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族群血脉传承的民俗投影

2017-07-20张泽文郭振华李政洪

武术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体育文化族群

张泽文+郭振华+李政洪

摘 要:革家人是国内极其罕见的至今仍有待识别的一个少数民族族群。文章从族群发展视角出发,特别关注特殊小族群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民族文献整理等研究方法,对革家人乐舞进行挖掘与整理。研究结果表明:革家是经过历史洗礼逐步形成的族群共同体,文化认同是维系这个族群共同体的纽带。随着历史的演进,这种文化认同不断地被强化,从而构成了革家人的血脉。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革家人自强不息,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乐舞文化,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为革家族群的发展和延续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力量,是这个族群穿越不同时代而保持自身主体身份认同不变的精神居所。革家乐舞以独特的革家风格和特色屹立在中华民族之中,以极强的生命力,深深地扎根于革家人的心上,为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增色添辉。

关键词:体育文化 族群 民间民俗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6—0116—04

民俗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是一个民族或族群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与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文化事项。革家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族群,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这些民俗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增加了民族凝聚力,还具有族群血脉传承的作用。其中,乐舞在族群血脉传承的过程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如各种知识技能的传授、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公共記忆、村寨聚落的形成、发展的解释等。而这些乐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散落在革家人五彩缤纷的民俗活动中,满足于革家人群体生活的需要,为革家人的日常生活服务,传承着民族的血脉。

1 弓箭舞与族群身份认同

弓箭舞是革家人缅怀祖先,深受革家人喜爱的舞蹈,这项舞蹈不仅有效地锻炼了体质,还能很好地传承本族群的历史和文化。革家自称是后羿的后人,为狩猎民族。(清)《贵州通志》载:“其俗出入,以革为生。”[1]“以革为生”,意指狩猎为生。史籍中多有记载“革兜苗喜逐鹿”,或者“入山逐鹿罗雀”[2]等。对于革家的狩猎技巧,古时有诗赞到:“逐鹿还须让革兜。”[3]俗话说“革家男人三件宝,弓箭、芦笙和大刀”。革家人依赖狩猎得以生生息息,与弓箭有着不解之缘。革家男子视弓箭为生命,对弓箭崇拜之致。革家人敬奉弓箭,以箭为荣,体现在生活的各个层面。革家最重要的哈戎节上的祖鼓旁要放一把弓箭来守护。神龛上供奉着弓箭,祖坟的墓碑上也刻着弓箭。整个族群都把弓箭作为圣物来供奉,弓箭是革家人的魂、革家人的根,革家人心中的图腾和与自然抗争的武器。除了革家,在我国再也没有哪个少数民族群落会对弓箭如此虔诚,所以,革家人被一些长期从事民族研究的学者称为“弓箭部落”。从革家弓箭舞上,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原始社会早期革家人与兽共处的艰难与困苦。人类处在猛兽野禽当道的初始阶段,没有防御的武器和伏兽的本领与技巧,是难以生存的。据老人讲,发明弓箭并不是为了创造,而是为了防御和攻击。《淮南子》记载,那位传说中的射日英雄所用的弓箭是红弓和白箭,在革家的神龛上方挂着的弓箭也是红白弓箭。弓用桃枝弯成,5支竹箭张挂在弓弦上。革家人爱弓箭也体现在他们的服饰和日常生活中:革家女人头顶红色圆盘上插着的锥形的银簪就像后羿射日的那根箭,男人的衣服也蜡染着弓箭的图形,劳动之余,革家人更是把射箭作为一项娱乐活动,来表达他们对弓箭的崇敬和膜拜。每年冬至,革家人便会三五成群,相邀结伴,进山打猎,一去就是十天半月。

