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国武术的国际化
2017-07-20丁守伟
丁守伟
摘 要:民国时期,作为中华国粹的武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自身进行艰难地转型。走向海外,是武术转型的体现之一。精武体育会在南洋建立诸多分会,将中华武术传播到东南亚各地。中央国术馆也参与了中国武术的海外传播,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率领“国术”代表团出访东南亚后,各地华侨纷纷建立武术馆、武术学校,進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国际化。
关键词:民国 武术 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5—0009—04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陈炎称武术这一中国元素是人文版的“四大发明”之一。它“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情感方式”,是“中国文化最为集中、最有特色的表现形式”。[1]近代以降,“欧风美雨驰而东”,[2]风吹雨打之下,中国传统武术也在进行艰难地改造与转型。而走向海外,向世界展示和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国粹,是武术现代转型的体现之一。
近代对中国武术走向世界贡献最大的是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
1 精武体育会与武术文化的对外传播
1910至1920年间,精武体育会在中国南部陆续建立起了精武分会。1920年之后,精武会开始着手建立海外分会,1920年,广东精武体育会,受会众之重托,“会合沪总会,各派代表,分赴南洋各埠宣传。”[3]至1923年,“吉隆坡(已有男女两会)、星架坡、芙蓉、庇能、金保、提岸各埠”陆续建立精武分会。时人在一篇追溯精武历史的文章中阐述了海外分会纷纷设立的原因:
九年夏,乃遣派代表五人,遍游南洋群岛,而精神所到,咸受欢迎。华侨之赞助,原基于爱国之一念。盖寄人篱下,外遭异族之欺侮,内忧祖国之凌夷,有此保种救国之方,故一唱百和,影响之捷,有如桴鼓。于是定章程,谋注册,数年之间,分会先后设立者,……国外则有星家坡、芙蓉、金宝、吉隆坡、西贡、庇能等男女分会。[4]
上文所云代表五人,是指1920年精武体育会派陈公哲、罗啸敖、黎惠生、陈士超、叶书田前往南洋各埠宣传精武,筹划设立海外分会。此次海外宣传,收效甚巨。如新加坡人沈职民受精武会宣传的影响后,他首先认识到,此次精武会南游,“一言以蔽,欲传布中国式之体操于海外耳。而新嘉坡组织精武分会之问题起。余所以一再表示赞成者,即赞成此精武分会也,即赞成精武分会最适宜于南洋一带,不可不亟亟从事组织也。”随后他申述了成立分会的理由。一是欲变追逐游戏而为俭朴,惟有赖于精武分会耳。二是欲变夸耀嫉忌而为谦让,惟有赖精武分会耳。三是欲变族姓械争而为义侠,惟有精武分会耳。之所以如此,“无他,曾阅精武本纪及精武影画,备悉内容之组织法,相感以诚,相化以渐,惟精武会庶几具此方能力,余之决然断定南洋精武分会不可不设者,即根据于是。”[5]
1923年10月,精武体育会组织“广高精武旅行团”,再次前往南洋,“该团此次旅行,先到星家坡,以次及南洋各属荷属爪哇,法属安南等埠,”沿途以国操以及武术改编的武化舞、剑舞等向侨胞宣传精武事业。[6]精武会在南洋,“足迹所至,莫不欢迎,故海外分会已达二十余所,会员万余人。”[7]30年代后,精武会南洋海外分会,日益发展,“南洋群岛精武分会,近来发展,与日俱增,成绩最佳者,为吉隆、庇能、星洲等会”,黄强亚应安顺华侨之请,特赴该埠宣传国术,并成立精武体育会安顺分会,“该地侨胞参加者殊众。”[8]除华侨集中的东南亚地区外,欧洲的荷兰、意大利等国和美国也有精武体育会会员的活动。精武会的武术通过广大华侨传遍是世界的不少地方,“精武体育会成为武术向西方传播的领袖与旗帜。”[9]
此外,1921年3月,上海中华武术会会员梁砥中在法国组织武术分会。南洋爪哇亦设有中华武术会分会。[10]
2 中央国术馆对武术的国际传播
2.1 张之江出访日本
中央国术馆成立后,重视武术的国际交流与传播。1930年,第九届远东运动会在日本召开,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赴日本考察。归国后,就其在日所见、所闻、所感撰写了《东游感想录》一书。蔡元培在为此书所作的序言中提及,张之江游历日本时,“对于柔道与国术有密切关系者,观察特详。且于日本人教授柔道无自私之习,尤三致意焉,宜也。”[11]在此书中,张之江认为,日本柔道进步之速,有一重大原因,就是毫无自私之习。而反观我国武术之不振,原因就是门户之见太深,派别之分太严,这是武术发展的致命伤。[12]因此应该借鉴日本柔道的经验,破除武术的门户之见,实行公开的传授。
