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校长与她的农民“大学生”
——记贺州市平桂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徐青蓉
2017-07-20谢青夏莫嘉凌
本刊记者 谢青夏 特约通讯员 莫嘉凌
女校长与她的农民“大学生”
——记贺州市平桂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徐青蓉
本刊记者 谢青夏 特约通讯员 莫嘉凌
徐青蓉本是一名小学教师,然而6年前,命运之手却把她“抓”到了农业部门——贺州市平桂区农业局广播电视学校,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她很快调整了教学思路,在短短的6年时间,斩获无数荣誉,培训出了一批批致富能手。她是怎么做到的?是神助还是努力?
她用“三心”征服农民“大学生”
一张张布满皱纹的脸、花白的头发、粗糙的握不住钢笔的大手……
6年前,当徐青蓉以农广校老师的身份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面对一群农民“大学生”甚至“老学生”时,心里感到非常的忐忑和不安,从带领一帮天真可爱的小学生的老师突然转型到带“大学生”“老学生”,她无数次在心里问自己“我能行吗”?这帮“大学生”会相信我吗?
“可是当我看着那一张张土色又朴实的脸,和一双双诚恳而充满期待的眼睛时,那种不安很快就烟消云散了,随即而来的是肩头上的那一份责任。我知道,教小学生与教这些农业‘大学生’肯定有区别,一边是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并有着探索渴望的孩子,一边是思想观念已经形成、脸朝黄土背朝天了半辈子的农民,可是我想,既然对他们的工作都是与教育有关的,有一点应该是相同的,那就是最根本的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要赋予的细心、耐心和爱心。”
从那时起,徐青蓉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当中,就是用这“三心”,一点一滴地“征服”了她那些农民“大学生。”
2013年的一次阳光工程培训,安排在公会镇的一个距离镇政府较远而且人口较多的村屯小学开展,当时是星期六,到场的人挺多,甚至连不用上学的小孩都来了,当时的徐青蓉心里真为这些村民那股热爱学习劲感到高兴。由于受到培训场地限制,也为了保证培训质量,遂按照签到人数够了一个班就不再接受签到了,可是,进入校门口的村民还是络绎不绝,工作人员跟他们讲明了情况,并告诉他们培训名额也有限的时候,许多村民竟说:“我们不需要参加什么培训,我们今天就是来领钱的,凭什么他们进了教室的就有钱领,我们就没有,要我们走可以,先给我们钱,我们就走!”有的甚至不顾工作人员的阻止,强行要求工作人员给表格签到,强行挤进培训会场,导致了当时局面的混乱。这时徐青蓉才明白:村民们不是冲着培训来的,而是冲着领培训补助费而来的!后来经村干部的劝说调解,并保证他们在下一期参加培训,才勉强愿意离去。而在教室里参加培训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培训老师在上面讲,村民们在下面讲,课堂纪律很差,课堂几次被迫中断。甚至有些村民们说,不要讲了,发钱给我们走吧。最后,培训也是草草收场,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这次培训的经历,让徐青蓉感觉非常难过,也让她陷入了深思。“这是村民的错吗?不是,是我们工作思路出了问题,是我们没有找准工作方式方法,最重要的是我们所讲的并非是农民想要的。那他们究竟想要什么呢?培训前必须开展培训需求调查。”一个念头从徐青蓉心头闪过。
于是,在往后的培训中,徐青蓉并没有避开类似上次的培训对象,而是培训前多次进村入户开展调查,到农民家中跟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生产情况,根据他们的需要设计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做好记录。
对于原来一直在小学工作的徐青蓉而言,下乡调查就是个很大的考验。平桂区的地盘很大,而且很偏远,比如说去水口镇的路就又远又颠簸,摇摇晃晃的人差点吐个半死。但是徐青蓉却发现去一趟收获很大。
“那里的村民田地不多,耕作方式还是最原始的牛耕犁耙人手插田,跟他们说机械化耕作他们会感到很陌生。一些最基本的国家强农惠农政策都不了解,对于一些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更是闻所未闻。希望我们多进去给他们讲一些新事物,带给他们新信息、新技术、新品种。如果不下去调查了解,都是按照自己的教案讲的话,永远讲不到农民的心坎里。”
她的真诚与付出,深深地感动了农民们,调查过程中,农民都很配合,也很友善,还热情地邀请徐青蓉一行留在家里吃饭,让她感到了农民朋友的温暖。
“门外汉”成为半边天
从一个小学老师变身为农民培训教师,徐青蓉除了如何与农民“大学生”们打交道外,在教学的内容与方式、方法、技巧等,都得从“零”开始,她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刻苦努力,边教边学,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渐从“门外”入了门内,如今已经成为了行家里手。
