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产内部控制探讨
2017-07-19侯婷婷
侯婷婷
[摘要]本文研究围绕高校资产内部控制展开,基于内部控制的五要素理论,对高校资产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初步了解高校资产内部控制的基本情况与效果。结合近年来高校资产内部控制领域存在的一些真实个案,辅助分析高校资产内部控制的成绩以及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遵循国家政策,顺应高校改革方向,提出高校资产内部控制的优化建议,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资产内部控制的改进有些许作用。
[关键词]高校;资产;内部控制
一、研究缘起
高校是重要的事业单位,该类单位的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存货、各类固定资产等很多项目。与一般的盈利性企业组织不同,高校更注重资产的社会公共利益的发挥,在高校的资产内部控制中,更强调资产的安全以及资产对教育教学等的辅助功能的发挥。但是,随着高校扩招、部分高校在自主招生、住宿等基本后勤费用的收取上有了更大的自主权,高校的资产中除国家财政支持的大型固定资产以及专项资金外,有了更多的变动性较大的資金类资产。这就使得高校的资产内部控制难度与复杂性加大,能否采取一种行而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提升高校资产内部控制效果,降低其风险、保障其资产安全与效益,就非常值得探讨。
二、高校资产内部控制的要素及其特殊性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
内部控制是企事业单位内部采取的系列控制举措,围绕风险控制的核心,整合体制、机制与程序、措施等于一体,强化对风险的控制力。高校的资产内部控制是专门针对资产项目开展的内部控制活动,本质上就是采取内部控制手段,来降低资产风险、保障资产安全,提升高校资产利用效率与质量的一种手段。
(二)高校资产内部控制的五要素
1.内部控制环境
高校内部控制建立在严谨的内部环境基础上,高校的主要领导者是否真正认识和重视资产的内部控制,是否能够为内部控制创造更好的职责体系与人员基础,会影响内部控制效力。内部控制环境基本要求包括正确认识、合理分工,不相容职务分离等基本原则的落实,有效的责任分配与监督激励的实现。一般情况下,高校的行政、财务、教育与后勤等系统是相互独立的,基本可以实现不相容职务分离。加上高校资产内部控制等关键信息的信息公开制度建设与推进,内部控制环境总体上是逐步改善的。但是,也有一些高校存在行政干预过度或者是后勤等资产内部控制执行不规范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阻碍高校的内部控制环境优化,影响资产内部控制效力。
2.风险评估
高校内部控制以风险控制为核心,而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是内部控制实施风险控制活动的前提。一般情况下,高校高层管理者可以组建各种不同渠道来开展风险评估,例如常用的经验法、座谈会法或其他的各种有效手段,都可以发动头脑风暴进行风险识别,并结合专业手段对各类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得出高校主要风险的评估结果,为风险的控制活动实施指明方向。高校资产内部控制的风险对象一般情况下就是固定资产、研发经费为主的风险控制,其识别与评价已经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体系,各高校在这个领域的成就也比较多。
3.控制活动
在完成风险评估后,高校的资产内部控制就进入了专门针对风险的系列控制活动设计与实施环节。在高校资产内部控制的控制活动中,侧重核心资产的全过程控制,注重日常财务的精细化管理,其根本目的就是为学校的各项建设提供有力的资产保障,并且提升资产的安全与效益。无论是资产内部控制的财务控制手段,还是各种非财务的、如管理或者技术手段,都是非常多元化的,每一个不同规模、不同定位的高校都应该深入了解自身特色,结合实际情况去合理地开展控制活动。一般情况下,风险的事前控制,依靠责任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并且细化主体职责,确保责任主体履行职责减少疏忽就可以减少风险发生可能。同时,一些预算手段在高校内部控制的风险事前控制中也有很好的作用,一般针对高校的固定资产或者研发经费等重要资产进行预算管理;事中风险控制,则主要是监督考核,以及必要的控制管理措施,如针对财务类风险的事中控制,就可以结合具体规章制度等来逐步推动;事后风险控制,则需要高校及时地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的风险控制改进奠定基础。事后的风险控制往往也会与后续的评价、监督,责任追究有关,随着我国对包括高校在内的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等的推进,时候的风险控制效应也在增强。
