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读鲁迅

2017-07-20郭培杰

金秋 2017年8期
关键词:野草杂文鲁迅

◎文/郭培杰

我读鲁迅

◎文/郭培杰

最近在网上买了一套三八年版的鲁迅全集,打三折,不足二百元,二十厚本,自觉很划算,待拿到手里却又觉得不是滋味。鲁迅的书,对于如今的青年人已是明日黄花,没有了新鲜感,因此贱卖了。也许现在可以选择的书太多,浩瀚书海,任你挑选,又一想,也是好事。

我年轻时购书,没得选择,除了《毛选》,就是鲁迅作品。

当年我买的第一本书就是鲁迅的《书信杂文选》,定价五角七分,还标明内部发行。记得1973年在安康,我在“三线”修铁路,年纪不到二十,能读的书很少,就把省下的津贴买了这样一本书,工余无聊就去读它。以后回西安,进工厂,上班也是闲坐,就带一本书看,还是鲁迅的书。那时我虽然借了不少中外名著,却只能偷偷在家里读,光明正大地看,只能是读鲁迅。所以我常说,鲁迅先生是我百无聊赖时的护身符。

却也“日久生情”。读老人家的书久了,越发喜欢他的文字,渐渐竟然萌生写作的想法。那时正是青春年少,情窦初开,对异性有了向往,写作自然是从爱情故事开始。我模拟的就是鲁迅的《伤逝》,学着给我的“子君”写情书,而自己成了涓生。情书当然是抒发爱意,又不能寄于她,学用曲笔,类似小说,弄得很像《伤逝》。如今觉得好笑。

《伤势》开头的第一段文字,至今记忆犹新。当然,以后思想成熟,鲁迅小说绝不是当年我认识的那些意义了,可那时我只是联系我的心情,如醉如痴,怀旧而伤感。

我写的小说当然不成功。小说废了,我的子君也跟别人好了,其实我仅仅只是暗想,从没有采取行动。梦醒时分,还是觉得孤独。然后就是发奋读鲁迅,写作。从此学会了记笔记,还在日记本上题名:手记。

笔记记的都是模仿《野草》的句子,认为富有哲理性,诗意盎然。不过读《野草》,体会鲁迅那种愤怒,那种悲哀,也让我开始认识“文革”时局,也偷偷写下自己的不满。然后又去读杂文。读《坟》《热风》《华盖集》,读《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等。明白了很多道理,有了文学的知识,艺术的欣赏。

此后,我读先生所有的小说散文。我最喜欢他的《朝花夕拾》,觉得文学是多么优美,多么令人神往。先生笔下的百草园、三味书屋,儿时的回忆,游戏、风筝、蟋蟀、油蛉、何首乌、桑椹、木莲、黄蜂、皂荚、鸣蝉、覆盆子、赤练蛇、罗汉豆、社戏、迎神会、乌篷船、夜晚、星星、土地、河流。

我还记忆,读《故乡》时,同屋的工友说他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有很多像闰土一样的伙伴。以后进了城,大了再回乡,那些当年的闰土也很陌生了。他说着,眼泪止不住落下。我很羡慕他,这种感觉我怎么没有?我在城市生长,没有回过故乡,为此还怪罪自己。我读时记住了最后一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为名言,我把它抄在笔记本扉页上。摘录名言警句是年轻人的爱好。我还记住了一个字:猹。还有“深蓝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是那么的美。

时过境迁,我终于认识到,是鲁迅给我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子。有了他,在那个万马齐喑的年代让我们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我的青春岁月才丰富了一点,不然我会百无聊赖,非常寂寞。所以我说鲁迅是我的良师益友。

鲁迅一直鼓励青年人多读外国文学,了解外面的世界。我去读他翻译的外国作品,域外小说集,读果戈里的《死魂灵》,读俄国盲人作家爱罗先珂,读日本文学,知道了托尔斯泰、显克微支、高尔基,还了解了木刻艺术,以及德国女画家的《拾麦穗》,眼界大开,有了遐想和憧憬,也想学做《一个青年人的梦》,了解了俄国也有工人作家,看了他写的《铁流》。

