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武术的价值与内涵
2017-07-19龚涵睿
龚涵睿
(长沙师范学院体育系 长沙 410100)
摘要:本文充分参考武术在近代以来发展的各种史料记载,在研习了武术发展的历史后,分析武术的内在文化,综合武术的价值与内涵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承。
关键词:武术;文化;发展;价值
1.研究背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亚文化的起源,中华文化在我国独特的环境中孕育而生,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带有浓郁的厚重感。首先表现在我国是一个农业型的大国。在远古时代,科技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十分大,在大陆性气候自然环境中,我们的先人以农牧及农耕为生,在这样的社会,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慢慢沉淀下来。
要想了解武术的底蕴,必须先了解武术历史,进而研究其文化与价值,以达到对武术的发展与传承。
2 中国武术的价值发展
2.1 实用价值
2.1.1 健身价值
总体来看中国武术的发展,健身价值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武者往往希望可以通过练习武术来进行身体机能的改善来达到强生健体的目的,以便可以延年益寿。明朝袁坤仪《摄生三要》中“气欲柔而不欲强,欲顺而不欲逆,欲定不欲乱,欲聚不欲散。”有相关记载,阐述了我们人的血气,如果不长期锻炼则会让人变得脆弱不堪,只有强加锻炼,才能有强健的体魄。
2.1.2武术文化技术的重要性
武术文化除了是一种文化之外,也是保家卫国的手段之一。武术文化同时也讲究技术的价值。因此在一定的时期里,武术文化是人民的利益获得安保的重要的手段。除了国防安全,武术需要每一个人学习武术文化的精神修养并进行实践操作,有利于提高人的战斗力。
2.2人文内涵的重塑
2.2.1 育乐的作用
《周礼·保氏》中有这样一段話,“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提到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在第三个讲到射说明了武术运动的重要性。古代的教育的体制中对武术的推崇,可以追溯秦朝之前。后来被纳入了育的范畴之内,可见军事技能已经被重视到了。
2.2.2 观赏价值
武术表演也是极具审美的一种表演形式,充分展现了武术文化的某些可赏的特征。在为纪念中日正常邦交35周年大型武术表演历时一个月中,共吸引了约400万日本观众通过不同形式观看了本场活动,充分的说明了武术表演的魅力所在;《鸿门宴》中项庄在舞剑前曾经说“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这句话与当时的特定环境有关,但可以看出,军事的剑也具有了文化功能,而这种武术与文化的结合也可以作为一种娱乐,使人在无聊的时候得以助兴。
3中国武术的文化领域发展
3.1 武术文化的演进过程
3.1.1 武术文化对礼仪的要求
在中国的传统农耕的文化当中,士大夫的礼仪的运用一直以来都在被充分的强调,和气才是最重要的,这一切由礼仪来维持,他建构了整个过度几千年来的一切文化的核心的操作机制,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观念,成为一种工具论、方法论。然而礼仪的实施在我国的武术文化上的表现同样十分的突出,比如在各种不同身份的人物进行武术交流时十分强调礼仪,并进一步形成了一系列的规范。
3.1.2 武术文化对仁义的要求的体现
我国是一个儒家文化的集大成的国家,很显然仁义的观念在中华可以说是无所不包的传统,它的触角伸向的任何一个角度,是种种文化的价值的立场和重要先行保障,体现着我国民族善良、广大的道德文化的生成和发展的核心。在当今时代,他同样也是某种正能量的弘扬和继承,我国自古以来对于武术文化的继承都有一份已不容辞的责任,这个责任同样也包含了上述的中华文明之美,同时在武术文化的实践过程当中,我们在修为武术的时候,不是为了和人交手,而是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美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武术逐渐脱离打斗的暴力色彩,文明的建立规范了实践武术的目的。和平年代并不是不需要武术,反而在文明年代才更能显现出武术的文化内涵。
3.1.3 武术文化对气节的要求的体现
仁义的基础依然是气节的重要的前提和保障,并在这一前提和保障的基础上衍生出自己的价值内涵,这个概念强调的同样是一样高尚的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做人要有气节,堂堂正人君子不应当只看重利益,还要重视气节,在富贵的面前我们不能迷惑,在贫穷的面前我们不能屈就,在霸权威权的面前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节操,这是在长久的文化熏陶中演变出的一套做人做事的根本之道。而在我国的武术文化当中,对气节的要求同样有所强调,我们不能只顾蝇头小利而是要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精神,能够惩恶扬善,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总的看来气节是我国武术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武术及武术文化的发展探究,得到结论:武术至今为止最核心的价值是在于其健身价值,文化价值及其人文内涵。武术的思想变化与统治阶级和社会制度的变化有关。文化理念正逐渐融入到当代武术中,并根深地固的发展起来。
现如今,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如何去将武术文化这一瑰宝传承下去。这其中最重要的,仍是要取其精华去其槽粕,进行不断的完善。具体可以通过改变现有武术传统观念、教授方式、注重武术思想传播等手段,去以更加积极稳健的步伐融入到世界文化的大家族之中,向世界更好的诠释中华传统文化来做出表率,并使武术在我国乃至世界良好的得到传承。
参考文献:
[1]马明达. 应该重新审视" 国术[J]. 体育文史,1999,5: 35-37.
[2]刘军. 中华武术起源与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诠释 [J]. 武术科学,2004,1.
[3]周保分. 现代武术发展研究[D].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9.
[4]朱志斌,魏孟田,张冰. 清末民初武术发展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9 (10): 129-132.
[5]谭嘉辉,颜国. 新时期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搏击: 武术科学,2008 (5): 9-10.
[6]曹艳杰. 中国传统武术发展趋势审视[J]. 体育文化导刊,2006 (11): 49-51.
[7]刘会宾. 新中国武术发展部分特征研究[J]. 2004.
[8]易剑东,谢军. 中国武术百年历程回顾── 面向 21 世纪的中国武术[J]. 体育文史,1998,1: 22-26.
[9]戚继光. 纪效新书[M]. 中華書局,1996.
[10]刘祖辉. 中国近现代武术思想演变的阶段特征研究 [D]. 福建师范大学,2008.
[11]李龙. 中国武术近代 “强种救国” 和 “健身强体” 教育思想解读[J]. 搏击: 武术科学,2009 (6): 18-20.
[12]张立新,张辉. 清末民初军国民教育思想对武术发展的影响[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2): 45-47.
[13]郭志禹. 武术民族精神内涵研究[J]. 邯郸学院学报,2009,19(3): 5-13.
[14]龚茂富. 新中国武术发展的演进与思考[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8): 25-28.
[15]冯霞.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改革回顾 [J]. 体育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