2 迁徙舞与族源认同

民俗作为一种无形文化资源,在民间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产生出无数文化符号,成为不竭的民俗资源。它在不知不觉之中不断地传承与发展,进而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不停地丰富与延续下去。祖先艰难的开拓和迁徙史作为一种族群记忆, 往往被刻意地渲染和强调来强化其族群认同。革家历史悠久,古代氏族制度的许多痕迹至今仍在这个族群中保持着。革家人信仰祖宗,世世代代认为祖鼓是祖宗灵魂的住处,是祖宗的象征。于是崇拜祖鼓便成为革家人的精神支柱,联系着族群的情感与内部的社会组织,统一着族群内部的意识。革家人的祭祖即“哈戎”,仪式则庄重而热烈。既然是祭祖,就必须有祭祖的表达形式。革家的迁徙史已成为过去,但他们的《迁徙词》今天仍然在传唱不衰。在一些较大的村寨里,每年的冬至或农历七月十六这天,每家每户都要集中到存放祖鼓的人家朝拜祖鼓,阴、阳两系组织还要在祖鼓前吹笙击鼓,并颂唱一天一夜的《迁徙词》,以加强族史教育,同时利用这机会向后代传授《迁徙词》和芦笙乐。因为革家的《迁徙词》平时是不能吟唱和传授的,只有在一年一度的祭祖日里才允许。《迁徙词》的唱法是一人领唱,众人圆合,歌声高亢,音调悲凉,唱到一些凄惨的段落时,人们经常潸然泪下,情景动容。一首《迁徙词》往往需要三个小时才能完成。除了念《迁徙词》外,表现革家人迁徙的芦笙舞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为了开好这场盛会,芦笙队伍要练熟练二百五十多首芦笙曲,记住谱、学会每首曲的舞步动作,即从吹奏到舞蹈动作,以至吹跳的姿态都要合乎要求,工作量大、特别艰苦。从重兴镇枫香寨芦笙迁徙舞中可以得知,革家人对本族群祖居地有着很深的历史记忆,这种记忆追溯和表达着本族群的族源,唤起族群的根基性情感,是他们对本族群族源认同的最深层次的表达。

3 芦笙舞与革家人的精神摇篮

文化作为族群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共同规范,必然是一个民族历史之所以能够绵延不息的内在机理与血脉。革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建构,吸收了很多外来优秀文化的精华,形成了蔚为大观的芦笙舞文化。芦笙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凝聚着革家对自身历史的感受和对世界的认知,是革家人精神的摇篮。它孕育、滋养了革家共同的奋斗精神、共同的理想和与共同的情感和价值,是革家人共同的精神家园。一个民族,如果说血脉传承是体,文脉的传承则是魂。芦笙舞是革家人生生不息之魂,是其文明长河中的璀璨瑰宝。

芦笙舞在革家人最为喜闻乐见,在革家的婚丧嫁娶、喜庆节日活动中都可以看到芦笙舞的身影。革家的芦笙舞多姿多彩,轻松活泼。革家的芦笙手可以边吹边舞,并舞出各种各样的动作来,如猴儿打滚,岩鹰展翅、画眉下巢等。据传,这种舞蹈在远古时代,革兜人就已经会跳了,是革家人的历史见证。革家芦笙舞的主要用途,一是纪念祖宗,二是传家谱,三是文明社交,四是娱乐。它有着一套完整的步法舞步。芦笙舞的内容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感人。内容有讲人类形成的,有讲生产劳动的,有讲感谢客人家酒肉的,有教子勤快的,反映革家的形成,革家的历史,革家人的生产,劳动,生活等情况。据不完全统计,芦笙舞有250多种跳法。按民间芦笙师传的说法,就是跳三天三夜也跳不重复。一首芦笙词,就是一首革族古代诗,一首芦笙曲,就是一首革族古乐章,一支芦笙舞,就是一首革族舞蹈诗。这些舞蹈是革家祖先按照革家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忠厚、质朴、文雅的性格特征及独特的民族风格而精心创造出来的,是革族人的精神食粮、精神支柱和精神寄托。这种舞蹈能在革家中流传至今,被人民所喜爱,所接收、所应用,其价值也在这里。可以说芦笙舞是革家人的祖(祖宗)、革家人的根“民族之根”、革家人的魂(民族之魂)、革家人的命(生命)。

