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天津霍氏迷踪艺的传承与发展
2017-07-20王磊
王磊
摘 要:天津历史文化兼容并收,异彩纷呈。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这里交融,多元的文化内容丰富,孕育出了天津地域特色的武术文化,衍生出了天津所独有的拳种——迷踪艺。文章通过运用文献专家资料法和访谈法。梳理了秘踪拳到霍元甲迷踪艺的演变过程,分析了霍元甲在当时对国家所做的贡献以及他自身对社会的影响,提出了在当代社会传承面临的困境,依据国家推广传统文化政策下对迷踪艺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武术既是一门技术也是我国传统的文化,迷踪艺承载的就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迷踪艺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关键词:迷踪艺 演变 困境 建议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6—0069—04
1 迷踪艺的相关综述
1.1 迷踪艺的历史渊源
迷踪艺又称燕青拳、秘踪拳、迷踪拳等。该拳还有很多传说,据历史记载所介绍,相传一,学自耍猴人“半夜仙”取猊猔猴灵敏善跃的特点编成,名猊猔拳;相传二,出自少林寺,为达摩所创,北宋末年师御拳馆教师、人称“陕西大侠铁臂膀周侗”就练习此艺,其弟子梁山好汉林冲、卢俊义也是练习迷踪拳的高手。卢俊义在少林寺潜心苦练,使此拳术更加风格独特。燕青拜卢俊义为师,一起同上梁山,卢俊义归隐后,燕青开始传授此拳,故又名燕青拳。相传三,燕青门徒佩服燕青的拳艺,可是又因为因燕青投靠梁山,为了隐没燕青的名声,将燕青拳,改称为秘踪拳。相传四,又传说燕青被官兵追逼到梁山时,雪上未留足迹,致使官兵迷路,故又称为迷踪拳。后来传到清代的孙通,孙通是山东省岱庙人,先从兖州张某学拳,又传在少林寺苦练,被当时世人称为“万能手”又名“铁腿孙通”,后游历各地,晚年定居在沧县,以陈善为主的一派称为秘踪拳。相传五,孙通犯了案子。在避难途中,病倒在青县和静海县交界的大屯村。得蒙那里憨厚朴实霍姓一家的照料,终将秘踪拳传给霍家,相传霍元甲的曾祖父就是孙通的高徒。此外,此拳由河北省传到山东省青州,又形成“燕青神捶”一派,在河北省及天津一带与八番拳结合,又形成“燕青寸拳”,据当今传承人所说由沧州地区移居到天津静海县的霍姓一族,称此拳为秘踪拳,子孙代代相传后于霍元甲名声大震。“秘踪拳法在霍氏传至第七代传承人为霍元甲,他在精心习练和研究的基础上于1889年创编出霍氏迷踪艺”[1]。
1.2 迷踪艺创始人霍元甲
霍元甲(1869-1910)字俊卿,享年42岁,祖籍河北省东光安乐屯(沧州地区),世居天津静海小南河。霍元甲幼时体弱多病,常受同龄人欺负,父亲见此现状,便不让他习武,怕他丢了霍家的脸面,而霍元甲有一颗习武之心,不甘于现状,便偷偷跑去偷看父亲和师兄们练武,私下勤奋练习,等到被父亲发现时已经功夫不负有心人,习得一身好武艺。霍元甲背景离乡来到天津,偶然间结识了农劲荪,二人志趣相投,结为兄弟,在于农劲荪的影响下,霍元甲决定习武救国的信念,他打破家规,不收外姓人,传男不传女等一些家规,收取刘振生为徒,人称“铁胳膊刘”。
1901年俄国大力士公开叫嚣侮辱中国人,霍元甲得知此事后,决然应战,俄国大力士的得知此事后,灰溜溜的逃走。1909年英国大力士奥皮音,在上海报纸称我国人为“东亚病夫”霍元甲应友人之邀奔赴上海,又一次得知霍元甲的大名后,仓皇逃跑。1910年霍元甲和农劲荪在各位仁人志士的帮助下在上海创办“精武体育会”为上海精武会创始人。1910年霍元甲与日本人切磋武艺,日本人均败在霍元甲的手下,不料被小人下毒,终年42岁。
传于今世的迷踪艺是霍元甲在家传秘踪拳的基础上吸取其中的精华,创编而成,在李庭吉多年演练秘踪拳与迷踪艺的心得体会上说,迷踪艺与秘踪拳的风格特点几乎完全相似,只不过后期李庭吉老师为比赛表演需要,在表演时加入几个腾空动作。具体特点如下:(1)动作快慢相间,姿势协调顺遂。(2)手眼身法步刚柔绵圆巧及猛,快、脆硬、不停滞,落地生根桩功稳的特点。(3)套路编排朴实,古拙,简洁,粗壮,实用性很强。
1.3 迷踪艺阐宗
迷踪艺为师祖霍公元甲所创。他以霍氏秘踪拳为基础,将内外两家的功夫和运动轨迹中的地精华有机的地结合起来。“迷踪艺由八段72组动作组成,共有58个技击方法”[2] 。迷踪艺步法简洁、顺畅、进退、顾盼、跳跃随心所欲、身法灵活、移形换影变幻莫测、手法多变、攻防有序、敏捷、刚烈。气力相合,呼吸平和通顺。形神兼备,眼随手行,目随势定。如今在社会当中,绝大多数人把迷踪艺叫做迷踪拳、秘踪拳、燕青拳等,据霍元甲再传弟子李庭吉老师口述,霍元甲传于后世的拳术叫 “迷踪艺”也叫“迷踪头路拳”(后世传为迷踪拳)因“秘”“迷”二字发音相似,常有人所混淆,叫出不同的名称,霍元甲所习练的迷踪艺,他把现代武术套路所要表达的三个性质(即技击性,观赏性,健身性)充分完美地展示出来。因霍元甲不拘泥于套路的演练,故流传津门拳术如凤毛麟角,唯独这一趟拳法。霍元甲所创迷踪艺在天津唯一亲传弟子仅边寿祺一人(后传为孙振坤、李庭吉等)。
2 迷踪艺的现状分析
2.1 迷踪艺传承面临困境
