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2017-07-19肖玉
肖玉
摘 要: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中,除了要注重知识、技能等显性才能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学习动机、个性品质、岗位角色定位、价值观等隐性才能的引导与塑造,高职学生的能力评价体系也应着重考量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人岗匹配、人尽其才,因材施教。该文以网络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岗位能力的评价实践为切入点,阐述了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体系所涵盖指标、权重、标准及等级的确定方法。
关键词:职业胜任能力 评价 指标体系 权重 等级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6(c)-0249-04
职业胜任能力理论自提出之日起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已成为国内外近30年来管理心理学、高等教育学、劳动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目前,国外关于胜任力的研究已经比较系统、全面,从胜任力的内涵、特征,到建立胜任力模型的方法、步骤,行为实践访谈法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都已经做了大量的系统研究。在我国,关于胜任力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基本都集中在对胜任力发展史的介绍、胜任力内涵的界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步骤等问题上,而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不多。特别是对高职胜任能力的普适性研究都涉及较少,尤其是对于学生今后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职业胜任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该课题研究以改革人才培养的质量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为出发点,以职业岗位的胜任能力指标为依据,结合企业人才需求,探索明确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进行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的改革思路与实施途径,开发了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测评软件,构建了一套包含8个一级指标,35个二级指标的基于职业胜任力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标准、权重、等级等的评价体系。课题研究以网络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确定、该专业学生职业胜任能力的测评的改革与探索实践为切入点,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胜任力评价理论、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中体现的思维方式、设计方法及评价操作过程等,以点带面,形成具有普适性的实践经验,从而进一步明确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规范高职学生评价模式。
1 研究实践
1.1 开发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测评系统,实现教考分离
从评价模式来看,通過设计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测评方案,对定性、定量指标采取差异化的测评方法,开发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测评系统,规范测评过程,对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进行更明确的判断,为学生职业胜任能力的测评提供科学的手段。同时,解决教师“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的问题,以便于更好地实现教、考分离,方便教师对测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该院网络数字媒体专业为例进行测评实践,以专业核心岗位为测评对象,建立可衡量、可操作的职业胜任能力评价体系,兼顾定量测评指标与定性测评指标,设计能够合理测评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测评方案,开发了一套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测评系统。在测评过程中,定量指标由测评系统自动打分,得出基础知识与个人技能等方面的测评成绩;定性指标由行业专家及教师共同测评打分,并录入测评系统,最终统计汇总出个人的测评结果。基于Web平台使用PHP+Mysql建立胜任力考核评价在线测试系统,目的在于对专业所对应的岗位进行胜任力量化指标考核,软件是一套充分体现简单化、系统化与数据化的岗位评估与胜任力测评管理专业软件。整个软件分为系统管理后台与前台测评两部分。
1.2 依据高职学生职业胜任力评价,有效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从评价结果来看,可以依据学生职业胜任力评价结果,有效指导学生在学习期间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解决了学生因不了解学习内容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联系而引起的学习没有动力的问题。学生通过职业胜任能力测评,可以更好地理解你自己,通过认识自己的性格类型和动力特点,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质、适合的岗位特质、心态等对择业的影响;可以扩宽思路,通过对自己的性格、心态的了解,对适合自己的岗位特质、职业的理解,认识到更多的可能性,从而拓宽自己的思路和择业范围;可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根据报告提出的个性特点、适合的岗位特质、适合的职业、发展建议,可以更清晰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1.3 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开发,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从评价指标的开发过程来看,通过对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的分析,明确了高职学生培养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了网络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解决了高职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如何明确的问题。在对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中,除了要注重知识、技能等显性才能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学习动机、个性品质、岗位角色定位、价值观等隐性才能的引导与塑造,高职学生的能力评价体系不仅要考量学生的表层素质,也应着重考量学生的底层素质,也就是要基于岗位胜任力进行考核评价,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人岗匹配、人尽其才,因材施教。
