教授相关内容时再告诉学生,而对这些问题的辩论和讨论要具有一定深度的话,学生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准备过程,这样就会出现问题的探讨和教学内容之间的时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内容和进程的安排上不仅教师要知道,同时学生也要了解。对以后将要探讨的问题,在授课之初,教师应按先后顺序布置给学生,告之讨论的大致时间,并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讲授相关内容结束后进行讨论,这样效果就会更加明显。
2.对教学方法的校正
在《财政与金融》课程改革中,对教学方法我们作了一系列的改进,不仅有教师讲授,同时还引入专题讲座、学生辩论、学生讨论、学生试讲、师生问答等方式,这些方式的引入,打破了过去沉闷的课堂教学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热情,提高了学习兴趣,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深受学生喜爱。但我们觉得这还不够,至少应在两个方面有所加强和突破。一是要带领学生走出去,在《财政与金融》课程中有很多内容是与实际联系很紧密的,如证券的发行和买卖、银行的有關具体业务、税收的征管等,这些内容仅靠课堂讲授就显得比较“虚”,应该让学生在实际中去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应加强同这些部门的联系,做到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加大电化教学的力度。到目前为止,《财政与金融》这门课程还没有引入电化教学,有些内容在课堂上教师讲授既费时间,效果也不见得很好,如讲证券的交易方式,课堂上4个课时学生未必能很好掌握,如果采用电化教学则只需2个课时,由于电化教学的直观性,效果也会好很多,这样就能把结余的课时放在另外重点内容的讲授上,以解决课时与内容增加的矛盾。
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教学的现状
教学阶段结束后,应对学生学习效果有一个全面、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这种评价不应是目的,而应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为此,在课程综合改革时,我们对评价的方式作了一定改革,取消期中考试,加大平时成绩比例(30%),调整期末考核方法,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轻平时重期末”、“轻理解重死记”的毛病,为此我们还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调整,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将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上升到40%,以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改革期末考试的内容,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死记硬背题目,增加分析判断和综合论述题,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4.结语
总之,《财政与金融》课程综合改革将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能力这一中心,在总结上一轮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上述情况作出调整,使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刘冶,马启明等不.《财政与金融》课程综合改革的校正[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1(2):66-67.
[2]朱延松,李汝胜,马启明,等.《财政与金融》课程综合改革实施过程及措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1998(3):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