1933年,张之江率领中国武术代表团,到日本各地表演访问,受到日本人民的欢迎和好评。[13]
2.2 组织“国术”旅行南洋团
1936年,为了宣传武术及募集资金,张之江计划组织“国术旅行南洋团”,在向国民政府的呈请报告中,张之江云:“本馆承命提倡国术,瞬已七年,国内省市业已渐次推及,惟海外侨胞各处尚有待于提倡。兹已就本馆遴选十八人组织旅行团,拟即前往南洋群岛各地唤起爱国侨胞对于民族体育之热忱。”[14]即张之江此行一个重要目的,是在海外推广武术。
张之江率领由中央国术馆和国立体育专科学校组成的“国术旅行南洋团”,赴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吉隆坡、金宝、怡宝、雪兰莪、霹雳、太平、马六甲、槟榔屿等地,进行武术表演。旅行团一行17人,其中武术队10人,“队长杨松山,队员张文广、何福生、康绍远、李锡恩、温敬铭、李凤鸣、马正武、张登魁、马文奎。”[15]58南洋旅行团于农历大年初五到达新加坡。第二天新加坡华侨召开欢迎大会,陈嘉庚亲自主持,“到会的有华侨委员会、新加坡商会、华侨体育协会、精武体育会以及各团体,各报新闻记者,知名人士共万余人。”陈嘉庚在会上说:“这次欢迎大会是在非常高兴的心情下召开的。过去有不少政府要人如林森、孙科、胡汉民等,都来过新加坡,都没有举行如此盛大的欢迎会,因为他们给华侨并没有带来什么好处。南洋旅行团由张之江领导,是武术的先驱,是一支传播中国武术的先锋队,它将会把中国武术传播给东南亚各国,乃至全世界。南洋旅行团这次到来,给海外华侨增加了光彩。”大会结束后,旅行团武术队乘兴表演了各种武术,受到全场观众交口称赞。[15]58
旅行团武术队先后在新加坡大世界体育馆和神仙体育馆进行了10场表演,“场场客满,座无虚席。”[15]58武术表演之受欢迎程度,《申报》有详细描述:
国术之表演,每日节目更换,亦颇得观众欢迎。为限制观众维持秩序起见,由总商会规定购票入场……,场内可容纳五六千人,但每场仍系拥挤,座位尚感不敷应用。在最后一日,为普及宣传起见,是日公开表演国术,不售票,惟距表演三时前,已告人满为患,挤得水泄不通。秩序无法维持,随将场门关闭,盖不准出入矣。后至者均不得其门而入,概抱向隅之叹。[16]
旅行团离开新加坡后,沿着铁路线到金保、怡宝进行武术表演,同样受到当地侨胞热烈欢迎和观众的赞赏。怡宝华侨黄济复,受到武术表演的影响,加入新加坡精武体育会,拜陈玉河为师,学成各种武术后,在英国组建“之江太极拳研究学院”,把中国武术又传播到欧洲。[15]60
旅行团在访问吉隆坡后,又访问了雪兰莪、霹雳、坛平、马六甲,最后到达槟榔屿。“武术队在马来群岛各地表演了50多场,所到之处,轰动一时。”各大报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中国武术确是强种健身、御侮救国的法宝。”[15]60
南洋旅行团把武术传播到东南亚各国。各地华侨纷纷组织武术馆、武术会、武术学校等。这些武馆、武会的教师,后来由中央国术馆委派。[15]60
南洋旅行团把中国武术传播到东南亚,促进了武术的国际化。
2.3 中国武术队赴欧洲表演
1936年,第十一届奥运会在柏林举行,国民政府决定派遣中国代表团参赛。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和褚民谊、邹鲁、吴铁城等人建议,组建一支武术队,随奥运代表团赴欧洲各大城市表演。[17]42为选拔国术表演选手,由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分函全国各省市教育厅局及国术馆,选拔优秀者保送之。”初定保送名额,不超过四人。各地自接得该项通知书后,有要求增加保送名额,以免“遗珠之憾”。选拔委员会采纳了此意见,规定保送名额,不得超过六名。选拔分初选及复选,日期在五月初,地点在上海。“以技术之精而且博者,为选择之唯一标准。”[18]
1936年5月11日,各地被保送的国术选手在上海延平路申园举行初次预选。参与者有赣、豫、浙、京、青、沪、六省市及中国驻日留学生监督处等七单位,选手二十五人。国术表演选手名单如下:
一、南京市——翟涟源、温敬铭、张文广、傅淑云、何秀媛、冯星五。
二、上海市——孟健丽、朱文伟、马子文、王明禧、郑怀贤、田景星。
三、浙江省——顾士岐、潘振声、何长海、虞星如、王正华、陈枝青。
四、河南省——金石生、寇运兴、刘玉华、贾长春。
五、江西省——胡炯。
六、青岛市——乐秀云。
七、中国驻日留学生监督处——张尔鼎。[19]
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来沪主持了此次参加奥运会国术表演初选事宜。[20]
