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医德教育的现代启示
2017-07-19张逸美
【摘 要】 本文阐述了中国古代医德教育的内容,分析了古代医德教育对现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四点启示:传统医德观与现代道德观、医德观的结合;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养成医德;吸收古代医德精华,立志修身养性;继承满师传统,与现代医学生毕业结合。
【关键词】 古代医德教育;现代医德教育;医学生;救死扶伤;人品
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是看病救人。而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拥有医德的医生,能够尽全力去救治病患,而没有医德的医生,就会“唯利是图”。现代医学生医德的培养,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把中国古代医德教育的内涵、方法以及精神,融入到现代医德教育之中,有助于提高我国现代医学生的医德培养,让我国现代医学生传承古代的优秀医德,把“救死扶伤”牢记在内心,让更多的医学生为了我国的医学事业而不断地奋斗。
一、中国古代医德教育的内容
1、学生人品为考核的重点
在古代学医,师傅看重的是学生的“人品”,如果人品有问题,是不会收徒传授医学技艺的。同时,也把人品作為学生可以出师的一个重要的考核标准和内容。可见人品是支撑医德、传承医德的根本。只有拥有“仁爱之心”的人,才能给病人施仁术,才能真正为病人考虑,才能真正救死扶伤。我国著名的医学著作,无论是《黄帝内经》还是《无理论·论医》,都讲了关于人品的问题,只有人品才是学医的根本,也是传授医学知识的根本。在清代的费博雄,曾经说过“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如果学医是为了牟利,则不可以学,也不会有师傅教授,而如果是为了救人,才可以学习医术。
2、言传身教为教育的主要方式
学生在学医的过程中,会受到老师行为的影响。因此,中国古代有一句成语叫做“言传身教”。只有老师具有高尚的医德,抱有“救死扶伤”的心,教授出来的学生,才会与老师一样,以高尚的医德为自豪,以超高的医术来救治病患,这样的学生才能学医术,治病救人。而如果老师没有高尚的医德,则不配为老师。在晋代,有一位叫做葛洪的人曾经说过,想要学好医术,一定要:“决须好师,师不足奉,亦无由成也。”“未遇名师而求要道,未可得也。”如果没有高尚医德的老师,也不会学成医术。因此,应该重视言传身教对学生医德的养成。
3、医德医理为“救死扶伤”基础
学医就是“救死扶伤”,这是千百年来,中国学医之人的信念,从神农尝百草,了解到哪些草可以治病,到后来的扁鹊、华佗,都是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因此,在救人的医理之中,就隐藏着医德,医德医理是“救死扶伤”的基础,是学医和教授医学的基础。中国古代学习者,在学习医理的过程中,就会受到医德的熏陶,从为病人选择药材的数量,药性以及药材的搭配等,都会展现出一个医者的医德,呈现出的是医者的精神世界。医者的失误,也是属于医德的一部分。比如在《皇帝内经》之中,就有医学道德规范内容,其中的“疏五过论”以及“征四失论”等内容,都详细论述了医生在临床中失误的原因。这也是医德医理的主要内容。
二、古代医德教育对现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影响
1、传统医德观与现代道德观、医德观的契合
传统道德医德观念,就是“救死扶伤”,教学的基础就是人品。因此,应该把传统的医德观念与现代的道德观念,以及医德观进行结合,制定属于新时代的医学院学生的医德培养方案。在医德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借助于儒家的思想,坚持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博爱。无论病人是贫穷富贵,只有有病就应该一视同仁的医治。这是医德的一种体现,也是对现在学生的医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目前医学欠缺的一个地方,这不仅仅是因为缺少医德的问题,还与医疗体系有关系,也是缓解我国医患紧张的有效方法。而且,现阶段的道德观,也是“以人为本”,更能体现中国古代医学教学的内容,只有医生“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和重心,才能保证真正的实现“救死扶伤”,这是现代医学生医德的一种体现。
2、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养成医德
医德,就是医生的责任感,医生是以“牟利”为主,还是以“救人”为主,在平时的救治过程中,就能够体现出来。因此,借助于中国古代的医德教育形式,医学院学生的责任感的培养,也要进入到医德培养的内容之中。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信仰,这样的医德才是促进我国医疗行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把“内省、慎独”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每日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及时地排除不良思想,养成医德。
3、吸收古代医德精华,立志修身养性
老师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因此,应该吸收古代医德教学的精华内容,让学生理智修身养性,这是形成医德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这是考验学生的心智和意志的时候。遇见高尚医德的老师教导,是学生的幸事,同时学生也需要学会“为仁由己”的理念,想要施展仁术,靠的是学生自己的修为,而不是外界的原因,无论外界的原因多么复杂,对学生有多大的影响,学生都要牢牢的记住“为仁由己”的理念,治病救人是“我”本心,无关外界的一切因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公平、善良以及仁德,并且将这些美好的品质通过治病救人展现在外。
4、继承满师传统,与现代医学生毕业结合
在中国古代,学识而成是要拜别师傅,举行仪式。这是一项中国传统的礼仪内容。继承满师传统,可以让学医的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传统医学的魅力,感受到传统医德的魅力,对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继承满师传统,也是继承医德精神和文化的一种形式,这样是向世人宣告,学生具有了良好的人格和人品,具有了高尚的医德,也具有了行医的资格,可以行走社会。在中国古代,学徒拜别师傅之前,师傅都会传授一句话“当病家有请,不管刮风下雨,天黑路滑,要立即前往,争分夺秒,全力救治。”这就是把病人事情,永远放在第一位。这应该与现代医学生毕业仪式相结合。
三、结束语
中国古代学医重要的是看“人品”,师傅在传授和教导医学知识的时候,考核的是学生的人品,如果人品不过关,很少会传授医学的精髓,以免学医害人。而且老师在教导的时候,注重言传身教,只有老师以身作则,才能保证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医生。因此,基于这两点的内容,与现代的医德和道德观,以及责任感等医德教学内容相结合,培养出有医德的学生。让学生在行医的过程中,真正的感受到医德在“救死扶伤”中,既能够救人又能救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艳.中国古代医德教育对现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06)133-136.
[2] 迟盼盼.医学生医德教育困境及对策[J].吉林大学,2013(06)155-158.
[3] 雷学举.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南大学,2010(08)165-167.
[4] 李志伟.“微时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2014(04)144-147.
[5] 罗国华.关于当前高校医学生医德教育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2012(04)155-158.
[6] 金华.中国传统道德观对当代医德教育的启示[J].高教学刊,2016(08)123-125.
【作者简介】
张逸美(1987.3-)女,陕西咸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