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名字岂止是符号
2017-07-20
姓氏文化:名字岂止是符号
姓名是人类的特征,但汉族的姓名文化独具一格,内涵丰富。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等,无不蕴藏其中,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
中国姓氏文化历经了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每一种姓都包含其独特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历史上都有其代表人物,没有高、低、贵、贱、贫、富之分。图为无锡惠山古镇百家姓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不过,有一笔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必推介,更无须设立推广机构,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
姓氏之根无可替代
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籍贯所无法替代的。我国的五千多个姓氏大多源于上古,几乎每个姓氏都有各自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
依照《说文解字》的说法:姓,人所生也。由“女”的偏旁可知,同姓的都是同一位母亲的后代,这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烙印。最初,姓与氏是不同的概念。姓可以辨别血缘关系,具有“别婚姻”的作用,婚姻只能在不同姓之间进行;而氏是同姓衍生的分支,同一姓的氏族由于人口繁衍,分出很多支族,这些支系便是“氏”。
比如,“嬴”姓分出徐、莒、终黎、秦、赵等14氏,“姬”姓分出了多达400多个氏。氏可以“别贵贱”,因为最初只有贵族才有氏。春秋时,贵族男子甚至不称姓,只称氏,姓与生俱来,而氏则足以表明其身份。
战国时代,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宗法关系日趋崩塌,严格的姓氏也渐渐混乱。到了秦以后,姓氏已无区分,宋樵就说: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汉代之后,姓氏更是融于一体,从皇帝到老百姓,人人都可以有姓氏,而其它许多民族也纷纷采用汉姓。如果真要追根溯源的话,可以说,每一个姓就是一部悠久的人文历史。
姓氏最能体现的就是人的根源。最初的姓来自于本氏族的图腾或居住之地,往后又以封国、以职事、以族号、以官爵、以谥号、以父辈的字等为姓。
在汉民族与其它民族的融合过程中,少数民族有的借用汉姓,如北魏时,拓跋氏就改姓元,达奚氏改姓奚,贺赖氏改姓贺。清末民初,满族人改汉姓也成为一时风气,如姓金、姓关、姓钮、姓佟等。有的民族干脆以汉字音译为姓,尤其是那些复姓,大多源于此,如万俟、尉迟、慕容、令狐等。
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
在江西、浙江等地乡村,影壁隐约刻有“隴右名望”四字,许多人都不明白这其中的含义。所谓“陇右名望”,指的是李姓,因为陇西李氏,在从前的李姓家族中极为显要。陇西就是陇右,古人以西为右,陇山,便是我们熟知的六盘山,陇西即今甘肃省东部地区。
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李姓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由李崇祖孙三代人而形成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汉朝时,陇西李氏又出了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至魏晋,西凉王李暠,即西凉太祖,自称李广十六世孙。到了隋朝,陇西李氏权倾朝野,而至唐朝,李姓更是成为“国姓”。
唐太宗修《氏族志》,将李姓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还将有功之臣纷纷赐姓李,仅在唐初,就有16个姓氏因立下战功被皇帝赐姓李。纵观整个唐朝,赐姓李可谓蔚然成风,其中少数民族将领被赐姓李的尤其多,因此,李姓延续下来的很多人,实际并非汉人,或是血缘中存有非汉族的血统。
名字岂止是简单的符号
人名是一个人的符号,从名字可看出家庭、地域、文化背景、社会景象等,在中国历史中,本应有“人名史”的位置。我国人名的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内涵更为丰厚,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色。