关于国术表演参与奥运会之目的及选拔条件,国术选拔委员褚民谊及叶良指出,国术有以下四个优点:第一,不论男女老幼,身体强弱都能练习;第二,国术家体格更为矫健美观;第三,无论费用、时间、地点,均能适合于经济条件;第四,国术除健身外,还是一种精深之经济术。所以:宜乎在此世界学术公开之时,自当极力向诸欧美各国推进,则不但将来于学术方面得发扬光大,即在国誉上亦能受相当之光荣。参观世界体育先进国之动向,为日后改进国术之准备,闭门造车,为识者所不取……此次趁世界体育精华互相集合之机会,特派国术界中之年轻有为者参加,藉以观察其精神之所在,研究其训练之所由,调查其行政之动向……均为此次出国考察要点,亦即日后返国时当作改进国术之南针。[21]
根据上述,“此次所定选拔出国人材之标准,除技术外,态度及学识,均为选拔之重要条件也。”[21]
1936年5月16日,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召开第四次常务董事会议,通过了选拔委员会选取国术代表名单,“男子正取国术表演张文广、温敬铭、郑怀贤、金石声、备取张尔鼎、寇运兴。女子正取翟涟源、傅淑云、备取刘玉华。”并规定国术代表队在中央国术馆训练,由褚民谊、张之江及郝铭,主持训练及其他事宜。[22]
1936年6月26日,中国奥运代表团乘邮轮离沪,7月27日上午到达柏林。[23]440在德国汉堡,国术表演团受到华侨和当地居民的欢迎。武术队在汉堡街头和汉堡大戏院进行两场表演,男女运动员共9人先集体表演了太极操,接着金石生表演了少林拳,继以刀、枪、剑、叉等兵器。刘玉华与寇运兴表演了单刀对枪,傅淑云、刘玉华表演了单打对拳,张文广、温敬铭等人也各显武技,作了出色的表演。《汉堡时报》《南德意志报》等大报都发表专访或评论,称赞中国武术“精妙得令人不可思议,有卓绝的技巧和一种难以描写出的内在旋律感”。[17]42德国体育专家利哈特博士发表讲话说:我们欧洲人对于日本的柔道有较深刻的印象,但是,我要坦率地承认,包括我本人在内,过去,我对中国的武术也是茫无所知的,这次,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到来使我们得到了一个欣赏伟大的中国武术的机会。[17]43
11 月中旬,中国体育代表团又应邀参加了汉堡市举行的游行大会,一路上中国国术队使用刀、枪、剑、棍等器械,边游行边作表演,甚受人们的歡迎。他们住进柏林的奥运村,先后作了十余次公开表演,当时,欧美、亚、非各国的体育代表团普遍地给予好评。中国武术队还应柏林卫戍司令部长官们的邀请为几千名官兵作了专场表演。[17]43
在此届届奥运会上,中国的运功员除撑竿跳高运动员符保卢以3.9米成绩通过了及格赛外,田径、球类、游泳等项目均在预赛中被淘汰。而中国武术队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争得了荣誉。该队还印制“太极操”“少林拳”等刊物三种,每到表演时就分赠给外宾和官员们,以期扩大影响。离开柏林前,武术队将剩余下的一部分刊物留在中国驻德大使馆,请外交官们以后转交各国的图书馆收藏。9月初,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归国途中,武术队在印度孟买和新加坡等港口城市,为侨胞和当地民众作了两三场表演。此次武术代表团欧洲之行,为中国武术迈向国际舞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除了中央国术馆参与武术出国表演外,一些地方国术馆也出国访问。1929年8月,应陈嘉庚之邀,福建永春武术界组成以永春国术馆馆长潘世讽为主任的“闽南国术团”,到新加坡、马来亚各地巡回表演献技。该团一行20人,成员有李万悦、林宝山、潘嗣回、潘瑞荡、陈添恩、王信有、王礼笃、柯剑峰、李国祥等。[24]3110月20日,陈嘉庚会见闽南国术团全体成员后,作对联两幅,赠送“闽南国术团”。其中一联云:
谁号东亚病夫此耻宜雪
且看中华国术我武维扬[24]32
勉励国术团在海内外发扬国粹,以雪东亚病夫之耻。
闽南国术团所到马六甲、实兆远、红土坎、笑芙蓉等各埠,各界人士也都开会欢迎,还被赠送“宣传武化”横幛一面,表示对国术团在海外宣扬国术的敬意。应海外侨胞的要求,闽南国术团留下部分拳师,先后在新加坡、马来亚的巴生、实兆远、槟榔屿、马六甲、居銮、麻坡、冬甲等地设立国木馆,传授技艺,[24]32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武术的海外传播。1930年8月中秋,出国表演和传授一年之久的闽南国术团返回福建。[23]441
精武体育会及中央国术馆在海外的武术传播活动,是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开始,他们的海外拓展活动,促进了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 静.中国还有人文版“四大发明”——陈炎教授访谈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9-17-2.
[2]警世钟[A].陈天华集[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97.
