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构美与文化美的融合

2017-07-19李昱娴

卷宗 2017年14期
关键词:议论文文化

李昱娴

摘 要: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是高中语文课本中一篇经典的篇目,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处于被轻视的尴尬处境,本文通过分析该文的精美结构和文化内涵,重新发掘该文的经典性和典型性,为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方向和启发。

关键词:中国建筑;写作结构;文化;议论文

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发表于《建筑学报》1954年第一期,写作时间大约是在1953年底,同时这一篇文章被收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一单元课文往往被教师忽视,要么略讲,要么让学生自读。如今,重读这篇文章,却发现这真是一篇被忽视的“经典”,其经典性、典型性主要表现在写作结构以及文化价值两方面,而这两个方面融合起来,此篇文章可以说是结构美和文化美的完美结合。

1 写作结构的“精美”

要研究一篇文章的写作结构,除了大而化之的分析行文思路和写作顺序外,我们不妨尝试用采取细读“手术”的方式,“肢解”这篇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属于自然科学小论文,这类科学小论文,大多在写作结构上十分讲究,其共同特征就是结构清晰明了,无语赘余,在这上面《中国建筑的特征》堪称完美。

首先,从整体结构来看,全文共20个段落,可分为四个层次,其中1-2段属于第一部分,总起中国建筑作为独特建筑体系取得了辉煌成就;3-13段为第二部分,承接上文,分别具体举例阐述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共九点;14-17段为第三部分,在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转述中国建筑的“文法”;18-20段是第四部分,提出各民族建筑“可译性”问题并指出中国建筑发展之路。

分析出文章的四个大的层次结构以后,我们可以看出,这四个层次之间并非是简单的总分总的关系,也不是单纯的论点与论证、论据之间的关系。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出中国建筑体系的基本特征,还能看出中国传统文章的常用的手法“起承转合”。

其次,我们段落层次内部的关系来看,全文20段分为4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内容意义各不相同,每个层级内部段落之间的关系也非常清楚明白。同时,每一层次内部段落都有明相应的结构方式,总论点下有两个分论点(第3、14段),每个分论点下还有小论点,并且每个论点都有论据作为支撑或有论据解释和补充,同类型的分论据也排在相邻的位置,一个个有机整体,以小缀大,结构立体,勾连成篇。

最后,从句与句的关系来看,每一段内部各个句子之间一般都包括了提出观点、解释观点、举例说明以及总结这四个部分,最具有此典型特征的是最后一部分,其他有的地方虽然不能完全一一对应,但大體结构基本保持一致。

由此可见,《中国建筑的特征》在写作结构上具有极其精妙的构思,通过这种细读和分析方式对这篇文章进行结构分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这一类文章,而且该文思路清晰、结构精妙,对于议论文写作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2 文化内涵的“壮美”

要分析这篇文章的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我们首先应该从历史的角度来探究,首先不能忽视的是该文的写作背后藏着一个特殊的历史事件——1953年在极“左”思潮影响下,有一些人主张拆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梁思成四处奔走,也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力主在北京城西面建一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以保留全部老北京城,这就是著名的梁陈方案——《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但是他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北京城墙、牌城楼全部拆毁,而他本人也因此蒙受不公待遇。了解到这样的背景后,我们再来看这篇文章,其中的所蕴含的意义远不止于文字表面。

中华民族传承到今天已经有千年历史了,祖辈流传下的种种经验与文化都是咱们民族的根一大批仁人志士都尽自己所能去保护他们,而我们却能发现,如今我们已经丢失了很多。站在街头,我们常常会感到熟悉又陌生,因为现在城市中处处充斥着从西方“拿来”的建筑,但是却没有了雕梁画栋,没有了青砖绿瓦,也没有了古色古香。课文第14、15、16三个自然段提出了建筑的“词汇”与“文法”概念,如果我们循着“词汇”与“文法”的思路,或许能对文章做出更深层面的解读——明确中国建筑之所以成为中国特征的民族因素。各国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建筑手法,就像是不同民族使用不同文字所写出来的文章一样,有着独有的韵味和特色,所谓的“文法”“词法”不仅是指中国建筑有着中国文学同样的结构美、内涵美,而且也象征着中国建筑和中国文学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建筑的‘词汇与‘文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受地理、气候、生产、生活、文化、礼制、生命观、哲学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顺着这样的思路,建筑可以看做是“活”的历史,木材构造象征生生不息,斗拱、举折、举梁这些构件,可以看做是生命的支撑,大胆的用色难道不是为生命涂抹上鲜艳的色彩吗?并且在中国建筑中所有的构件交接部分本身也可以成为装饰部分,为生命添光添彩。“建筑是艺术的,艺术是生命的,生生之材,生生之气,轻盈飘逸,气韵流转,天人同在,中华民族用自己独特的建筑‘文法攫取宇宙间盎然的生机,组合中华独特的建筑‘词汇,终于筑成大地上独具神韵的生命杰作。”[2]

先生也曾说“古建筑是宝,越往后越能看到她的价值。古建筑是这样,城市也是这样,你不科学对待她,早晚有一天她会生病”[3]。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愈发能体会先生此番话的意义。当雨季来临,城市内涝成为北京市每年头疼的难题,这些内涝灾害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安全运行,给首都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损失,公众疾呼“城市淹不起”。并且,现在为了治理城市内涝,国家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回顾历史,老北京城几乎没有出现过内涝,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这种建筑与设计理念同样也是有生命的。因此,体悟中国建筑文化的“壮美”,将中国建筑中的生命之气,发扬光大,也是我们应该做的。

3 结语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科学小论文,不仅文章精巧的结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其中的文化价值以及文化保护意识更值得我们去体会,去思考,5000年的文化积淀有太多的精华与瑰宝,我们不能为了发展而遏制民族文化的生命力,这些东西就像曾经的琉璃瓦手艺,一旦丢失,就很难再找回来;即使有图片影影像的留存,也不足以保留其十之一二的魅力。

语文教育既要注重工具性,也要注重人文性。一篇课文的价值既有表面的文本价值,还有深层的文化价值。尤其对于自然科学类的小论文教学的忽略更应引起重视,不能因为不好讲就忽略她,对于较难、较深、较专业的文章,其实更能给予学生启发。

注释

[1]霍文新.大地上的生命:《中国建筑的特征》的生命解读.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第4期).

[2]霍文新.大地上的生命:《中国建筑的特征》的生命解读.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第4期)

[3]李静,刘显成,郑宇. 守护文脉——梁思成的建筑执念. 中外建筑,2016,(07):55.

参考文献

[1]李静,刘显成,郑宇. 守护文脉——梁思成的建筑执念. 中外建筑,2016,(07):55-57.

[2]张德,王霖琳.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北京城市内涝应急管理研究. 城市,2016,(04):49-53.

[3]蔡晴,姚赯. 梁思成先生与中国的历史遗产保护事业. 新建筑,2005,(04):69-71.

[4]高亦兰,王蒙徽. 梁思成的古城保护及城市规划思想研究. 世界建筑,1991,(01):60-69.

[5]霍文新.大地上的生命:《中国建筑的特征》的生命解读.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第4期).

猜你喜欢

议论文文化
文化与人
议论文阅读专练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简谈“议论文”写作
议论文的标题与首尾
议论文应以“理”服人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