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簇“贺菌”,打通脱贫致富路
2017-07-20刘光琳,谢青夏,张仲高等
一簇“贺菌”,打通脱贫致富路
贺州当地发展短平快食用菌产业,让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图为农民采收成熟木耳。
桂东北的4月,清晨还有丝丝寒意,然而位于贺州钟山县公安镇大田村的村民杨信荣却早早地起来了,他要去大田采收剩下的黑木耳。
4月中下旬,已是木耳采收的最后收尾阶段。田野里,一根根菌棒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大部分的木耳已采摘完,少部分菌棒里还冒出朵朵泛着光亮的黑木耳。杨信荣种的4亩黑木耳,已基本采收完毕,还有150公斤左右的木耳未收完。
今年41岁的杨信荣,十几岁时就外出广东打工,2008年时,为了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回到村里,用多年打工积攒的钱盖了新房。由于村里没有什么产业,杨信荣就承包了80亩地种水稻,但没有赚到什么钱,于是他又改变方向,用余下的钱加上筹借的一部分养了几千只蛋鸭,最初两年还不错,小赚了一些,到前两年时,由于市场行情影响,一下子亏损了十几万,让他一夜变成了村里的贫困户,心恢意冷的他不敢再折腾。
2016年,政府实施产业扶贫,引进企业入驻大田村,带动农民种植黑木耳,他曾犹豫不敢种,怕再亏;后来了解到,这个项目是政府精准扶贫项目,有政府做后盾且又有贴息贷款,不用自己出什么钱就可以种了,更重要的是,还有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专家提供技术保障,为什么不做呢?想通了之后,杨信荣和同村的其他贫困户一样,也种了4亩,想着4亩能有个1~2万收入也不错。经过几个月的经心管理,他的4亩黑木耳共采收干木耳3500~4000公斤,每亩净赚了16000~20000元,杨信荣没想到有这么好的收益,心里乐开了花。
心里乐开了花的不止杨信荣一个人。
在另一头采收木耳的杨敬管也是村中贫困户。杨敬管今年50岁,家中6口人,除了夫妻2人,还有3个在读大学和1个读初中的孩子,每年光学费就要6~7万,日子过的很是清苦。杨敬管每年种植7~8亩水稻,收入很少,为了贴补家用,他外出帮人建房打零工,但这种零工也不是天天有,每到交学费的时候,他就愁得不得了。
“去年村里引进企业在水田上轮种黑木耳时,我也种了4亩,现在基本采收完毕,4亩地共采收干木耳3000多公斤,平均每亩750公斤,产值15万元,除去成本,净收入4万多元。”杨敬管笑呵呵地说,像这样再种个两三年,不但解决了孩子的学费问题,我也可以盖新房了。看得出,他是打心眼里高兴。
贺州市属于贫困县全覆盖的地级市,全市三县两区共有267个贫困村,727个行政村(含社区)都有贫困人口,贫困人口分布广泛。大田村便是其中的一个贫困村。
如何改变像大田村这样的贫困的现状?当地政府结合大田村土地连片平整的实际优势,决定在当地发展短平快的项目——食用菌,通过产业,让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最终在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帮助下,当地政府引入食用菌公司,在当地投资建设食用菌项目基地,发展黑木耳订单种植和深加工。据介绍,黑木耳种植实行“稻耳轮作”的新型农业模式,不与粮争地、不与农争时。每年10月收完稻谷后,就在田里布下菌棒,一直可以采摘到第二年4月。
目前,入驻公司以50元/公斤收购干黑木耳的方式,与钟山县12个乡镇签订种植黑木耳300亩;县政府对种植黑木耳1亩以上的贫困户,每1万棒菌棒(成本2万元),由县财政补助3000元、政府贴息贷款1.6万元、贫困户自筹出1000元。
据了解,日前,基地100亩种黑木耳已采摘完毕,预计黑木耳年产值达1125万元,可带动170多户贫困户脱贫;公司还长年雇请贫困群众30多人在加工厂、基地工作,务工按每天60元/人,一个月做25天,每人每月可收入1500元,农户工资性收入达8000~15000元,提高了产业扶贫效益。
长势良好的黑木耳。
因为占地少、见效快,发展势头迅猛。这两年,贺州市黑木耳种植数由最初的60多万棒猛增至1000万棒,成为全区最大的黑木耳种植基地。
与大田村一样,通过食用菌脱贫的故事,还不断在贺州各地上演。目前,黑木耳产业已推广到昭平、富川、钟山、八步,生产菌棒超过1000万棒,预计产值近5000万元,拓宽了产业的横向布局。
富川县新华乡盘坝村食用菌种植项目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由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和产品收购,村民加入合作社、负责生产。基地规划面积500亩,目前,种植面积80多亩,在整个产业发展过程中,优先考虑贫困户,村民通过入股和务工,获得分红和务工费,确保增收致富。今年80亩基地采收干木耳6.7万公斤,收入340多万元。
同时,贺州利用“三统一分”产业扶贫模式进一步理顺政府、银行、企业和群众四方关系,使贫困户顺利融入扶贫产业链,强化自身的“造血”功能,实现了贫困户脱贫、企业盈利、金融机构加快资金流动、政府取得脱贫攻坚成效的“四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