该课题以该院网络数字媒体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手机游戏开发为切入点,通过对专业对应的岗位全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调研,分析相关岗位工作任务要求,明确相关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采用胜任力分析岗位职业能力核心要素,从知识、技能、人格、态度、价值观、动机等方面分析核心任务和胜任力,分析个人在团队中所起的作用,从成果、潜能上评估绩效,以发展技能、态度和行为核心,最大程度发挥人的潜能。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头脑风暴会、专家访谈等确定高职学生职业胜任力核心要素,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等质量标准,高职人才培养发展目标应包含基本知识、个人技能、团队协作能力、系统性工作能力、岗位角色定位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个性特质判断能力、学习动机分析能力等各方面,修订了网络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4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引入胜任力模型,实现课程体系与岗位的对接
企业的岗位通过胜任力模型分析后,其特征值会很明显,专业在制定课程体系时要注重岗位特征值组的具体内容,不能只注重技能等表层素质的培养,同时更要把底层素质的培养纳入课程体系中。在开发课程体系时,除了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所对应课程之外,还需引入形象塑造类课程、态度引导类课程、环境适应能力训练课程和综合运用能力训练课程, 如:职业形象塑造、职业生涯规划、人际沟通实务、管理沟通实务、承压能力提升、自我学习能力训练、信息处理能力训练、数字应用能力训练、与人合作能力训练、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等。
1.5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胜任力模型,实现课内课外教学的对接
在教学模式中,进行表层素质与底层素质的融合实施,与企业合作,将企业的岗前培训课程移植到学校课程体系中,让学生全方位接受“准员工式”教育,通过工学结合、项目教学、订单培养等方法,把企业的工作流程转化为教学的学习过程,把企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转化为课堂的教学内容。通过胜任力模型来指导专业的建设,指导教师的教学设计重点与难点,通过课内外的融通教学,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指导法、现场教学法、企业参观教学、任务或项目驱动教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考证、成立专业兴趣小组、举办课外专题讲座、举办技能大赛等方式采取“教学做一体化”和“任务或项目驱动化”的教学,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提升岗位胜任力的机会。
1.6 分享评价体系建构过程,教改实践由点到面有序开展
从评价体系构建过程来看,通过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体系开发的教改实践活动,形成了一套开发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体系的路径与方法,从而可以有效指导高校教师进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的指标设计、权重计算、标准设计、评价等级处理等评价体系的开发,解决了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如何进行评价的问题。
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有计划、按步骤、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体系开发的教改实践活动,形成了一套开发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体系的路径与方法,有效指导高校教师进行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的指标、权重、标准设计,以及评价等级处理。教改实践由试点,到形成经验,逐步有序展开。有方法可循,有路径可找,有样本可学。避免了盲目的探索与尝试,积累了宝贵的教改实操经验。
1.7 开创了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体系开发的新思路
(1)通过文献阅读法,了解评价体系的构建要素、构建框架,胜任力理论的基本要素。(2)通过岗位工作分析、专家访谈及讨论,采用胜任力分析法,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明确岗位绩效标准。(3)根据选取初始者(绩效普通组)、提高者和资深专业工作者(绩效优秀者)样本,通过胜任力分析法初步确定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核心要素。(4)借助行为事件访谈法、资料分析法、直接观察法、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会、360度评价法等方法进行数据资料的收集与处理,对所确定的职业胜任力要素作进一步优化,建立职业胜任能力的模型。(5)根据职业胜任能力的模型,设计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指标及标准,在此基础上编制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法进一步收集数据、统计分析,最终确定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指标、测评标准。(6)通过调查统计法及层次分析法等方法设计指标权重。(7)通过统计分析计算评价结果等级区间。
1.8 根据胜任力特征,开发了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是建立评价体系的关键环节,指标设计的科学性将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根据胜任力的要求,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指标来源于专业相对应岗位胜任力,来源于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的要求。該课题基于职业胜任能力理论、根据高职学生能力发展目标,设计一级指标为基础知识、个人技能、系统性工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岗位角色定位、自我认知能力、个性特质及动机等8项指标。每个一级指标再分设若干项二级指标,共计35项。
