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开课:图书馆的继续教育服务新形式探究

2017-07-20安载良

继续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继续教育

安载良

摘 要:继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图书馆的重要服务职能。在“互联网+”时代图书馆需要实现服务模式的转型。公开课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大规模、无门槛”为特点的新型教育形式。国图公开课以国家图书馆馆藏为依托,以传统文化为内容,以现场录制、网上学习为形式,为继续教育的内涵增加了更多可能。“业界公开课”作为国图公开课的栏目之一,不仅是对图书馆员的培训,更是让公众认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平台,也是推动全民阅读、全社会关注传统文化知识的窗口。未来国图公开课应更加注重受众需求和学习体验,以及继续教育课程的优化,从而提升国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继续教育;国图公开课;业界公开课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与人才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人才在任何时代都是国家繁荣富强的第一要素。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强国梦的提出,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成为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的必要方式,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继续教育使得国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不断提升。当前,我国高端技术人才和高技能技工的短缺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頸,通过继续教育可以逐步缓解这一问题。继续教育的形式多样,除了院校教育外,图书馆也是开展继续教育的必要场所。探索利用图书馆的各种优势开展继续教育成为当务之急。公开课是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教育形式,国家图书馆目前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主,将逐步扩大其教育范围,使其服务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图书馆利用公开课进行继续教育是一种全新的形式,需要不断实践探索,以适应人才学习需求,为社会源源不断培养所需人才。

一、从图书借阅到业界公开课——图书馆继续教育服务形式的发展

图书馆自诞生之时起,就把社会教育工作作为其工作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继续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也包含其中。1909年设立的京师图书馆,是我国公立图书馆的鼻祖。在到馆阅读、图书外借、典藏预约借阅等方面为早年知识分子接受社会教育提供便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的继续教育功能也得到极大提升,通过开设讲座、举办展览、专业培训等方式,将大师、学者请进课堂,分享知识与体悟,指引社会大众文明进步。

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传统的面对面式教育模式显得覆盖面过小,传播速度过慢,无法乘上数字时代的快船。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转变教育模式,实现图书馆的转型成为必然选择。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音译为“慕课”)在国内又称为“公开课”,最早是由美国的大学教授进行开放式网络教学而形成的新型教学方式。随着公众学习需求的多样化,许多非专业性、实用性,甚至趣味性的知识也通过公开课的形式进行传播,丰富了公开课的内涵。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事业机构,有责任以高效、广泛的方式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文化资源。因此,国家图书馆适时选择了公开课作为继续教育服务新形式,创办了国图公开课。

国图公开课从2015年4月上线以来,一经推出即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目前已形成了以专题课程为核心,以业界公开课、读书推荐、一书一课、阅读之旅和特别活动等栏目为特色的6个栏目体系。其中,专题课程栏目的《汉字与中华文化》《世界古代史》等课程,和业界公开课栏目的《中国古籍十二讲》等课程,都是图书馆继续教育新形式的代表。

2016年,国图公开课开设了图书馆“业界公开课”这个新的栏目。其理念是由国家图书馆邀请图书馆业界知名专家学者,为全国图书馆的馆员和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或爱好者,以图书馆学、文献学、中外比较文学等相关专业为主要授课内容,以现场录制授课和网络平台在线学习相结合的继续教育课程。《中国古籍十二讲》是图书馆业界公开课开设的第一门课程,它以古籍装帧形式、古籍版本流传和古籍版本鉴定等为主要内容,课程中插入大量国家图书馆珍稀藏品的书影进行对比讲解,以实例穿插理论教学,是一门深入浅出的专业课程。

二、业界公开课的创新点

(一)受众广泛性

包括受众地域的广泛性和受众群体的广泛性。一般的业界培训鉴于实体空间的局限性,往往只能向当地的受众开放,外地学生由此错失聆听机会,特别是对于教育资源紧缺的边远地区来说,更难以有机会直接与学者大师零距离接触。业界公开课一方面有独立的在线学习平台,其课堂视频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将受益人群由一地扩大到全国,让普通网友与大师面对面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听课人群的门槛,让图书馆员和对古籍鉴定与保护感兴趣的人群都能接受教育,扩大古籍保护的群众基础。

