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东乡武术”传承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17-07-20赵晓丹
赵晓丹
摘 要: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东乡武术”于2010年7月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东乡武术在地方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下重新焕发生机,但是仍然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困境。东乡武术缺乏系统性、总体性、长远性的传承规划,技艺传承人的断层,未建立武术非遗保护机制和技艺传承效果评价机制。而且当前社会现代化程度迅速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不断等原因使其发展举步维艰。文章就是针对东乡武术的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提出建议:完整的传承与保护机制对东乡武术的发展至关重要。要不断加强民众的传承保护意识,与各种媒体、企业合作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开展学校教育,增设武术课,了解基本的武术文化知识,开发枞阳县的商业旅游价值,结合文化节活动举办各类竞赛,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努力开辟东乡武术发展新篇章。
关键词:非物质遗产 东乡武术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5—0015—05
为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其多样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其“基本态度是‘文化环保,尽量保护各种文化传统(特别是小传统)的原生状态,以免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化过程中逐渐消失。将传统武术文化回归文化部门管理与发展,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及传统武术内涵的凝练与提升,将会起到积极作用。[1]在各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下,我国也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2005年国务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应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2]而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可以看出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武术类项目。
安徽省安庆市枞阳东乡境内都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文不过南乡,武不过东乡”,且自古以来都有尚武的传统。东乡武术起源于福建南少林武术,之后在桐城文化与皖江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现有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东乡武术体系。东乡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在其传承弘扬过程中几乎濒临失传。为挽救这一传统文化,2010年7月,东乡武术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在《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子目录中,序号30,编号VI-6,其传承人为章根苗。2013年,东乡武术入选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3]
东乡武术不仅表现出鲜明的民族区域特色,还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因此,要实现东乡武术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文化多样性,必选加大对枞阳东乡武术的弘扬传承力度,整理搜集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培养优秀的技艺传承人,建立完善的、与枞阳社会生活、经济特征、风俗习惯、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保护机制,批判性的继承这一“活态文化遗产”。这样才有利于传承东乡武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1 枞阳“东乡武术”的基本概况
枞阳县位于安徽省安庆市东面、大别山之东南麓,背靠长江北岸,湖泊众多,河网密布。西以白兔湖、菜子湖与桐城共水;西南一隅与安庆市近郊;北与无为、庐江两县相接;东南与铜陵、池州两市隔江相望。(见图1)
东乡武术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枞阳县重文习武。历有教习拳术之风,关于东乡武术的传说,在周边地区流传甚广,影响较大,是安庆市枞阳县一笔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枞阳全境隶属桐城县,今天枞阳县境内的老洲、汤沟、陈瑶湖、周潭、钱铺、横埠、后方、白湖、项铺、白梅、浮山等乡镇因地处桐城东部,习惯上称该地区为东乡。(见图2)东乡武术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据周潭乡大山村《章氏族谱》记载:章氏一族祖居福建省莆田市,其祖仔钧公曾担任唐朝武官。仔钧公后裔的一支于唐末迁至安徽省泾县马原;元代大山章姓的一位姑娘嫁给鹞石周氏的三世祖,后又世代联姻,迁至枞阳周潭开枝散叶,大山章姓的一位姑娘嫁给鹞石周氏的三世祖,后又世代联姻,发展成一个庞大的族群。章氏家族崇尚武学,家学渊源深厚,历代都有赫赫战功。清初,定居周潭后逐渐与当地几大家族融合后,家族的技艺也随之传播到整个东乡,以周潭为中心,周围50里的居民都开始争相习武,习武之风遍及整个“东乡”,形成了“东乡武术”。为维护各宗族利益,各族族长不惜钱财请武师、办武堂,培养武功人才,从而推动东乡武术的迅速发展。民谚中才出现“打不过东乡,吃不过西乡;文不过南乡,告不过北乡”一说。