在培训中,徐青蓉除了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情况准备内容外,还尽量应用多媒体进行声像教学、实例教学。如播放农业成功人士曲折的创业故事光碟。请本地或外地农业产业发展的较好的合作社负责人、农场主、种养大户作为“老师”,讲解自己的创业之路及产业生产专业技术,使培训课既有感染力也有说服力,让农民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去接受培训,通俗易懂,学员们兴趣浓厚,上完课后总是意犹未尽。
徐青蓉发现,农民们不单缺乏技术,而且对国家的农业政策和发展方向知之甚少,因此她经常会在培训中穿插给这些农民大学生们讲解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国家近年来的强农惠农政策的内容,让他们了解国家对农业、农民、农村的关注和重视,增强他们从事农业、发展农业的信心和决心,引导和激发他们发展特色农业的意识和兴趣。特别是阳光工程培训升级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后,徐青蓉还会安排时间把学员们带到全区各地的农业核心示范区、农业园区、农业企业等进行实地观摩教学、实训,开阔学员们的视野,增加学员们的见识,提升学员们的现代农业意识。
“徐老师,下次还要来给我们培训……”每次培训结束,这是徐青蓉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她很明白,这些农民朋友已经从“要我培训”转变到“我要培训”的思想层面上来了。
看到农民对参加培训的兴趣越来越浓,培训收获不断地增加,徐青蓉的心里倍感欣慰。每次培训,她都按不同的班次建立班级微信群,让学员们作为平时的交流平台,很受学员们的欢迎。有时学员还会把培训时偷拍她的相片传上群里面调侃,或者把培训拍下的各个瞬间制成相册放到群里分享,有时还在群里面发发红包,学员与老师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
“我是一个‘半路出家’之人,一个农业的‘门外汉’,不管是在业务素质还是思想文化素质方面我都还需要更大的提升。”在这种思想认识下,徐青蓉除经常向其他县区的同行们请教、学习之外,还积极参加市农广校、自治区农广校乃至中央农广校举行的业务、素质提升培训班,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另外,她还通过认真阅读有关农业的报纸、刊物,收看农业电视节目等方式使自己不断了解、积累跟农业有关的信息、知识。
通过努力,徐青蓉从一个“门外汉”,到一个受学员们爱戴的老师,2012年下半年,还晋升为平桂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成了真正的“半边天”。
近年来,徐青蓉根据自己的培训工作经历,把自己在培训工作中的感悟写了下来,与同行们交流,2014和2015年,她写了《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议地方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促进作用》两篇文章分别在《北京农业》与《福建农业》发表。看到自己的工作思路得到肯定,更加坚定了她在工作中继续努力前行的信心和决心。
“整齐、规范、有序”,这是平桂区农广校给人的印象,凡是去过平桂区农广校参观过的同行包括主管部门都倍感惊讶。因此,2014年度平桂区农广校被自治区农广校评为“教学规范化建设先进集体”,徐青蓉被评为“教学规范化建设先进个人”。
“关于对学校的管理,可能与我个人生活习惯以及之前就是小学老师有一定的关系吧。例如教学档案,曾经有人问过我,不就是农民培训档案资料嘛,需要做这么好吗?不累吗?我觉得,这就是我的工作,做好来是我的本职,养成这种井然有序的做事习惯,对自己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会让自己在教学培训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做到仔细、有序、规范,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圆满完成。”
徐青蓉在培训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和延揽教育人才。“在我们农广校的兼职老师队伍中,培训做得好的老师不少,包括专职教师和一些土专家,比如说我们学校的兼职教师刘孝胜,他是八步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理论知识很丰富,口头表达能力极强,能根据需要用本地的几种方言给学员讲课,特别是他对马蹄种植的田间管理和病虫害识别与防治非常熟悉。每逢他给我们学员上‘马蹄标准化生产技术课’都很受欢迎。”
徐青蓉带领学员到富川参观学习当地豆角种植技术。
农民致富就是最好的“毕业证”
衡量农民培训的成果最好的标志是什么?经过培训后,运用所学的知识赚到钱、致了富,就是农民“大学生”最好的“毕业证”!