随着社会的進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进而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越来越多,而迷踪艺作为天津本地特色运动项目,却发展得不尽如人意,现如今迷踪艺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传承:
一是师徒传授进行传承。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自古以来就是师徒传授,至今迷踪艺的传承还是以言传身教为主要组成部分,久而久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便是一种社会活动形式。武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所面临的的困境便是现代文化的挑战,这也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其困境之一便是文化传承人的问题“有艺难传”。[3]首先,热衷于洋文化,近几年国内非常流行跆拳道,无论是从家长还是从孩子两个方面来说都对跆拳道情有独钟,导致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只看跆拳道华丽的动作,不能真正透过现像看本质,对武术的攻防技击丝毫不知。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利用闲暇时间报各种补习班,在传统文化方面关注度比较少,而导致传统的武术只能依靠极少一部分人在村落、公园、社区进行言传身教。最后:学练时间不能合理安排。在当今师徒传授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学没练”(有学习的时间,没有练习的时间),古语说得好:“拳练千遍,其义自见”,在现代高效率的工作环境中,一周能练个两三次就已经不错了。进入21世纪,遍处都是高楼大厦,在商业化的时代,人们三观的转变,对传统的教学场所,产生一种质疑的态度,想找到一个空闲而又环境优美适合练武的场所已经是难上加难。在现代一个优秀的武术传承人就好比一个优秀的民间艺人,而我们习练迷踪艺就要从中把它最本质的东西传承下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发挥好自己的角色,只有优秀的武术传承人才能担当起武术传承的重任。
二是学校武术传承。利用学校这一官方平台传播武术是扩大武术传播的最佳途径。然而学校以竞技武术为主,缺少传统武术的教学。首先,虽然有了学校的现代教学模式,但是缺少一对一师徒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学校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对此兴趣不高,不能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带动起来,缺少传统习武应有的氛围。其次,学校不是每个体育老师都对迷踪艺研究得很透彻,从而无法系统的向学生传授迷踪艺技能,对其理论知识也是知之甚少。最后,国家有关领导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虽然国家一直在号召推广传统文化,但是并没有做出太多的实质性举措来解决问题。导致学校领导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不高,故安排的武术课程过少,这一古老的文化迷踪艺在学校传承便只是注重套路演练,不注重攻防技击,不能全面的去认识武术的价值与功能。长此以往以这样的发展形势是培养不出优秀的传承人,一定要通过师徒传承、言传身授、经年累月才能实现。
三是利用各种赛事、民间活动进行传承。比如中华武士会:“南有精武会,北有武士会”[4],民国初期,以团结武林同道,提高中华武术振奋民族精神成立了中华武士会。在当时的年代它是我国最大的武术民间社团,也为当时武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今的中华武士会,每年在天津地区举行一些武术表演。当然迷踪艺也在表演之列,其发展态势呈现一种多元的结构。在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涌现,上级部门对民间社团的不重视、民间社团宣传力度影响小、缺少流动资金、缺少有能力且文化水平高的领导者和管理人才等。
在当代如果想让武术快速而又朝着正确的路线发展,必须让竞技武术、学校武术、社会武术协调发展,要让武术文化在嫁接中走向融合。而迷踪艺恰恰符合这一点,社区是我们民众集中的地区,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体育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迷踪艺动作优美,老少皆宜,这是社区体育新的体现方法。
2.2 宣传力度不均衡,区域分布存在差异
从整体来看,天津迷踪艺的传播范围还不是很广,主要集中在子牙河畔、霍元甲文武学校、静海区霍元甲的故乡,如今应该以学校,社区,文体局,军队,企业,事业单位综合传播(体现武术六进)。
现如今天津蓟州区也流传着很多拳术,如张策的通背拳,商氏北少林武术,武跃文老师的鞭杆,太祖拳,太极拳等诸多拳种,还有少林会(少林五虎棍)一些民间组织等。从整体来看在天津市蓟州区也应该作为重点传播对象,那里是京津冀的后花园然而又是一个文化枢纽,利用文化枢纽方便与周边武术爱好者交流、传播,并且那里有刚刚建成的盘山北少林寺而迷踪艺又属于少林拳术,也可以说是为盘山少林寺拳术体系的构成献一份力,锦上添花。
