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国际教学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2017-07-19韩湘娟
韩湘娟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市 100024)
摘要:本文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切入,首先分析了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汉语言交际的特点以及应该遵循的培养原则;其次针对文化差异的固化存在现实,提出了一些有利于汉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希望通过这样的分析,给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地域文化;汉语言;交际能力;培养
“经济全球化、国际影响力”等词汇在我们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背景下,不断的在我们的世界中出现。诚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攀升,随之而来的是汉语言方面的世界需求。也就是说,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下,汉语言已经成为了比较受欢迎也是世界大部分国家着重学习的一门语言。但是,对于我们的汉语言教师来说,在对外教学上还需要更多的实践与提高,才能更好地展示出我们的语言魅力。笔者认为,在语言魅力的展现方面,教学中的汉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一、汉语教师视角下的语言交际
当前,汉语对外教学早已经成为了一种职业,更是很多人所从事的谋生手段。从地域上来区分这些以汉语对外教学为谋生手段的教师们,一种是在国内从事汉语对外教学的教师;另一种是在国外从事汉语对外教学的教师。对于这两种不同地域上的汉语教师而言,其所需要的汉语言交际能力以及诉求是不同的。
1、对于本土汉语对外教师的汉语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注重以汉语文化为底蕴的融入式语言交际能力教学。顾名思义,在本土对外籍学生实施汉语言交际教学时,教师应当注重以汉语文化为背景的融合式施教。因为在国内的外籍学生中的大多数要么是喜爱中国文化、要么是想通過对汉语的学习来提高在中国的谋生能力等等。总体上来说,对于这类在中国本土的外籍学生而言,他们中更加关注的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汉语言。另外,这部分学生的原语言体系已经成为了他们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他们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总是要以自己原有语言体系中的习惯进行。正因为这种客观现实的存在,在对这类学生实施的语言交际能力培养中,要注重融合式的教学。本文中所知融合式,并不是大多数研究中提到的以外籍语言为主体的跨文化教育,而是仍然坚持以汉语文化为主体的融入式教育。
通过上述两个侧重点的汉语言教学实施,一方面通过汉语文化的主流传播,保证了在中国生活学习的外籍学生对汉语言交际学习的需求兴趣;另一方面通过主流融入式的教学,保证了在中国生活学习的外籍学生对汉语言交际教学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在语言交际能力培养中,既保证外籍学生学习汉语言交际的兴趣,又能较好的减轻文化差异给汉语言交际带来的消极影响。
2、对于在国外以汉语言对外教学的国人来说,在上述的汉语言交际能力培养中则应反其道而行之。即应当重视以所在国文化为底蕴的融入式汉语言对外教学。在各国本土生活的学习汉语言交际的外籍学生中,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基于需要来进行的汉语学习,当然也不排除仅仅是对汉语的感兴趣而已。对于这类的学生而言,他们生活的环境在本国,汉语言不是他们必备的谋生手段或者技能,而充其量是一种对外(我国国民)交际的一种工具而已。在这种程度的需求的影响下,他们在意的更多的是汉语言交际本身的当地(各国环境中)实用性价值,在汉语言交际能力深度的需求上来说,并不是十分迫切。而对于当地的汉语教师而言,他们没有国内的文化环境做支撑,而不得不以所在国的文化环境作为自己的生存环境。因此,在对这些外籍学生的汉语言交际能力培养中,应当以所在国的文化背景为主体进行汉语言交际的融入式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给汉语言教师带来了较高标准的能力素质要求的同时,因为需求深度的不同给外籍学生带来了相对轻松的汉语言交际的学习负担。
二、汉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
1、提高地域文化知识储备,实现汉语言精细化教学
前文论述中提到,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汉语言教师应当秉持不一样的汉语言教学理念,即要区分以那种文化背景为主流实施融合式的汉语言教学。从这一角度出发,汉语言教师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知识水平如何,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汉语言教学的效果。具体说来,就是要在民族心理、思维方式、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影响地域文化特色的几个方面入手加以提高。大家都知道,汉语言教学中,常规的方法分为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语用教学、汉字教学等等。这些常规方法的使用,是当前公认的比较合理而且有一定实效的教学方法,笔者的观点在于,通过地域文化与这些常规方法的有机结合来实现汉语言的精细化教学。比如,在语用教学中融入思维方式或者思维习惯,以此通过当地外籍学生的常规思维模式形成汉语言交际的教学,这样更加有利于汉语言的学习。再比如,通过对语音教学中语气、语调的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的结合,来提高或者避免因为心理上的宗教式厌恶而导致对汉语言教学的热情或者抵触情绪的产生。本文所谓精细化,就是要通过这样类似的结合方法,深度优化汉语言交际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实现地域性文化知识的条目化列表,另一方面实现汉语言教学方式方法的条目化列表,并以此为基础创设符合外籍学生文化背景的目的式汉语言交际,综合提高汉语言交际能力的精细化教学。
2、遵循主动平等交流基调,实现汉语言互动化教学
有相关研究指出:学习一门语言时,最重要的是要有与这门语言相配套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在汉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外籍学生是否能够处于一定的汉语言环境中学习至关重要。从教师的角度分析这一问题,教师更要主动去克服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这类问题。首先,汉语言教师克服地域文化差异带来的消极影响。李 昊 在其文章《汉语国际传播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中指出:“汉语国际传播的成功需要汉语教师本身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素质,要将跨文化交际能力落实到国际汉语师资培养及师资培训之中。”跨文化素质不仅适用于在过门外从事汉语言教育行业的教师,也同样适用于国内的教师,只不过侧重点不同。从这一角度上看,汉语言教师在汉语言交际能力培养中,最关键的是要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正确认知以及强大心理素质的形成上下功夫。具体说来,就是要学会接受不同文化差异的情感冲击以及所带来消极情绪的影响,这样才有利于在汉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场景创设。其次,汉语言教师要主动设置符合区域文化的平等交流环境。现代社会的人们追求平等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价值观,因此在汉语言交际交流环境的设定中,必须坚持平等。这种平等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地域文化特色基础上的“不仰视、不俯视”的平等,也就是应用地域文化的平等式教学。最后,在人际交往中实现汉语言的互动交流式教学。在制式的汉语言交流教学中,另外比较重要的方式是实现人际交往中的互动交流。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能够迅速融入到地域文化背景中,而且能够以更加友好、主动的方式实现汉语言交流,并且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下增近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另外,还有一种提高汉语言交际能力的方法,就是实现非语言差异化的教学。所谓非语言,就是通过肢体等语言之外的交流方式来增进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肢体语言的正确运用,能够有效提高语言的学习深度。但是,其中的差异性必须注意到。比如美国人多是以幽默风趣、游戏人生的态度对待事物,德国人多是严谨自律、追求卓越的态度对待事物。对待这两种不同语境中的汉语言交际教学时,就必须注意使用正确的非语言方式以增进汉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否则将事倍功半。
总体来说,汉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当是基于地域文化的一种语言学习过程,其次才是方法手段上的创新与应用。究其原因,无外乎文化先于语言而生,语言依托文化而存在。
参考文献:
[1]盛炎.语言教学原理[M].重庆出版社,2006
[2]周健.论汉语语感教学[M].汉语学习,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