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2017-07-19王玮婧陈耀庭
王玮婧 陈耀庭
[摘要]中介语石化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一个普遍语言现象,它的存在制约了外语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升。通过介绍石化现象的本质及特点,探究不同理论模式下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成因,可以找到影响大学生英语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此基础上提出英语教学的建议,用以帮助高校教师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推进高校英语教学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原因;大学英语;教学启示
引言
在高校课堂中不难发现,很多大学生,主要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其英语学习无法再像初高中时期一样获得迅速提高。虽然他们的语言学习并没有停止,但语言能力仿佛遇到一扇无形的屏障,往往不能得到显著的提高。有甚者感到当公共英语课程结束后,自己的英语水平有或多或少的退步。因此,大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和热情总会遭受无情的打击。
上世纪70年代,Selinker在《中介语》一文中提出了中介语理论的概念,并对其进行详细论述。所谓中介语,是指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处于的趋向目标语言靠拢的中间状态,也是其所建立的介于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独特语言体系。中介语的特性包括系统性、可渗透性、动态性及石化性。其中,对于中介语石化性的研究是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在二语习得领域关注的重点之一。了解石化现象,有助于高校教师帮助学生找到英语语言学习停滞不前的原因,克服石化所带来的影响,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和学生语言学习效率,重铸学生的自信。
一、石化现象的定义及特点
Selinker曾指出,石化假说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某些不同于目标语规范的变异语言永久地保留在学习者的第二外语体系中(中介语)。他将石化的定义概括为:外语学习者母语的一些词条、语法规则和子系统特征将保留在与目标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不受学习者年龄及所接受外语学习的解释和指导多少的影响。Selinker在后来的研究中又补充,“如果中介语的结构系统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也会成为石化的表现。”
在近些年的二语习得研究中,Han认为,Senliker在最初的定义中表述了中介语石化功能的双重性,一为认知机制,一为关于语言行为结构化现象。虽然很多学者之后对于石化现象的定义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这些新的定义和解释实际上是在Selinker定义基础上的延伸。如Lowther的见解:“石化,正如在相关文献中呈现的那样,被认为是学习者无法在目标语上达到母语那样的能力。”这与Selinker所提及的石化实质上是一种认知机制的观念不谋而合。而Eliis所提及的“石化了的结构可以看做是目标语形式的错误或者正确表达”也从石化功能另一面进行了解释。
此外,基于已有成果及多样的研究角度,一些新的假说的提出,如Sorace和Filiaci的界面假说和Han的选择性石化假说,拓展了石化研究的范围,为更好地预测和解释石化现象提供依据。
石化现象的特点可归为4个,分别为相对永久性、选择性、差异性以及复杂性。
(一)相对永久性
Selinker的石化定义曾表明,石化现象是不正确的语言形式和结构以潜在的方式存留,虽表面认为已被清除,但仍会在外语学习者的输出中重新出现。虽然有些局部石化在反复的纠正或有意识的学习下可以得到发展,但新的石化会通过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在这种反复和长期停滞状态下,学习者的中介语无法到达像母语一样的目标语语言水平,因此,石化具有相对永久性。
(二)选择性
研究表明,中介语是一个不断发展且趋向于目标语的语言体系,石化现象不会在外语学习过程的每个层面都有所表现。当外语学习者母语的语言结构与目标语的语言结构相同时,石化不会发生;当其某些语言结构不同于目标语形式时,石化因而产生。相同学习者学习不同语言时习得的差异性也可体现石化的这一特点。
(三)差异性
对于个体学习者来说,造成石化的因素往往不同,而石化出现和持续的时间也会因人而异。Han认为,即使在有充足的时间、相同的目标语输入和学习环境下,因为学习者一些自身因素,如认知程度、生理成熟机制等变量差别较大,所达到的目标语水平也并不相同。
(四)复杂性
石化现象是一个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成品。一些外语学习者在大量目标语输入或较强的学习动机的驱动下,石化的语言结构会短暂发展;然而在书写或外语交流中,石化现象仍会再次出现。此外,石化可能会出现在中介语结构的任意子系统下,个体学习者所需应对的石化现象千差万别,这些都说明石化现象具有复杂性。
二、石化现象的成因
在过去的四十年中,对于中介语石化产生原因的探讨从未停止。基于石化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不同的侧重研究也为很多学者提供了许多理论模式来解释石化现象。
Lenneberg的“生物论”模式试图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石化现象的产生。Lenneberg的“关键期假说”认为神经系统的成熟程度会影响石化的程度。语言习得可以在人出生后的是到十二年轻松进行。在这段时间内,大脑的可塑性使得左右大脑都可参与到语言的学习中来,新的语言信息可以快速被吸收消化。而在青春期后,大脑发生侧化,语言功能大多定型在左脑,语言习得能力会慢慢降低。这也解释了为何儿童和青少年在学习外语上相较成年人优势更多。
Selinker的“心理论”模式从五个方面解释石化现象的成因。(1)母语迁移。外语学习者多受母语影响,当母语的语言规则转移到目标语时,所带来的积极影响称之为“正迁移”,此时,目标语的学习可以顺利发展并很快被掌握;而所带来的負面影响,也就是“负迁移”,会对语言学习产生干扰,阻碍语言习得。(2)培训迁移。培训迁移是指当教师或指导者在教学中不地道或错误地使用语言,或者选取不当的教材,使得学习者接受的信息不全面或语言输入不正确,由此产生负迁移,形成石化。(3)学习策略。当外语学习者运动不正确的方法和策略学习目标语时,石化也会产生。其中,被广泛认的表现是在语音石化上。如用拼音标注英语发音,或将汉语语音的发音和英语发音相混淆,久而久之,学习者的英文发音无法获得提高。(4)交际策略。当学习者在交际中遇到困难不知如何表达时,为了让交际顺利进行,学习者会使用学习策略对目的语进行回避或简化。虽然语言的流利性得到提高,但此类策略表达间接鼓励了学生继续使用单一枯燥的句式和词语,无法体现语言多样性的特点。一味依赖消极逃避的交际策略,语言石化会更加严重。(5)目标语过度概括。目标语笼统化是指学习者将所学过的语法规则当做普遍规则,错误地应用在其他语境中,甚至创造出一些不存在的词语和结构,从而引起中介语石化。