[3]啸 傲.广东精武四周之回顾及今后进行之计划[J].中央,1923(20):58-59.
[4]精武特刊编辑部.精武历史 [J].精武特刊,1923:33.
[5]陈公哲.精武会50年[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56.
[6]《精武》编辑部.广高精武旅行团出发[J].精武特刊,1923:34.
[7]佛山精武月刊编辑部.上海精武体育会欢迎分会主任纪[J].佛山精武月刊,1926(12):56.
[8]《精武》编辑部.南洋安顺精武近况[J].精武,1937(10).
[9]易剑东.精武主义和奥林匹克主义的比较研究——19世纪末至二战前的东、西方体育文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4):5.
[10]吴志青.本会一年来之历史[J].武术,1921(1).
[11]蔡元培.张之江《东游感想录》序[A].蔡元培选集(下册)[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156.
[12]申明人.择善借镜 强种御侮——读张之江先生《东游感想录》[J].武林,1999(12).
[13] 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284.
[14] 张之江关于组织国术旅行南洋团以唤起侨胞对民族体育热忱呈[A].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第一编 文化(二)[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981.
[15] 南洋旅行团传播武术到东南亚[A].龐玉森等编.中
央国术馆史[C].合肥:黄山书社,1996.
[16] 国体南征经过[N].申报,1936-2-18-14.
[17] 王炳毅.中国武术初次扬名欧洲——追述第11届奥运会中国国术队出国经过[J].江苏体育文史,1988(2).
[18] 国术预选简单修改[N].申报,1936-2-27-14.
[19] 世运国术举重今日初选[N].申报,1936-5-11-13.[20] 张之江来沪[N].申报,1936-5-11-13.
[21] 国术选手参加世界运动会目的[N].申报,1936-3-4-15.
[22] 举重国术人选发表[N].申报,1936-5-8-13.
[23] 林伯源.中国武术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24] 洪正福、林萌生、苏瀛汉.三百年来的永春白鹤拳[J].体育文史,1986(4).
Going out to Foreign Lands: the Internalization of Wushu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Ding Shouwei(College of History and Society,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China)
Abstract:Wushu, one of the quint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experienced a hard time of transi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under the attack from western culture. However, to spread abroad is one way of the Wushu transition. To achieve it, Chin Woo Athletic Federation established many branches in Nanyang to spread Chinese Wushu in Southeast Asia. The Central Guoshu Institute also made effort to spread Wushu abroad. Zhang Zhijiang, the leader of the Central Guoshu Institute, formed a delegation group to visit the Southeast Asia, then, many Wushu training school were founded by overseas Chinese, which successfully promoted the internalization of Wushu.
Keywords:the Republic of China Wushu intern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