商代时干支入名,后来又有“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作为入名的禁忌。春秋战国时打破禁忌,尤好以“贱丑隐疾”为名;而西汉之后,起名则以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自唐宋逐渐形成以辈次命名的习俗,即在名字的第一个字中可显示辈分,到了清乾隆帝时,还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所有这些,都组成了我们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
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一个人甚至可以有多个字、多个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相映成趣,既传递出长辈的期许,又表达出个人的志向和性情。
除了名与字外,有文化有地位的前人还讲究号,号是别称,所以也叫别号。号从唐朝时开始盛行,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唐代文学发达,由于名与字为长辈所定,于是,有点文化底子的人就喜欢通过号来表达自己的性情、志趣。比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岳飞人号“岳武穆”。
直至晚近,字和号,对有文化的人来说,还是非常普遍。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董必武,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但1920年代往后,恐怕只剩下少数有雅趣的人还在沿用字和号了。
徽号、庙号、尊号都是给帝王或后妃的。唐代以前,后人称呼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汉武帝等;自唐代后,皇帝的谥号越来越长,清乾隆皇帝的谥号居然有23个,实在不便于称呼,于是后人多用庙号,如太祖、太宗、高宗等。
汉族人名文化最讲究的就是“避讳”,这点在世上大概独一无二,“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
名字也是时代的一景
20世纪前,我们的人名史总体来说比较平稳,没有大的波澜起伏,含蓄、亲切、讲究、有文化、尊重家族历史的继承性,可以说是基本特征。有人叫做狗蛋、栓柱、二娃,那多半是乳名,即使是喜旺、水生、根发、满囤、来财、春妮、银翠,也不失一种和顺,偶尔有个建国、建华,还表达了一种憧憬和向往。但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人名好像人生,往往随波逐流,自然也少不了奇闻丛生。
与时代齐名是当时起名的风尚。时代精神就是简单明确,一目了然,不拖泥带水,更不能复杂多彩,这时的名字多以单字打发,单字又多以通俗明白为首选。
假如上世纪50年代初出生的,援朝、抗美是首选,接着是宪法与和平,如果1958年出生,便有卫星、跃进,或将“大炼钢铁”的“钢”字嵌入其中。再往后就是卫兵、卫东等“批量生产”。上世纪70年代末讲“抓纲治国”,“抓纲”倒是没人叫,不过叫“治国”的却是一窝蜂。叫建国的,初始还多为1949年生人,以后似乎无论什么年月出生的,都有了加入这个行列的可能,最终,建军、建华、国庆、庆国等层出不穷。那个时代,在双字里加个“小”也有普及之势,文雅一点的,便是将“小”改为“晓”。反其道而行之的,就加个“大”字,实在想不出来了,取一个最简单的字再叠加,如东东、方方、圆圆。
改革开放后,随着多元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按理说,名字应当出现繁荣的局面,可惜,传统文化的衰落已使我们的名字缺少了文化传承人。
很多80后、85后或再往后的人,有的名字选字仍然延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风格。有的虽父母查字典、拜“大师”,结果却是五花八门。这时候起名字多是莫名其妙,或是将奇异字一拼,或是将带金、带土、带水的那么一凑,或是把含有福禄寿意思的字组装起来,还是少了一份厚重的文化意韵。
名字伴随人的一生,很可能影响一生的审美情趣、文化观念。当一个人对待起名随随便便时,也就不会对名字有多少文化认识;当大多数人对名字无所谓时,姓名也就不再是文化的载体了。
(《同舟共进》2017年5期)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父亲在老家办过小茶厂。说是茶厂,其实只是家庭小作坊。
刚开始不懂得加工茶叶,就两三人合作,请来镇里的制茶能手,一位驼背枯瘦的老头做师傅。在他的指导下,父亲他们很快学会了晒青、摇青、炒青、揉捻……后来几个伙计分道扬镳,父亲自己置备了简易的制茶工具,把母亲和我们兄妹三人也带到了茶叶制作中来。
晒青是最简单的。把采来的茶青放在天台或水泥地上晾晒,晒干露水、晒出明显的太阳味道,再把茶青放在笳篱上冷却。
最难受的是摇青,一晚上得摇上四五回,几乎睡不了觉。刚开始还是人工摇青,我帮父亲摇过,十几分钟下来,是气喘吁吁,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