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教育的一种境界

2017-07-19韩红萍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人道主义自然美育

摘 要:卢梭认为,教育过程的展开不仅要与人身心发展的规律相适应,还要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因为每个孩子在出生的时候都携带着自己独一无二的“原型”。卢梭所倡导的教育实际上强调教育过程中合目的的“善”要与合规律的“真”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统一的状态是“美”的体现,是教育的一种最高境界,这一教育过程即是美育的过程,简称为美育。卢梭的美育思想为我们反思当下的教育实践,构建未来的教育蓝图提供了一个参照的视野。

关键词:美育 自然 人道主义

教育很像农业,农业是人与自然的合作。农民种庄稼,是按照种子的自然生长规律进行浇水和施肥,不违天时,不夺物性。当人与自然的合作处于和谐状态时,农业就会丰收;否则,农业就可能歉收,甚至颗粒无收。众所周知的“拔苗助长”打乱了禾苗生长的自然规律,导致了秧苗夭折。当然,这里的论述暂且忽略了罕见的天灾等偶然因素。教育也是教育者与人的天性合作,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其天然的规律可循,教育者应该按照人天性的成长规律而施加教育。

人们不能控制自然天性,只能顺应天性的自然发展。卢梭曾说我们每个人都要接受三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教育,是人的教育;我们从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譹?訛在这三项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即自然天性的发展是人无法控制的,“事物的教育”也是人很难控制的,只有“人的教育”是可以控制的,所以“人的教育”要尽可能地配合其他两种教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受到良好的教育。”?譺?訛卢梭提到的三种教育所达到一致的状态,也就是人的教育与先天“自然的教育”的和谐统一。换句话说,也就是合目的的“善”与合规律的“真”的和谐统一,也就是美状态,即教育达到了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理想境界,即美育。

2010年,92岁的日本著名教育家大田尧在清华大学作报告时,曾举过一个农民种苹果的例子:有一位农民朋友拿了一个苹果,用刀切开,指着苹果核中的种子说,每颗种子都有自己的设计图,接着他说他的工作就是培土、施肥、浇水,让种子按照自己的设计图,长成一个优质苹果。而且他只施有机肥料,不施无机肥料,也不用农药和杀虫剂,完全让种子自由发芽、成长。虽然这样做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心血,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但是这样长出的苹果又香又甜。如果施加无机肥,虽然苹果长得又快又大,却不是种子自身原来设计的那样,那么就不可能又香又甜。?譻?訛

其实,我们的天性中都有一幅类似大田尧先生所说“自己的设计图”,即卢梭所说的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原型”。“人人自身之中都携有唯一的真正的原型;然而,却几乎无人有幸能发现它,它外面被人为地包装。”?譼?訛如果我们没有每个孩子本应是独特的这种观念,还是按照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培养模式,我们就培育不出“又香又甜”的苹果,培养不出真正拥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人,只能培养出千人一面,模式化、工具化的机器人。我们的教育要顺应人的天性,这其中也包括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个性。

教育要与人的天性配合,除了尊重人的生长发展规律,还有一层意思是讓教育回归到自然人性的立场,实际上也就是要以美育来统摄教育,使其承担起塑造美好人性的历史使命。这里所谓的回归自然人性,并不是要远离尘嚣,黜聪弃智,拒绝现代文明,回到人类茹毛饮血的原始时期,而是回归卢梭所说的美好的人性。卢梭所追求的人性自然并不是原始人性的自然,而是一种更高层社会意义上的自然。它不是对现代性的反动,而是在试图矫正现代性展开过程中理性偏枯弊病的前提下,继续强力地推进现代性的发展。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其目标就是克服异化,向着自由全面的人性复归。在这个意义上,这与“人道主义”是一致的。马克思在展望未来的理想社会时曾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人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譽?訛马克思所说的这样一个理想的自由王国在现实中还不存在,但它可以在审美中存在,因此,美育在人类走向未来的历史进程中,就具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配合人的自然天性的教育所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是正在发展中的中国启蒙现代性的内在要求。我们知道,发端于“五四”的中国启蒙现代性,在思想层面的核心内容就是人道主义思想。在20世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人道主义思想都受到政治意识形态严厉压制,难以取得合法地位,这也造成中国启蒙现代性前行的举步维艰。进入新时期之后,随着“左”倾政治意识形态的淡化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中国启蒙现代性开始重新启动,人道主义思想也由此再度焕发青春。表现在教育领域,主要就是冲破僵化政治的束缚,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思想空间。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人道主义思想又开始面临狭隘功利主义的威胁。在高等教育领域,办学方针一切以就业为导向,大学教育成为职业教育和生存技能教育的同义词,而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博雅教育则很难有存身之地。钱理群在一个大学通识教育的师资培训班上,介绍自己所开设的鲁迅研究课的经验和体会时,一位在座的大学教师竟要求他说明鲁迅课对于促进学生今后就业的作用,使他在吃惊之余,无言以对。?譾?訛这种极端狭隘急切的功利主义在基础教育领域的表现,就是以智力竞争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如前所述,这种应试教育是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是不自然的,也是不人道的。因此,回归人性自然的教育立场,也包含着人文精神的高扬,对功利主义的超越,体现着以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美育的原则。这也就是说,美育的发展离不开启蒙现代性的历史基础,正如卢梭的美育思想也是建立在深厚的启蒙思想基础上一样。

因此,与人的天性和谐相处的教育,也就是以美育的方式来进行教育的实践,它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将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将合乎规律性的“真”与合目的性的“善”结合起来。这是从整个教育的过程而着眼的美育,即广义上的大美育观。而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重视了“真”的合规律性、“善”的合目的性,却忽略了“真”和“善”的和谐统一,从而失落了真善和谐的美。学习的过程枯燥乏味,学生们体验不到快乐,感受不到美,只能以“学海无涯苦作舟”激励自己。我们希求“借美”提升学生的素质,例如,借助艺术教育,借助学校所开设的音乐、美术艺术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借美的教育是狭义上的美育。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过程中“真”和“善”如何和谐统一的问题,而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要依靠和谐统一的教育。所以,我们更应该从整体上深刻反思我们教育自身的问题。也就是说,以大美育观,以广义的美育视角来审视我们的教育。卢梭培养爱弥儿,希望他在人格上健全与和谐、独立与自由。为此他在爱弥儿成长的每个阶段所实施的教育都是依照其自身的生长规律,即注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始终是让孩子在自由快乐的氛围中成长。例如,儿童时期培养孩子感性的认识,锻炼感官的敏锐,既尊重到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结合学生当下的需要,调动学生自身的兴趣进行自主的探索,让他们感到学习知识的快乐和自由;始终让学生感到探求知识的自由快乐。?譿?訛

而实际上,我们现在的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破坏了这种和谐。人们按照行政的意志、按照市场的导向干涉教育;家长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孩子的成长,按照自己的理想规划孩子的未来,学生生活的不快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这种生活不是他们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是家长和老师们所希望的生活。

作 者:韩红萍,文学博士,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与审美。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人道主义自然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跟踪导练(一)5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
《双城记》人道主义中的善与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