(二)教师权威性

与良莠不齐的社会讲座和培训不同,国家图书馆历来重视授课老师的真实学术水平,做经得住时间和历史检验的课程。业界公开课秉承了国家图书馆一贯的优良传统,选择的授课老师均为著作等身的业界权威,比如《中国古籍十二讲》的授课老师李致忠,就是国家图书馆有逾50年古籍保护经验的专家,也是全国业界著名学者。并且其授课内容经课程学术策划与授课老师再三推敲、整理,将专业艰深的知识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以便适合各种文化背景的读者学习。这样的公开课,就为很多没有机会来到现场的图书馆员们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尤其课后的交流问答环节,由老师当面答疑解惑,更加富于实效性。

(三)课程体系化

与社会上其他公开课不同,国图公开课开设的均为专题式系列课程,即在课程设计之初,每个专题就设定约10讲内容,且每讲各有主题侧重。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将知识结构细分,让对单一主题有兴趣的读者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树立学科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让全程学习的读者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逐步融会贯通。《中国古籍十二讲》作为图书馆的馆员课堂,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体系化学习让操作类课程更加科学。《中国古籍十二讲》将古籍装帧形式、古籍版本特点和古籍鉴定等内容系统讲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四)课程公益性

对于业界公开课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一般多为商业培训,且依照课程难度和细度进行收费。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总书库,肩负传承文化经典、传播文化知识的责任,古籍鉴定、保护与修复也是国家图书馆多年坚持的一项事业。国家图书馆义务为全国各界图书馆馆员和全国有志或有兴趣从事古籍保护工作的人员培训实践技能,目的是增加古籍保护专业人员数量,挽救更多濒危的中华优秀古籍,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全国图书馆业界的古籍保护水平。

(五)资源流动性

作为一个网络学习平台,国图公开课网站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在线观看、评论、阅读相关的国家图书馆数字馆藏的机会,让读者与授课老师零距离交流,让国图的馆藏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比如在《中国古籍十二讲》中专门讲到的《明解增和千家诗注》一书,就是国家图书馆珍贵的古籍馆藏,被鉴定为明代中后期供太子所读的书籍。《千家诗》本为古代幼儿启蒙读物,《明解增和千家诗注》为配有绘图的版本,其中谢枋得两卷本的卷二现收藏于国家图书馆,卷一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实为难得一见。业界公开课让公众通过实例了解古籍的装帧、书画特点,进行古籍鉴定。另外,在每次现场录制课程结束后,国图公开课策划团队都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及时获知观众感受,征求意见。在课后还设置了在线答疑环节,感兴趣的读者可与名师互动交流。后台管理人员还可将常见的问题进行整理,在平台中设立FAQ(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用户经常问到的问题)服务,便于用户自助解决问题。

三、业界公开课的社会效果

(一)让古籍藏品更有生命力

国家图书馆的许多古籍因其稀缺性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国家的文化瑰宝。业界公开课中引用的古籍文献书影,能够提高受众对古籍的兴趣,让图书馆内的藏品不再“沉睡”,真正为公众学习和利用。

(二)增强图书馆员的业务水平

相比于以往的闭门培训,业界公开课是更为开放和生动的拔高课程,它通过网络公益性地为全国古籍保护业内人士提供了业务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疏通了业界的交流通道,将国家图书馆的优势资源与业内分享,共同提高。

(三)营造尊重图书、全民阅读的文化氛围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馆以往总是被动地等待读者到馆阅读,而缺乏主动走向读者的渠道。业界公开课是让公众有机会通过图书馆和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学习第一手知识,也推广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让文化从书中走出来。

业界公开课作为图书馆业界的学习与交流新模式,已经逐步找准自己在社会教育和继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开辟了新的授课传播方式,逐渐摸索出了一条适应“互联网+”时代特点,适应广大读者和网络观众需求的课程方案。