4 诞生仪礼与“想竹姆”仪式歌舞

民俗具有传承性、广泛性、稳定性等模式化属性,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其他属性,也就是说只有当族群的某种活动成为多人多次同样实施的内容时,它才可能是代代相传的民俗。“想竹姆”属于人生仪礼中的诞生仪礼,是革家人添生头一胎小孩后的庆贺仪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想竹姆”在革家诸多仪礼中具有重要地位,蕴含和昭示出这个民族的各种生存理念,体现了人们对子嗣繁衍的重视,是香火不断、家族兴旺的象征。它是对新生儿的祝福,是一种古俗的传承,也是一次大的歌舞盛会。在革家,新生儿的诞生是一件让全族共同庆贺、大张旗鼓操办的大事、喜事。从枫香寨的廖姓家族《“喀工”词》“祖公怨那野蛮人”“祖公怨那白汉人”“拿剑相交背”“将刀相对”中可以深深地感受到革家这个古老的民族曾经背负的艰难岁月。为了繁衍血脉,就要不断生育。“想竹姆”歌舞仪式就是在浓厚的宗族观念和强烈的民族意识左右下产生的。“想竹姆”相关仪式过程大致分为新生取名、报喜择日、陪送嫁妆、达旦对歌、背子送福、摆解轰、宴饮庆贺、唱送宾客等。酒席当天,由女方派来的两名女歌师要在进男方家门前表演“四马送子”等习俗,边跳边唱,表示给送来富贵子女。宴席正式开始后,客人要与主家摆开阵势,夜以继日地且歌且舞。“起源歌”是必唱曲目,内容主要是武丁射日、祖先打虎等。舞蹈有草马舞、繁衍舞、扫把舞、撒裙舞、板凳舞等,这些都是象征家族繁衍生息的舞蹈,原始生殖崇拜的特征十分突出。草马舞是由几名妇女骑着用稻草编成的马跳舞。这种舞蹈的特别之处是女人们用臀部或阴部相互挤撞,模仿着男女做爱的姿势,嘴里还不停地叫出高潮时“哟”“哟”的兴奋声,欢畅淋漓地自由进退舞动。舞到动情处,有的妇女还拿来木棍或者竹扫帚等物品夹在两腿之间充当男性生殖器,狂欢地舞动着。板凳舞舞姿泼辣,当双凳合一时,也蕴含着交媾孕育之意。动作很原始,整个场面热闹火爆。

5 古老婚俗与“踩亲舞”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是一门社会科学。这不仅因为民俗事象在广大民众的生活之中广泛渗透,并见之于社会的各个层面,而且也反映着族群的精神与心理。民俗不光在过节上,风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样式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在我国绚丽多彩的婚俗文化中,古老神奇的革家婚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化奇葩。革家舊时婚姻形式由父母包办的幼年订婚和指腹为婚等,只要年龄相当、非同辈便可以配婚。解放后,自由婚姻代渐渐取代了包办婚姻。自由婚姻通过“踩亲”“布龙”“ 三月爬高坡节”等活动方式使青年男女彼此间促进了了解,加深了感情,最后缔结良缘。“布龙” 即谈恋爱,革家语为“阿布阿龙”。此种活动一般是在正月的初二、初四、正月十五、十六或者二月初二,每逢这些佳节,青年男女们就聚集于村边、路口、山坡寨脚(即跳舞),挑选自己的如意郎君。革家人在三月爬高坡节时,约定时间按顺序进行,以黄飘高坡集会点规模最大,会期三天。身着盛装的苗族姑娘,首冠银帽,身缠银带,围着排排芦笙翩翩起舞。革家青年男女,身穿节日服饰,上山对歌,盛况空前。结婚有“阿嫁”婚和普通婚两种仪式。普通仪式中,对迎亲的妇女要求很高,其除了人品好、公婆健在、儿女俱全外,其必须能歌善舞才胜担此任。席间,各种礼歌成为必答内容。不善对舞,不打发新娘出门。“阿嫁”为古老的婚礼仪式,接亲的时候,除了要择选二位挑夫与二位妇女外,另外还要请三位能能歌善舞的男人到女方家,歌舞通宵,热闹喧天。