东乡武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拳术套路;一是器械套路。拳的种类有长拳、猴拳、破四门、地八仙、太极拳等。拳术姿式有高盘的少林式,飞脚能跳墙;有地盘的武当式,能缩身扫地桩。器械姿势五花八门、灵活多变。如“大刀斩四门”“长棍探龙潭”等等。步型中以马步、弓步和震脚为多;辗转幅度小,真所谓拳打卧牛之地。肢体动作以拳、掌、肘、上肢动作为主;劲力以刚劲为主;行拳迅速、灵活多变、凶悍勇猛。其优点是:注重手、眼、身、法、步的相互配合协调,手到眼到,眼随手走;善于破解对方阵式的路数,拆招散打,攻防合一,讲究技术实用性。所有拳械套路基本上都有谱诀。其武术除了内家拳、外家拳、南北拳种包容兼收外,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又创造出了许多新拳种,举手投足都能显现高深的功力。譬如:三掌、三踏、三炮、双盖、摸刀鱼、甩菜瓜、棱角梳、板凳花、扁担花、毛巾花等等。这些拳法招式偏重實战,看似朴实无华但精妙绝伦,往往能一招制敌,出手便是绝杀,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010年7月,入选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枞阳县“东乡武术”经过初评、专家论证等环节,最终被评定为首批“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
根据《安徽史学通讯》记载,在天平天国时期的安庆保卫战中,枞阳东乡地处长江北岸、扼守从枞阳县通往铜陵的道路,成为清军和太平军的激烈争夺的重要地段(见图3),东乡各个家族出于对家族利益和政治利益的考虑,选择联合清军并建立发展民团来对抗太平军。在受到太平军的围剿后,东乡五十名家和高手几乎牺牲,拳谱付之一炬。正是由于此种情况,各大家族相互指责埋怨,来往日趋稀疏,甚至在建国初期还爆发过大规模的武力冲突。
2008年初,香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胡一虎(胡一虎:祖籍安徽桐城,其所在区域历史上曾归属枞阳县管辖)到周潭镇大山村对东乡武术进行了专题采访,并在《中国江河水》栏目中播出。2012年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北纬30度行》摄制组走访了东乡彭桥村并对东乡武术传承人进行了相关报道。[4]这两篇报道使得传统的优秀文化得以再次展现于世人,引起了众多电视观众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开始对“东乡武术”进行多角度的科学研究工作。2013年11月12日,由枞阳县委外宣办领队,由《安徽商报》《市场星报》《安庆晚报》三家媒体联合采访,聚焦“东乡武术”和“美好乡村建设工作”
然而“东乡武术”本身的发展状况却不容乐观,依旧延续着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前的状态。传承方式落后单调、缺乏创新;与武术的相关活动开展甚少,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民众参与力度不够、积极性减弱,村民对传统武术的传承意识淡薄。这些自身发展的问题成为东乡武术持续发展与传承的绊脚石。[5]
2 枞阳“东乡武术”的传承困境
2.1 缺乏系统性、总体性、长远性的传承规划
东乡武术是一个包括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以及家族传承谱系等在内文化整体。因此系统的、科学的、长远的传承规划对于东乡武术的发展来说十分重要。在传承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整体性保护,注重一体化发展,保证支撑空间,不能人为隔断其相互联系。传承规划要同枞阳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状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保护传承的内容也不能是单一,应包括武术套路、拳谱、器械、功法、传承人、文献资料以及相关文化遗产的整体,这些都是要加強保护的对象。规划要放眼长远,追逐长远利益,时刻保持先进性与稳定性。[6]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给东乡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为之开拓出新的领域,但似乎东乡武术并没有把握住这次机会,未对其发展问题作出前瞻性的研究预判,也未对其传承仍然未作出长远合理的规划,只是简单地涌入了申遗的浪潮中。据69岁的章根苗(章根苗:“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东乡武术”首席传承人)介绍,东乡武术总共有三十多种套路,而今却只剩下约20种套路,很多绝学已经失传。
2.2 传统与现代武术文化交流趋少
(1)随着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全球化也日趋紧密。实质上,全球化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人类不断跨越空间障碍,跨越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实现相互沟通以求达到更多共识和共同行动的过程,是达到人类文明成果共享的过程。[7]传统的东乡武术受到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想要发展就更为艰难。目前,“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体育精神成为主旋律,传统体育只是处于伴音地位,而武术作为传统体育的主要组成它的发展受到来自竞技体育的限制。
(2)现代社会物质基础雄厚、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现象使得民众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玩手机、上网、旅游、看电视等一系列的娱乐活动上,而忽视了对武术的习练。加之东乡武术的难度略大、花费时间较长,民众缺乏信心与耐心,[4]不愿意将大量的时间花在练习武术上。
(3)东乡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未被充分认识。传统东乡武术文化是该区域该民族文化特色最直观的体现。但是我国主流的价值观念中没有对民族传统文化给予足够的关注,没有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8]民众对武术非遗保护意识薄弱,许多青少年缺乏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政府与企业更多的关注其经济价值,而忽略了它的传承。
2.3 技艺传承人断层
非物质文化遗产口传心授的特征使得传承人成为项目保护与发展的关键,而传承人作为传承主体的典型代表,他们是传统体育文化最重要的承载和传播者。[1]在现在的枞阳境内,东乡武术正面临着传承人断层的局面。在现代经济化浪潮的冲击下,同时由于东乡武术自身发展的原因,现在的年轻人在精神层面上已经出现了分歧,也没有兴致去学习传统技艺,宁愿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想干的的事情上,这是导致传承主体大量流失的一个主要原因。笔者通过走访发现,村民中武艺精湛的是一些50岁以上的老者,而40岁以下的青年会者少之又少,导致出现传承人的断层现象。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涌入城市,并且其古老的传承方式逐渐落后,并不适用现代社会;另一方面,知名度相对较小的“东乡武术”,由于本身的特殊性与局限性,且存在一定难度,传承人在习练中不能为自己带来经济收益,无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生计问题,反而花费太多时间,这也导致很多民众只是把它当做打发闲暇时间的一种途径。这些原因都使得东乡武术的传承难以为继。