后来学写作,也是为了不荒废时光。写了一篇中篇小说,描写普通工人的生活。虽然那些小说散文都没能发表,一直锁在抽屉里,但我却觉得生活充实了,有了奋进的目标,不再迷惘,不再彷徨。

“文革”结束前,我几乎有了鲁迅所有的单行本,也几乎看了他著作的全部。因为在那个年月,鲁迅作品是持有特别通行证的,毛主席说了,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谁敢阻拦读鲁迅。

现在回想,鲁迅的作品还有更深邃的含义,我并没有吃透。他在文学上的经典意义,我在随后的日子不断阅读,才有深刻领会。鲁迅的文章,他的文字,文学风格,须不断咀嚼,用心意会,而且随着阅历和修养的提高,更有长进。

如今重读,思想已经很开放,会觉得鲁迅先生心情太重,文字沉郁,悲愤彷徨,内心还有无奈。写《野草》更是象征隐喻,多于平白,读起来有了说不尽的寓意。也许那时他受了尼采的影响,反叛而脱俗,却诗意盎然。到了写《彷徨》时,虽然彷徨,却冷静下来,小说的人物娓娓道来,写法炉火纯青,成为经典。读鲁迅的小说让我想起契诃夫,读《野草》让我想起屈原的《离骚》。但他又是他,独特的。所以说,鲁迅实在是难模仿的,因为我们没有他的心境,就文章讲也是同样不可沿袭的。鲁迅小说高超的艺术,优美的文字,都让我学无涯,敬佩仰止。

我现在渐入老境,也学着写《朝花夕拾》这样的回忆,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这话是鲁迅在书的小引中说的一句话。他谦虚说他不能做到,其实他是做到了。他的这一组散文,和别的文章有差别,清新淡雅,像美丽的花,自然还带着露水,芳香天成。文章写于1926至1927年间,他自己说前两篇写于北京,后几篇是写于南方的,鲁迅幽默的说是颠沛流离,是放逐。其实,这段时间是他和许广平交往的蜜月期。集子的后几篇回忆童年和故人的文字,是那么温情又平静。近乎一百年的文字,如今读来依然真切感人。不过有些追忆,比如他写的关于父亲的病这篇,我今日读还是有些怅然。鲁迅这些记忆文章,我觉得影响了几代文人写作,回忆人和事,好像鲁迅是楷模,其中的韵味必须是这样的。但我还是说,没有人超过先生。这些文章,在以后因了种种原因,他再没有写。小说更是没写,除过《故事新编》。

鲁迅的杂文历来被称赞,文章入世深刻,文字犀利。鲁迅骂人是不讲情面的,骂得人体无完肤,但有许多的人和事,如今还是没有断绝。他讽刺鞭挞的国民性陋习,依然像幽灵一样徘徊。这是鲁迅独特的眼光和深刻的思想,因为恨铁不成钢和冷嘲热讽,也是一份真切的深爱。

鲁迅的晚年也因为种种原因,只能写点杂文。政治上的不说,身体状况不好也是一个。其实他的心情,受环境压迫,多少染上了一种近乎被迫害的心理病。

我在这里想为鲁迅做一个广告,希望如今的年轻人闲暇之余去读读鲁迅。那些多少有些犬儒思想的,应该会有所启示。巴金晚年有启示录,鲁迅的所有文章都有启示意义。

1976年以后,国门打开,新思潮的外国名著,还有中国本土的文学如雨后春笋,读书人如饥似渴去阅读,鲁迅逐渐被忘却了。经历几十年,人世沧桑,如今我再次想起鲁迅,依然是新鲜,但理解比过去深刻,也知道鲁迅的确伟大。

现在读鲁迅还有一层意思,也是追忆我的似水年华,一种不能忘却的纪念。

猜你喜欢

野草杂文鲁迅
小心野草
李建国:誓把“野草”变身致富草
鲁迅,好可爱一爹
画与理
我种了一棵野草
一束野草
鲁迅《自嘲》句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