四、国图公开课未来发展的思考,以业界公开课为例

面对高速发展、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国图公开课应当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精神内核,立足图书馆讲好中国故事、传承文化根脉的社会角色,同时也要用好互联网技术这一时代东风,实现服务模式由“引进来”向“走出去”的转型,主动、开放地向读者走去,实现“图书馆+公开课,一加一大于二”的服务模式升级。

业界公开课作为国图公开课中面向图书馆员和有相关兴趣的读者的专业课程,为更好地向读者提供服务,未来将在坚持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做出如下改进:

(一)课程形式更加多样

目前业界公开课以邀请授课老师来到国家图书馆现场录制课程为主要形式,这一方式固然有利于为老师提供熟悉的授课环境,但也由于现场空间有限,无法让更多读者近距离与老师接触。2016年,我们曾经开展“国图公开课进中学”的线下活动,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作为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结合,收到良好效果。未来,业界公开课会更多地走出国家图书馆,走进各地图书馆、学校、社区,一来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课程互动,二来扩大国图公开课的受众群和影响力。另外,我们将尝试通过各地数字图书馆工程或视频平台,实现直播活动的实时观看,让不能来到现场的读者与专家学者在线互动。

(二)更多利用国图馆藏

国家图书馆宏富的馆藏是国图公开课的坚实后盾,许多珍贵的中外文古籍平时难得一见。国图公开课作为国家图书馆的教育服务新方式,也是馆藏服务的新形态。充分利用馆藏,让读者在课前通过观看小型展览的方式走近课程内容,预习课程知识。通过课程视频的剪辑制作,插入丰富的馆藏图片,让网络读者更直观地阅读经典。在以往的许多课程录制现场,我们都尝试将国家图书馆的珍贵藏品展出,如国图公开课特别活动中,为展示中英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将国家图书馆珍藏的百年前的英文出版物在现场陈列,让观众亲见跨越时空的铅字。

(三)平衡不同课程比例

首先,国图公开课应更加注重受众需求,定期以问卷调查、网络舆情监测等方式了解受众关注点,将时事热点密集、受众需求较多、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话题确定为课程主题。其次,进一步平衡关乎受众价值观、审美等精神诉求的素质教育课程,以及关乎受众职业技能、行业知识等发展诉求的专业教育课程的比例,让国图公开课成为综合性课程体系。另外,通过开设定制类课程,利用国家图书馆的专家、学者资源,让“大家”与公众面对面,向不同社会群体、不同文化样态的爱好者供给资源。

(四)加强宣传推广,让国图公开课“走出去”

国图公开课目前正在努力扩大影响力,争取早日成为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先进教育形式的继续教育品牌。业界公开课以《中国古籍十二讲》作为开篇之作,一是基于中华古籍博大精深的形制与内涵,二是基于国家图书馆在全国古籍保护方面的前沿地位和指导作用,因此国家图书馆有责任将古籍保护知识和技术推广出去。未来,我们更有必要走出国门,与收藏有我国众多古籍的欧美、东亚等国交流与合作,将中华古籍之美传承下去。

继续教育作为面向成人的教育,本身就对教学质量有专业性的要求,继续教育应与传统教育方式的内容互为补充,更为深化。图書馆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公开课的形式对馆员和公众进行继续教育,这不仅是能够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也让公众了解图书馆馆藏资源,为营造全民阅读、全社会尊重书籍和传统知识的文化氛围提供契机。未来,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我们应当更加尊重科学、知识和读者;在服务方式上,我们应当更加高效、便捷和实用;在塑造和包装文化品牌上,我们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国内外榜样。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培养专业素质与个人素质齐备的国民继续教育,是国家图书馆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史建桥.数字时代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2]田艳军.简论电视录像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以古籍修复课程为例[J].继续教育,2015(8).

[3]王聪聪.MOOC运动及其对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影响[J].图书馆论坛,2014(4).

[4]芦硕.浅谈MOOC对公共图书馆在线教育发展的启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8).

猜你喜欢

继续教育
对继续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探究
关于促进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对初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