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7.18”江津大暴雨成因分析

2017-07-19徐靓青武文婧王冠

科技资讯 2017年17期
关键词:对比分析

徐靓青 武文婧 王冠

摘 要:高原低槽,配合中低层深厚的低涡是此次重庆江津区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对比分析数值预报和实况场,能更准确地把握未来系统的位置及走向,对于预报强降水的量级及落区有非常好的指示意义;探空资料在暴雨前期能量的累积,不稳定度的增加,湿层增厚,对暴雨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利用雷达资料判断强对流天气的移动方向、发展和消亡;通过物理量场分析,强的水汽辐合以及明显的正涡度都对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江津区 对比分析 低涡 能量累积 中尺度系统

中图分类号:P4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6(b)-0119-02

国内众多学者围绕暴雨的产生机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成果丰富。众多研究表明:大尺度环流形势、风场配置、水汽输送对暴雨的形成和维持有重要意义。中尺度环境场对暴雨也有重要作用,中尺度系统的生产和强烈发展与暴雨直接关联。江津暴雨频发,主要出现在汛期(5~9月)往往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该文分析了2016年较有代表性的暴雨过程,探讨了汛期暴雨发生的客观机理,为当地暴雨预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 环流形势分析

1.1 500 hPa

2016年7月18日08时中高纬地区有一宽广的槽区,槽前不断有短波小槽分裂南下;588线东退至东南沿海一带;川西一带有一深厚的低槽,江津区受槽前西南气流影响。18日20时,低槽东移影响该区,副高的维持对系统东移造成一定的阻塞作用,系统在该地维持12 h左右,18日夜间该区普降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

1.2 700 hPa

18日08时,该区受西南气流控制,陕南有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切变,18日20时在东移南压的过程中和西南低涡合并加强影响该区,加之偏南风将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源源不断的输送至重庆,低涡后部有明显干冷空气随着偏北风侵入该地,触发该区西部强对流天气,石蟆镇金刚水库小时雨强达50 mm以上。由于副高的维持对系统有阻塞作用,低涡的停滞为小尺度上升运动的形成和加强提供了必要的环流背景,使该区上空不断有新生的小尺度系统。19日08时系统才开始逐渐东移南压,回波逐渐变得零散,降水效率才开始明显减弱。

1.3 850 hPa

18日08时该区受南风气流影响,低层的增湿增温使层结更加不稳定。18日20时低涡在重庆市西部生成,急流主体一直维持在广西中部至湖南东部,虽然急流的位置略偏东偏南,但由于低涡系统非常深厚,维持时间也较长,该区出现明显降雨天气过程,直至19日20时低涡东移南压,降水逐渐停止,期间偏西地区有2站达大暴雨,19站暴雨。

1.4 地面

18日20时该区主要受热低压的控制,白天升温至36.4℃,能量进一步积累。

2 强降水过程实况雨量

此次降水过程中,该区有2个雨量站雨量达大暴雨,19个雨量站达暴雨,其余站点为中到大雨。此次降雨时段主要集中在18日19时至19日08时之间,降水初期强对流天气明显,金刚水库站最大小时雨强超过50毫米。降水后期由于系统的稳定维持,历时较长,雨强大,降雨主要集中该区偏西地区。

3 探空图资料分析

由沙坪坝站T-LnP图可以看出,18日白天,该区上空有大量的能量积累,湿层明显变深厚。由沙坪坝的探空资料可知,18日08时该市西部K指数为41 ℃,SI指数为-1.18 ℃,整层Cape值为575.3 J/kg;18日20时,该市西部K指数上升至45 ℃,SI指数下降到-2.58 ℃,整层Cape值陡升至1 113.5 J/kg,不稳定能量在这12 h内得到积累,层结变得更加不稳定。