迷踪艺是津门所独有的武术拳种。在这样一个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要把天津体育学院作为一个中外交流平台的同时成立一个研究单位,因为这里汇集全国各地优秀的运动员,也希望有关部门在这里建成一个教练员培训基地,借助天津体育学院这一个交流平台与外界更好的研究、传播。
3 迷踪艺传承人的现状
3.1 “ 孙李”二老弘扬国术(孙振坤、李庭吉)
现如今的孙振坤、李庭吉二位老前辈为了继承与发展这一门武术,每周四、周六孙老便会携弟子付海存同李庭吉老师在子牙河畔传授迷踪艺,风雨无阻,已经成为子牙河畔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二位老师在子牙河畔练习,与大自然完全接触,让身体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体现“天人合一”的道理。如今古稀之年的李老每天还要坚持踢腿500腿,腿腿踢到额头,体现了练习少林拳注重的是腰腿、身法、呼吸的配合,之后便与孙老练上一趟迷踪艺,整套拳术体现出一种传统美、古典美,意韵美。然而竞技武术是一种形体美,强调动作的协调性,很少注重攻防的技巧,而传统武术迷踪艺它是一种传统套路,任何一个动作都有它的内容,包括一个简单的招式都是变化无穷的,每一个动作名称都有它的寓意,武术不单单是一种体育项目,也是一种中国文化的深刻体现。如今的青少年学习武术还要兼习:琴棋书画、古典文学、中医理论、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易经》等。用天津体育学院杨祥全教授所说的便是“才艺润身,文武兼备”
3.2 当代霍氏后人与迷踪艺的传承
霍元甲的长子是霍东章,次子是霍东阁,长子不擅长习武,而次子天资聪慧,悟性过人,文武兼备。1924年霍东阁、在南洋泗水成立精武会。霍寿嵩的儿子霍公正年长霍自正3岁擅长医术;霍东阁的次子霍文亭,自幼习武后由于父亲原因,未能坚持下去,国文方面不可小视,小有成就。解放前任命为小南河小学校长。如今的霍氏后人霍自正,是霍元甲武术学校的名誉校长,每逢开学典礼都会有它的身影。有时在自家庭院也练习迷踪艺;在人口普查中当过临时普查员;也是霍氏家族史料的保管者和“宣传部长”。
霍静虹是霍元甲的玄孙女现在在天津商业大学任教,教习迷踪拳术。自幼習武,但令我们惊讶的是 ,她并没有传习霍家拳术,不想依靠祖辈的名声,她说:“能够传承的只是一种精神罢了”[5]。
4 迷踪艺传承保护的措施
4.1 利用现代传媒进行传承
在新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许多新型的教学方法也应用到了教学,多媒体教学就是其中之一。根据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口传身授、言传身教,形式比较单一,有一定的弊端。而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象这样的特点,把这种教学方式应用到迷踪艺的教学当中,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迷踪艺迄今为止还未曾有人公开出版过书籍、光盘等,对迷踪艺进行系统的介绍,成立迷踪艺专有的协会或者机构。
4.2 利用影视文化作品的传播
迷踪艺与电影产业:随着一部《少林寺》红遍大江南北,成为了武打电影业第一个吃螃蟹的影片,可谓是“开山鼻祖”此后少林寺又迎来了新一代的繁荣景象,可谓“天下武功出少林”国人又一次兴起了武术热,影响了一辈又一辈的中华儿女,至今看起来又会热血沸腾。剧中那“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精神尤为敬佩。之后在2006年又上映一部由李连杰主演的《霍元甲》影片介绍霍元甲对武术的热情,和他天生的悟性,和后来举世成名的演绎,间接的体现了霍家拳的厉害,而又让霍家拳名震武林。之后又让后人兴起了练习迷踪艺的热度,激发了后人对它的挖掘和整理,以后不少影片或多或少都介绍一些迷踪艺,多于它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这些影片的介绍让迷踪艺又有了一种神秘感。
4.3 利用與旅游产业相结合
到天津旅游便是爬盘山、游海河登天塔、玩欢乐谷、看霍元甲。利用天津的旅游文化氛围,发展民间武术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武术文化表演,让外来游客了解天津武术,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武术的发展。
成立天津武术展示的专业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目前有在建的蓟州盘山北少林寺。已经实施便开始运用的蓟州燕子李三故居,霍元甲精武旅游景区。在市区便以霍元甲精武旅游景区最为著名。
霍元甲精武旅游景区:来到了天津不得不去的地方“霍元甲的故居”[6]。