2.4 缺乏完善的武术非遗保护机制与技艺传承效果评价、反馈机制
保护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进民族理解和认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东乡武术虽然申遗成功,但目前仍然缺乏长期高效的评估机制。在传承过程中没有建立完善的保护模式,没有坚持从完整性、真实性原则出发,且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制度。[9]“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方针。[1]已成功申遗的东乡武术项目要顺应时代需要,努力开拓传播途径;政府应建立技艺评估指标,对其进行项目评估,完善项目监督机制,督促其传承活动的开展,将优秀的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现出来,真正做到为社会服务,同时也有义务将在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馈给相关部门,使其能够积极地采取对策解决出现的问题。
2.5 与政府、企业、媒体的交流合作不够
从体育产业的角度来看,传统体育文化在我国长期不受重视,使得它与体育产业联系不够密切,出现脱节,甚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边缘化的现象。东乡武术虽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但是由于其发展相对闭塞,缺乏政策引导支持、经济扶持、媒体的宣传,这些都阻碍了东乡武术的良好发展。而要缓解这一现象,使东乡武术在新的时代发展中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必须充分发挥自身魅力,利用商业价值,把传统体育与产业结合,形成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工作机制,并利用媒体、企业等媒介扩大宣传范围,增加民众的认识,为东乡武术的发展创造出路。
3 “东乡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策
3.1 建立完整的的传承与保护机制
3.1.1 积极开展东乡武术在地区学校的教育传承
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应适当加入武术内容”。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再次强调了加强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在社会教育中,积极广泛开展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10]這就为枞阳县学校开设武术课提供了政策支持。周潭中心学校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地方特色,让东乡武术走进校园,在学校开设武术特色班。2011年组建周潭中心学校第一支武术队;2012年应邀参加枞阳县中小学体育运动会开幕式表演;2013年,被选定为安庆市电视台春晚节目。因此,学校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将东乡武术文化知识纳入教育体系中,开发中小学非遗文化教材,并开设武术课,教授基本技能,同时可联合各大高等学校,加大研究力度,开展武术文化的保护工作。
3.1.2 加强对技艺传承人的教育培养
保护东乡武术文化遗产的本质在于传承即文化的世代相传,传承人的延续是消除传承危机的关键。所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传承人,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习练活动。第一,对传承人进行认定、专业技术等级评定、奖励等方式,增加传习热情;第二,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法督促传承人的传承活动;第三,尊重每个传承的意愿,适当采取他们的意见,鼓励创新。
3.1.3构建东乡武术文化遗产的立体式保护体系
一方面是实行法律保护,建立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我国的《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知识产权法》《体育法》等都有涉及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条款,同时要利用我国所参加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国际法律对其进行保护。[8]另一方面是行政保护,根据枞阳县的具体情况制定保护规划,拯救濒危的文化遗产。收集相关文献史料,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东乡武术的资料数据库。
3.2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民众的传承保护意识
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介,加大东乡武术的宣传教育力度,展现武术的魅力,使民众对其文化、健身、娱乐、和经济价值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从而增强民众的保护意识。东乡武术文化植根于民,只有激起民众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活态传承,才能为东乡武术的发展赢得崭新的空间。
3.3 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充分发挥其经济旅游价值
传统的东乡武术可以借助企业资本的力量,增强自身的功能,实现由遗产到资源、资源到资金、资金到产业的创新转变。[11]枞阳东乡境内拥有浮山国家地质公园、大山村生态旅游景区大青山石屋寺、白云岩寺、幕旗山、岱鳌山等景点(见图4)以及农家乐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融合东乡武术文化,打造品牌效应,扩大知名度,带动餐饮、酒店、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经济价值。
3.4 正确评价东乡武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枞阳东乡武术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摒弃一些落后的、悖于体育科学原理的不正当的武术活动;而对于那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符合现代科学规律的、较为有的项目应当积极的继承弘扬。特别是能够体现区域个性,又能够融合健身性、娱乐性、教育性的武术技艺,必须予以更加积极的态度。
3.5 开展武术竞赛活动,举办东乡武术文化活动
以传统的民族节日为依托,举办武术文化活动,宣传文化知识。制定统一的竞赛制度,建立武术训练基地,政府要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开展体现地域特色的赛事项目。