Vigil和Oiler的“相互作用论”从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得到的反馈为基点对石化进行了解释。在此理论模式下,外语学习者接受的信息反馈可分为认知性反馈和情感性反馈。前者是听话人借助语言手段表示是否听懂说话人的信息;后者是指听话人借助非语言手段表达的对说话人信息的反馈。在两类反馈中,又包含肯定、中立和否定三种形式。不同的变量组合影响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程度各有不同。通常情况下,否定的认知反馈和肯定的情感反馈可以帮助学习者指出语言问题所在,并鼓励其继续进行尝试,这种组合反馈往往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肯定的认知反馈和肯定的认识反馈往往会产生反效果,学习者被鼓励继续使用错误的中介语输出,石化因为产生。
上述的三种理论模式对石化成因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深入,一些新的解释模式也纷纷涌现。如Selinker和Lakshmanan提出的多效原则分析石化成因:当两个或多个二语习得因素同时起作用时,处于稳定期的中介语形式导致石化的可能性增大。其在教学上的推论为:当多种现象共同存在时,提醒学习者注意错误形式的策略不再有效。Han和Lew在Levelt的话语产出模式基础上,提出二语表达——母语思维模式:说话人在说话前为生成信息进行宏观和微观思考,这时的思考都是在母语思维内进行的,即母语打包的信息。而说话人的话语输出过程归结于在二语系统内寻找表达母语形式的信息的方式。因而外语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大都基于母语思维来产出目标语,中介语石化的可能性增加。
三、研究石化现象对于教学的启示
(一)保证语言输入的有效性
结合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和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不难看出,如果将学生英语能力定义为i,那么有效的语言输入应保证在稍高于现有能力的i+1上,这样学生再能理解输入内容的内在含义并掌握语言结构,从而超越其此时的最近发展区,向着更高一级别的语言水平发展。如若输入的语言内容低于i或高于i+1,都不利于学生语言水平的提升,教师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修改授课方案,尽可能提供让学生易于理解且稍高于学生现有英语水平的教学内容,使语言学习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同时,教师应在了解学生外语水平的基础下,选取难度适宜且质量有保证的教材,如一些引进的英语国家原版教材,确保语言输入的真实地道。
(二)引导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策略
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语言的习得是不能一蹴而就的,石化的出现也是不可避免的。当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和错误时,教师应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把握好纠正错误的分寸和方法。对于关键性错误进行及时纠正,非关键错误可适时提醒,而因大意所犯的错误可不必纠正。如果逢错必纠,或是一味指责,只会挫伤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导致焦虑情绪不断恶化。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和评估。针对出现的关键性错误,提供正确的范例,通过反复输入正确的语言信息和对错误产生的原因进行比较分析等方法,让学生自己正确表达,在不断积累中摸索适合自己的自查方式,减少石化的产生。另外,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无法充分沉浸在英语的语言环境中,使用英语的机会往往少之又少。教师可在授课中加强对于英美文化知识的输入,在课下鼓励学生通过多看英文小说和节目、多听英文新闻和演讲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思维方式,才能逐渐摆脱母语思维模式,消除母语文化干扰。
(三)为学生营造有利于语言学习的环境
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是促进二语习得的重要途径。轻松有趣的课堂环境亦可帮助学生减少焦虑心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结合多媒体课件、动画、电影片段和网络资源,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获得正确的语言输入,了解英语相关的风俗民情、生活习惯等文化特征。教师也可使用翻转课堂、微课、雨课堂等辅助教学模式和工具,让学生在课下也能接触到英语,保持对英语的新鲜感和正确输入。另一方面,教师可在课堂中加入英语情景剧、英语朗诵、英语演讲等环节激发学生学习使用英语的热情;在课下鼓励学生通过参加校内外英语活动和比赛、担任国际会议的志愿者等方式,检验自己的语言水平,促进交际能力不断提高。
(四)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由于教师职业的示范性,以及其所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教师应意识到不地道或者不合适的语言运用有可能被学生当作正确的语言输入来掌握,尤其是在学生语言习惯养成的初期。如果这类错误没有得到及时纠正,也会对学生外语学习的石化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应坚持加强自身语言能力的提高,尤其要加强口头表达能力,防止因自身语言错误而给学生带来语言上的负迁移。其次,教師要注重个人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的学习。作为连接学生和英语学习的桥梁,教师需不断吸纳新知识,深化专业知识,博览群书,了解中西方文化,摆脱母语思维模式给自身的束缚。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可通过培训进修的方式得以实现。通过聆听专家讲座、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议、海外学习进修等方式,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善用各种英语教学法并了解其最新发展动态,从语言的输出方做到减少或避免学生语言石化的产生。
四、结语
中介语石化现象是二语习得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个中间阶段。在对它的研究有了一定深入了解后,教师和学习者能够清楚石化现象产生的本质及其产生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延缓其发生的频率。在教师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同时,帮助学生突破石化的困扰,找到学习语言真正的乐趣。
(责任编辑:封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