为“弘扬尚武精神,打造旅游名镇”创建了霍元甲精武旅游区项目。故居为小三合院式清代建筑,里面有霍元甲生前习武、务农、生活和“霍氏家谱”等资料。霍元甲是天津地区的一代宗师,是迷踪拳的传人也是发扬者。为了纪念这位爱国主义的人物,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1986年为他建起了陵园、故居,1997年又重修故居名为:“霍元甲故居纪念馆”2010年是霍元甲逝世100周年再次重修了他的故居。他的塑像就建立在陵园里的花木丛中。墓前还刻有孙中山题写的“尚武精神”。
4.4 利用民间武术社团进行传播
天津应海河而生,自古以争强好斗而著称。民间习武风气盛行,又受到外来文化西方体育的影响,一些民间武术组织便纷纷建立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便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解放前天津便有天津中华武士会、天津武术馆等;解放后有天津市武术工作委员会、天津精武体育会等。在现代还在有一些武术团体在活动,众所周知的迷踪艺拳法,在天津便有这样一个武术组织,为迷踪艺的传承与发展而不断努力,那便是精英武术社。
精英武术社,社名自1999年酝酿,2009年2月份参加红桥区武术比赛首次启用,同年又在河西区天塔参加天津市双街杯传统武术比赛。
“精英”二字之含义有两层意思:一是为了纪念津门爱国武术家霍元甲在上海创办的“精武体育会”和一代秘踪拳宗师边寿祺在津门创办的“英武国术社”之“英” 和而命名武术社之名。因精英武术社传授武艺为霍元甲和边寿祺一脉相承,为更好地发扬精武会“尚武精神”和英武国术社精湛的技艺而创办此武术社;另一层意思是以武会友,团结社会各门派武术精英,交流学习,培养出更多的武术新生代精英。精英武术社传授主要内容为迷踪艺和拦手门及陈式太极拳。主要学员面向大中小学生,社会人员。
参考文献:
[1]于秋生,于鸿雁,李宇树,张 霈.浅谈霍元甲与中国武术精神的传承[J].兰台世界,20119(4) :58-59.
[2]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津门独有的霍氏迷踪艺[N].新华报业网.
[3]张 勇.传统武术师徒传承的困境与转型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111-113.
[4]杨祥全.百年中华武士会寻踪[J].搏击.武术科学,2012(12):1-6.
[5]谭 畅.远离迷踪拳的霍家后人[J].小康,2010(12):107-109.
[6]天津经济课题组张丽恒孔嘉敏张珊珊虞冬青孟力曲宁. 天津近代文化亮点——霍元甲故居纪念馆[J].天津经济,2013(8):70-73. On th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Mr Huos Family Mizong Kong Fu in Contemporary Tianjin
Wang Lei(Wushu School of Tianjin Sport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1, China)
Abstract: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ianjin are compatible and colorful.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blend in here, the rich cultural content of multiple, bred Tianjin Wushu Culture regional features, derived from the Tianjin unique Boxing - Mizong Kong Fu. This paper, through the literature collection, sorting, integration, and interviews with experts, studies the evolution of Mr Huos Family Mizong Kong Fu, analyzes the time Huo Yuanjia had made contributions to the country and his own influence on society, finds out the inheritance dilemma of Mr Huos Family Mizong Kong Fu in face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behind the art promotion policy recommendations. Wushu is not only a technology but als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Mr Huos Family Mizong Kong Fu is carrying the art behind th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ave entered into a new era.
Keywords:Mizong Kong Fu evolution dilemma sugges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