4 结语
东乡武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它作为一种历史遗存,面临现代社会的压力而带来的的困境,它必须开辟出新的出路,对于东乡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完善的教育体系、适当的政府引导、强化的民众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有的财富,它的兴起给东乡武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近年来,随着申遗成功,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始投入到抢救工作中,全面搜集整理资料,积极传承技艺,将会带来新的契机。东乡武术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在推陈出新的基础上全面认识东乡武术,要以实事求是的观点对待武术文化遗产,采取科学的态度和原则进行科学研究,还要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同健身娱乐、科学教育相结合,使东乡武术的发展既保留原有的特性,又具有与时俱进的竞争性。
参考文献:
[1]王 林,虞定海.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4):85-88.
[2]伍 娟,林志军.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5):132-134.
[3]姚 煜.安徽省安庆市东乡武术传承与保护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5(1):225-226.
[4]袁海强,张书军,姚 煜.民间武术的传承与保护——基于安庆东乡武术的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4(6):605-608.
[5]章曉俊,刘 燕.东乡武术发展与传承问题研究[J].t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5):75-78.
[6]李吉远,谢亚雷.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下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J].搏击·武术科学,2011(5):3-5.
[7]曲宗湖,陈 青,孟峰年.学校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8]朱 琳,刘礼国,徐 烨.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与科学,2013(5):78-82.
[9]曾建明,邓欣,庞 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立法保护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5):28-38.
[10]罗 辑,刘积德.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贵州侗族民间武术的传承与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4(161):93-96.
[11]倪依克,胡小明.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与科学,2006(8):66-70.
The Inheritance Dilemma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Dongxiang Wushu" of Zongyang
Zhao Xiaodan(Beijing University of Sports, 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Zongyang county "Dongxiang Wushu" of Anqing city in Anhui province in July, 2010 was listed in Anhui provinc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lthough the Dongxiang Wushu has had a new life under the local government policy support, but it still faces a serious dilemma. Dongxiang Wushu is lack of systematic, overall and long-term inheritance plan, its inheritors are not successive, there is no Wushu intangible protection mechanism and skill inheritance effect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the high speed development of social modernization level and the conflic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o on, these reasons make Dongxiang Wushu have a difficult life for its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is aimed at the present situations of Dongxiang Wushu development and the reason analysis,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complete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mechanism of Dongxiang Wushu; to increase the protection awareness of people; to enhance the propaganda work with media and companies cooperation; to develop school Wushu education, and start Wushu teaching and spread basic knowledge and culture of Wushu;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industry and comprehensive cultural activities to hold Wushu games and increase the attached value and start a new life of Dongxiang Wushu.
Keywords:intangible heritage Dongxiang Wushu Dilemma 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