4 物理量场分析

4.1 水汽通量散度场

从水汽通量散度时间序列图可以较清晰的看到(图略),18日08时至18日20时,中低层都有明显的水汽辐合,造成18日20时的湿层明显增厚。18日20时至20日08时,近地层至700hPa都为水汽的辐合区,700 hPa以上则有水汽的弱辐散,但低层辐合的强度远大于高层辐散的强度,可见水汽的输送条件较好。

4.2 涡度场分析

从涡度的垂直剖面时序图可以看出(图略),在18日08时至19日20时近地层至400 hPa都为正的涡度区域,中心强度达到3.5×10-4s-1,上升条件较好。

5 卫星云图和雷达分析

5.1 卫星云图分析

由几江站温度数据,18日14时达到日最高气温为36.4 ℃,从14时开始,该区开始有对流云团发展,气温开始缓慢下降。到了20时,云团发展已经旺盛,22时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尺度对流云团(MCC)。而MCC造成的总降水量分布就平均而言,越接近中心部位,降水的概率越高,降水量级越大,与降水实况(该市西部大暴雨)相辐合。同时红外云图对应的强降雨区一般位于亮温梯度最大的地方,而该区西部地区有明显的亮温梯度大值区,从而造成了这一区域的暴雨天气。

5.2 雷达回波分析

从雷达回波上就能清楚地看到此次过程的发展情况。18日20时,低涡系统在该市西部生成,配合偏北冷空气的入侵,触发该市西部的雷电、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基本反射率最强达55 dBZ,强基本反射率在此次过程中主要反应为短时强降水,金刚水库最强小时雨强超过50 mm;19日00时,回波强度基本维持在30~35 dBZ,局地有较强50 dBZ的回波,随着能量的释放,此时该区主要受系统的影响,以稳定性降水为主;19日04时回波强度基本维持在15~25 dBZ,降水效率明显降低;到19日08时,回波变得分散,主体已经明显南压,降水逐渐减弱,自北向南趋于停止。

6 数值模式检验

对比欧洲中心17日20时起报的细网格预报场资料和18日08时的实况风场资料,可以发现实况的低涡系统较数值预报更偏南。而模式预报的雨量大值区主要位于在川东及该市西部偏北的地方,与模式预报的850 hPa低涡位置较为吻合。而由于实况系统偏南,且南风较预报场更强,造成前期数值预报模式对该区暴雨的漏报。

7 结论

(1)此次过程是受高原低槽,配合中低层深厚的低涡和冷空气侵入的共同影响,从而引发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2)通过探空资料及雷达分析,此次过程能量条件好,前期受冷空气南下触发的对流性天气过程,后期受系统影响稳定性降水,共同造成的这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探空资料在暴雨前期能量的累积,不稳定度的增加,湿层增厚,对暴雨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3)通过物理量场分析,强的水汽辐合表明水汽供应好,明显的正涡度表明强的上升运动,都对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4)对比分析数值预报和实况场,能更准确地把握未来系统的位置及走向,对于预报强降水的量级及落区有非常好的指示意义。(5)从三家预报模式的对比检验来看,WRF模式的预报落区和量级把握相对于其他两家模式来说更为准确。

参考文献

[1] 井喜,屠妮妮,曾鹏,等.我国西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特征及成因 [J].大气科学学报,2011,34(6):725-736.

[2] 赵玉春,王叶红.高原涡诱生西南涡特大暴雨成因的个例研究[J].高原气象,2010,29(4):819-831.

[3] 陳伟斌,高安宁,陈见,等.不同环境风场条件下两次暴雨过程对比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2,33(3):14-20.

[4] 张恒德,宗志平,张友姝.2005年7月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模拟和诊断分析[J].大气科学学报,2011,34(1):85-92.

猜你喜欢

对比分析
国内外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与缺失现象对比分析
理想液体元流能量方程推导的对比分析式教学模式探索
留学生形容词谓语句的习得研究
戴·赫·劳伦斯《菊馨》三个版本对比分析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