“踩亲舞”在踩亲节上跳的一种生趣盎然的舞蹈。踩亲节又称芦笙节、踩青节、踩姑节,是革家传统的社交节日。按枫香寨廖氏家族先民的遗承,每年新春来临,举行这样的活动,一方面是祈望来年风调雨顺,人丁兴旺,五谷丰收,同时也交流劳动技艺;另一方面是利用节日活动,给革家未婚青年男女提供自由恋爱和择偶的机会。枫香寨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二举行,其他村寨可能是初一、或十五举行,节日可分为三天、五天、七天。集会点分别在黄平的枫香、望坝、塘都、咬寨、黄猫、富桐等村寨。每逢节日,革家男女老幼身穿盛装,共庆佳节。“踩亲节”开节之日,由威望高的芦笙师“盎更”(掌管芦笙的总学匠)领头,带领众多芦笙手到芦笙坪(场)上。依照古老的传统仪式,首先在芦笙坪中间插上一棵高6尺左右的香樟树,然后摘下一丫树枝,毕恭毕敬地插到芦笙坪上。“盎更”沿着顺时针方向自东向西吹笙起舞,舞毕,将芦笙挂于枝丫上,并焚烧香烛祈祷后,才宣布“踩亲节”正式开始。据考证,这棵香樟树象征商朝时期的一个“奏”字。据说革家在商代就形成了吹笙起舞的风俗,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在春节期间举行这样的盛会,也是革家纪念先人和保护并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方法。“踩亲舞”开舞场后,一般由两个技艺高超的男青年吹起芦笙引路,4-6个姑娘跳起欢快的舞步跟在后面,在芦笙坪上围成一个或数个大圆圈,各自为阵地吹笙跳舞。姑娘的舞步要和着小伙子芦笙的节奏而动,快慢相随,一个踩一个躲,心领神会。小伙子随心所欲,姑娘们则灵动敏快地舞动着,比试技巧。青年们通过芦笙舞来传递恋爱信息,达到沟通情感的目的。若吹芦笙的小伙子中意身后跟着步舞的某位姑娘,就用脚故意去踩姑娘的脚尖,通过这种示爱的探试,来判断那位姑娘是不是喜欢自己。小姑娘如果对小伙子中意,就会在歌舞行列中轻捶青年的肩部表示爱慕;如果不想与他有过深的交往,就佯装不知,不予理睬,跳着舞躲过去。在芦笙舞中,男女起舞者你踩我捶,你前我后,来来往往,场面热烈欢快而又风趣诙谐。在芦笙节的“踩亲” 活动中,男女谈情说爱是不受任何礼节拘束的。真是“千情万意说不尽,只恨暮色催人归”。

“踩亲节”期间,四面八方来客,绝大多数是男女青年,中老年男女也不少。参加者除吹笙步舞外,还有对唱情歌,互诉衷肠的。其它赛事还有的赛马、斗雀、斗鸡、斗狗、斗鸭、对山歌和唱古歌古词等赛事。前来芦笙场的中老年人、妇女们主要是欣赏和评价吹笙跳舞的男女青年的舞姿和笙技,对那些生得英俊、长得漂亮、衣服工艺做得好的,就为自己的儿女在选择对象中作参考。可见,革家“踩亲节”也是一场比美、审美,比技艺、比富有的大集会,更激励人们来年更加努力学习和耕作,种棉织布,挑花绣朵,使自己的儿女的笙乐和舞蹈更加娴熟。总之,革家“踩亲节”是为了激发人们上进,振奋精神,既是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力,促进农业、副业生产向深度、广度发展的盛会,又是一个友谊沟通,联络感情,互相学习,互相传教的新年盛会。

参考文献:

[1]貴州省文史研究馆点校.贵州通志·土司土民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8:250.

[2]古永继.滇黔志略点校[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8:391.

[3](清)黃宅中等. (道光)大定府志[M].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4]刘芝凤.寻找羿的后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4.

[5]黄平县黄飘乡志编委会编:黄平县黄飘乡志(内部资料).2007:84.

[6]黄家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 贵州府县志辑 16[M].成都:巴蜀书社,2006:88.

The Folk Custom Projection of Bloodline Heritage of Ethnic Group—Inspection and Analysis of Gejia Peoples Music and Dance

Zhang Zewen Guo Zhenhua Li Zhenghong(Sports Scientific College of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China)

Abstract:Gejia is an extremely rare minority ethnic group in China which remains to be identif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groups, The research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special small ethnic folk sports culture.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 ethnic Literature and so on, Gejias Folk music and dance has been excavated and sorted.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Gejia is the community that gradually formed through the history baptism. Cultural identity is the link to maintain the ethnic community.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history, the cultural identity has been strengthened, so as to so as to constitute gejia peoples family bloodline. During the course of thousands of years of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Gejia people seek truth from facts and create the colorful culture of music and dance, showing strong vitality, so as to provide a strong spiritual power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tinuation of ethnic group, which is the spiritual place that the ethnic group goes through different times and maintain identity of subject. Gejias music and dance with Gejias unique style and features stands on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strong vitality, it deeply roots in Gejia peoples heart, and adds the brightness for the Chinese nations sports culture.

Keywords:Sports Culture Ethnic Group Folk Custom

猜你喜欢

体育文化族群
我国族群认同理论与个案研究述评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族群视角下时代迷思的碰撞与交融——评《大瓦山》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探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
试析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