在多年的培训中,在徐青蓉手中脱颖而出的学员还真不少。比如沙田镇学员张治中,他在参加“2012年阳光工程培训”以及“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这两个培训后,利用家乡的有利地理环境条件,打造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建立“诚信有机野菜种植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后,还注册了“平桂诚信有机野菜种植协会”为贺州及周边城市提供无公害野菜。迄今为止协会会员从创立之初的7人发展到了210人,辐射带动了周边800多户农户种植野菜,走上种野菜的致富路。
2014年张治中被认定为平桂中级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张治中的创业目标并没有停止在种植野菜上。他通过土地流转,在当地经营种植了80亩百香果,当年就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于是2015年他又扩大了200亩百香果的种植面积,由于通过职业农民培训,掌握了一定的种植技术,百香果产量产值飙升,经济效益自然非常可观。近两年来,他不但自己种百香果,还发动周边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种植百香果,并且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种苗及种植技术,还以保底价收购贫困户的百香果。张治中不但果种得好、果也销得好,网上销售是他的主要销售渠道,2016年底开始,他把自己的百香果卖到了越南,在越南有自己的水果销售档口,国内市场缺货时,他又从越南进货供给国内市场。现在的张治中事业经营得可谓是风生水起,成了当地有名的80后农民企业家。
另一位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张继驰,张继驰也是一位80后。2012年和2013年他分别参加了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及广西农职院举办的阳光工程培训,回来后毫不犹豫地流转了家乡的200百亩田地,连续4年致力于水稻种植,2016年,张继驰的水稻种植创收纯利润20万元,不仅本人跃入了种粮大户之列,而且还带动了当地村民走上了种粮致富之路。粮食创收占据了他所在村经济来源的主导地位,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形成了抓规模种粮的新格局。目前,他的水稻种植已经实现全程机械化,是一位实实在在的现代农业经营者,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新型职业农民。
因为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而致富的还有平桂区水口镇的新型职业农民韦锐锋。“认识韦锐锋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那是2013年春,我去水口镇开展农业专项技术培训,当我们培训结束正准备开着农业直通车离开时,一个一脸幼稚的小伙子来到了我的跟前 ,主动与我搭讪,问我开着这样的车是来干嘛的,我把来意告诉了他,他显得很激动,并要求我以后有培训一定要通知他,还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这位满脸稚气又想接受培训的韦锐锋给徐青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于是,2013年秋,徐青蓉把他列为了去广西农职院参加培训的学员之一。参加培训回来的第二年春天,韦锐锋就成立了“旺蜂专业合作社”,开始规模化养殖蜜蜂,合作社社员一下扩大到三十几户。由于水口镇远离城区,空气无污染,自然条件优越,产出的蜂蜜品质纯正。2016年12月,在桂林举办的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上,旺蜂专业合作社产的蜂蜜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客户纷纷下订单,一下子就把整个合作社所产的蜂蜜一售而空。
徐青蓉在指导学员种植芋头。
通过交易会的“试水”,韦敏锋感到蜜蜂养殖的前景比自己原来想象的要大多了。但是水口这个小乡镇自然资源有限,今年年初,韦锐锋经过实地考察,在广东怀集找到了花源比较丰富,自然条件较好的养蜂点,马上把养蜂事业扩展到了自然条件好、交通发达的广东。
类似这样经过培训后成长起来的学员还有很多,他们通过参加培训,成为了真正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把在培训中学到的技术、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农业事业中,经过自己的努力把事业不断壮大,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且带动了周边农民共同走向致富路。 更多的人看到农民培训确实已经成为了农民致富的捷径。
贺州市农广校校长李秀清说:这是农广校教育培训需要达到的效果,也是农广人辛勤付出该得到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