1.9 根据岗位能力的重要程度,开发了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
在选取了合理、全面的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指标以后,还须根据指标的重要程度赋予合适的权重,各项指标权重赋予方法不同,结果也会产生很大的差别。为了避免主观臆断评价指标的权重,该课题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大体分为如下操作步骤:
(1)建立层次结构。
①将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指标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为8项,即基础知识、个人技能、系统性工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岗位角色定位、自我认知能力、个性特质及动机。
将8项一级指标分别假设为A1、A2、A3、A4、A5、A6、A7、A8,其对应的权重分别为ω1、ω2、ω3、ω4、ω5、ω6、ω7、ω8,则有:
②将一级指标对应的二级指标分别设为B1m、B2n、B3p、B4q、B5s、B6t、B7u、B8v(m、n、p、q、s、t、u、v分别为自然数,指每个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数),假设各二级指标对应的权重为ωi j(i=1,2,3,4,5,6,7,8;j=1,2,3,……,max(m、n、p、q、s、t、u、v)),则有:
(2)确定标度。
根据采集样本中每个一级指标所属二级指标的重要性分值,计算其平均数,将此平均数作为一级指标的权重值;然后根据一级指标所属二级指标的重要性分值,通过二次分布运算,得出二级指标的权重。
设Bij为二级指标重要性分值(i=1,2,3,4,5,6,7,8;j=1,2,3,…,max(m、n、p、q、s、t、u、v)),为二级指标重要性分值的平均值,则:
一级指标权重的值为:
二级指标权重的值为:
(3)通过计算,得出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指标权重,见表1。
1.10 依据岗位能力层级需要,开发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新标准
该研究课题将能力的评价标准按岗位所需的能力程度分成1级、2级、3级三个层次。
1级:要求学生具备表面的、概念性的知识。要求学生可以以日常口语的形式理解专业术语,在有限范围内解决问题;需要支持、指导和培训。
2级:要求学生能初步具有使用专业工具的技能,掌握所需的基本知识,每个学生利用这一级别的能力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是不同的。
3级:在这一阶段,职业工作任务与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作情境息息相关。完成工作任务时,需要考虑到经济性、顾客导向和过程导向等多方面的要求,学生需要具备职业的质量意识,基本能够在其负责的范围内独立工作。在考虑到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对职业工作任务进行反思并且进行多种设计的可能性。需具有广泛的、专业的技能;能指导他人工作或为他人提供支持。
由于能力指标本身是弹性指标,而不是刚性指标,所以这三个层次具有时效性,可以根据各学科、各个时间段的不同而调整。
1.11 根据岗位胜任能力等級,设计了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等级区间
该课题将胜任能力分成了3个等级,即完全胜任(即提高级和专业级)、基本胜任(即初学者)、不胜任。通过建立的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样本进行分析,来估算岗位胜任能力。
设:胜任力为V,每项二级指标的样本分值为Yi j,指标权重为ωi j(i=1,2,3,4,5,6,7,8;j=1,2,3,……,max(m、n、p、q、s、t、u、v))。
当Yij值为1级时,设值0.5;当Yij值为2级时,设值0.8;当Yij值为3级时,设值1。
V取其最小值与平均值之间的区间作为每一级的有效区间,从而计算得出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等级区间,并根据样本检验的情况进行了区间修正,见表2。
2 结语
通过对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在评价体系开发方法、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模式、评价结果处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在评价方法与手段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需进一步努力与完善。目前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的测评系统只针对网络数字媒体专业手机游戏开发岗位和网页设计师岗位进行胜任力测评,今后将扩建胜任力测评岗位,以适应更多的岗位测评;测评题库量远远不够,今后将扩建胜任力测评题库,以增强测评的准确性;增加调研样本数,加大调研范围,以使指标体系和评价权重更为合理。
参考文献
[1] 姜海燕.岗位胜任力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5.
[2] 刘心美,赵桂茹.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高职课程体系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163-166.
[3] 曾旭华,皮洪琴,李福东.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指标体系构建综合评价方法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2(17):9-13.
[4] 杨晶,许蔚君.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标准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17):17-19.
[5] 吴能全.胜任能力模型设计与应用[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
[6] 张旭军.基于胜任力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J].职业教育技术,2013(13):173.
[7] 李扬.创意产业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探索[J].经济师,2009(12):203-204.
[8] 李津.创意产业人才素质要求与胜任力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8):193-195.
[9] 李明寿.国内外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J].战略研究,2011(4):26-27.
[10] 吴自爱.基于胜任能力模型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创业能力培养的方案设计[J].科技园地,2010(3):120-124.
[11] 金士平.基于职业胜任力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研究[J].高教论坛,2007(1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