4.信息与沟通
高校内部控制是在内部开展的,高校的内部组织越复杂、职责划分越冗杂、内部沟通的中间程序越多,则内部控制的执行障碍就越多。因此,高校在不断强化行政与教育的分而治之、注重高校党委、教育、后勤与财务等的各自独立,并强化党委部门的监督功能等,这是高校为改善资产内部控制而进行的一个基本的努力。此外,在高校内部控制中就需要不断地提升内部的信息互动、沟通与共享,由此提升内部互动合作能力,实现职能分工的同时加强合作互助,提升对内部控制系列措施的实施或执行能力。
5.检查监督
在内部控制的上述活动实现后,高校还需要构建内部审计或其他的内部监督制度,由此来保障高校内部控制的主要措施真正地得到落实,维护教育教学稳定、资产安全,约束高校内部管理者及员工行为,由此提升综合高校综合绩效。高校内部控制的监督一般是外部的行政监督以及高校的内部审计监督等。
三、高校资产内部控制现状及评价
(一)高校资产内部控制的环境改善
高校资产的内部控制是依据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有关内容,依法合规进行的。随着十三五的开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在第58条内容之规定中强调:高校等教育机构要坚持依法理财、严格地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的法律制度以及财经纪律。要不断强化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对经费使用的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进行重点完善。在各地区及各高校的财务管理等领域,针对资产的内部控制也在不断地探索与改进。如天津市财政局与教委就专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天津市高等学校的十三五综合投资规划实施方案,并且在其中对高等学校的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等,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与政策发布。在《天津市高等学校“十三五”综合投资规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明确了专项资金的具体界定,并提出争创一流高校、开展特色办学的基础上,采取一校一策的方式,支持高校结合自身定位于发展规划调整综合投资建设方案,政府会下放预算调剂权限并且提升高校的财务安全与经费使用方面的自主权,这就会提升高校在资产等内部控制上的自主性。在职责分工上,高校资产内部控制也在寻求更加科学合理的分工方式,如天津市就明确了市教委在高校专项资金年度申报方面的指导地位,要求高校专项资金的内部控制中需要引入专家论证,并且进行全面信息公开等,这也有利于改善资产内部控制的基础环境。
(二)高校资产内部控制的风险识别与评价更加理性和量化
高校资产内部控制中,对风险的识别与评价也在不断发展,特别是一些高校已经形成了相对科学且稳定的风险评价体系,以此为基础调整了内部控制方案。例如,高校的专项资金的内部控制,围绕基本的任务经费(教学经费)、重点科研项目经费以及绩效经费三部分开展,其中涉及人员费用、设备购买费用、业务费用以及其他方面的支出。其专项资金的风险识别与评价立足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的基本要求,结合高校办学经验、组织专家组探讨专项资金的风险,并且对风险重要性进行定量评估,针对重要风险进行专门的控制与管理。在基本的教育任务经费、重点科研经费以及绩效经费上逐步形成了6:3:1的资金分配比重,在基本任务费用上侧重因素分配法,依据高校规模、生师比、国际交流与合作、学科或专业折算系数、学生层次以及科研经费等因素进行预算评估,一次核定、分年发放,这就形成了比较典型的量化风险评价与应对机制。
(三)高校资产内部控制的手段的预见性与控制力提升
“总量控制、分类核定、逐年安排、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规范透明、奖优罚劣”的原则是各高校资产内部控制中非常重视的,在这个原则指导下,高校的资产内部控制中,侧重于构建稳定、竞争的资金投入机制、强化科研经费等专项资金的分配与利用。在内部控制中,注重建立专项资产的预算制度,通过预算形成对资产内部控制的预见性分析、设计约束方案,在内部控制过程中通过预算执行偏差的分析,来及时调整资产内部控制方案,这也有助于改善高校资产内部控制的控制力。
(四)高校资产内部控制的信息互动与部门协作力增强
在高校发展,特别是财务管理等相关的十三五规划内容中,都非常关注高校在资产内部控制等领域的信息化、智能化,推动互联网+教育、实现互联网+资产内部控制等成为业内关注的重点,也有一些高校在积极地探索更加智能化的资产内部控制信息平台。在2017年高校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实战技能的高级研修班开课以后,就非常注重对高校资产内部控制领域的专业人才进行配合十三五的信息化手段的培训,这也会有力推进高校资产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改革。同时,高校的资产内部控制中,还注重组织专家论证资产内部控制的活动安排是否合理,并且开展专项资产内部控制项目的自评,调整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执行偏差问题,这是有助于高校资产内部控制改进的。在资产内部控制过程中,部分高校还注重优胜劣汰、确保重点的原则,采用以奖励为主的方式对科研经费、绩效经费等的实际控制执行活动进行奖励,这都是可以优化资产内部控制的部门协作力,提升后续资产内部控制执行积极性的。
(五)高校资产内部控制的监督更加严谨
在高校资产内部控制发展中,财政与教育管理部门,都在要求高校加强信息公开,主动配合并接受有关部门监督,开展校内的资产内部控制等绩效自评,这是高校资产内部控制的内外部监督的配合。在实踐中,高校的资产内部控制活动中,对大型的固定资产、专项科研经费的总体预算、决算与执行,已经纳入到高校信息公开范围,信息公开有助于行政监督的实现。而高效的绩效自评工作也逐步启动,对于资产内部控制中涉及到的责任主体、项目申报与资金使用,内部监督管理等也开展了以内部审计为核心的自评工作,对于改善高校资产内部控制的内部监督有利。
四、高校资产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个人建议
高校资产内部控制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出台后,在国家和地方财政、教育部门的改革倡导,以及各高校的努力下,在五要素方面都有一些改进,这对于高校资产内部控制优化有利。但是,并不意味着高校资产内部控制完全有效,实施上一些制度上、执行上的障碍仍然是存在的,需要在发展中着力化解。例如:
(一)强化责任清单,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虽然高校都在积极地学习财政与教育部门对高校资产内部控制提出的有关改革的理念与方案,思想上有一些改进。但是最终思想上的进步能否落到实处,还取决于高校资产内部控制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责任意识。落实责任清单,进一步细化高校资产内部控制的各部门、岗位的人员职责,对职责的范畴、履行标准与程序进行详细规定,就可以让每一个人各司其职,每一个岗位与部门发挥应有之力。同时,责任清单也有助于开展定向培训,提升资产内部控制的人员执行能力。配合后续的自评与行政监督,激发高校资产内部控制的内部积极性与谨慎性。
(二)构建动态的资产内部控制风险监测机制
高校在资产内部控制中,注重风险评价,也注重基于信息化的内部控制信息沟通。未来,大数据时代高校应该打造资产内部控制的大数据系统,在这个系统上可以实现更加有效和全面的资产风险信息分类、挖掘与处理,形成对风险评价的准确、动态检测。以此为基础,及时地向有关部门或人员传递资产风险变动信号,进而确保对应部门或人员及时了解并调整资产内部控制的方案,则能够有效提升资产内部控制的操作性与控制力。在这个过程中,高校也应该加强专门的资产内部控制有关的大数据系统研发,进行软硬件的更新与对应人才培训等。
(三)上下配合,打造多元资产内部控制方案
高校资产内部控制不仅仅是高校对已经形成的资产的内部控制,还包括上级财政与教委对高校申请的专项资金等给付的内部控制,涉及到高校对现有资产使用后收益等的内部控制。因此,应该上下联动,市教委等部门需要强化对高校资产内部控制预算机制等的监督审核,高校资产内部控制的审计中也许有强化对资产内部控制成效的自评。高校资产内部控制的具体执行中,也必须确保专款专用、每一笔资产的申请使用明确备案,每一笔资产收益的流入及时更新,每一笔进出项目的责任人与完成时间明确,由此配合全过程内部控制形成全过程的评价,降低风险。
(责任编辑:桂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