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2017-07-19刘根成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启示

【摘 要】 文章以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潮为参照,分别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和社会建设三个层面,肯定了生态社会主义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借鉴及超越意义,对理解当前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 生态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一种社会思潮。它把克服全球生态危机和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结合起来,提出独特的经济发展观、政治发展观、社会发展观和文化发展观,从而在当今西方政治思想舞台上独树一帜。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尽管生态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有着原则性区别,但它谋求一种新的发展观与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

1、经济发展上:生态计划经济的第三条道路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除了市场经济和中央计划经济,还有第三条道路。格仑德曼提出,“传统社会主义主张消灭市场、货币和国际交换的观点是不现实的。主张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折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相互作用的生态计划经济。”[1]这种经济模式强调国家计划及其调节,但不排斥个人在生产生活领域的自治与自由和对现代经济运作手段(如市场)的利用。20世纪90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南北两极分化趋势的加剧,小规模、分散化的经济是不现实的。[2]比如,让发展中国家实现零增长或不发展,在南北两极分化严重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无异于置其于死地。因此,主张以满足人的需要(而不是利润)为目的的经济适度增长。

2、政治上:经济、政治、生态相统一的新型民主政治体制

在政治方面,生态社会主义者主张在经济、政治、生态相互统一的基础上实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分散化与整体化相结合、区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新型民主政治体制。在某种程度上承认国家或类似的组织在经济与社会管理中的必要性,未来的社会虽然是民主的、非集中的,但不可能是完全分散的、地方自治的。在这种政治结构中,基层民主和参与民主是重要的,与此同时,国家将长期发挥社会生活管理的作用。

3、社会、文化上: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的新的生活方式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才能从受支配的异化劳动和异化消费中解放出来,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每个人都有个人的自由、平等、身体健全和自决的权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人们的这些权利变为现实。因为社会主义能够通过有助于个人解放和发展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生活,使每个人在社会的舞台中自觉地团结、自愿地合作,充分地发挥个人的能力,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在新的社会生活方式中,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工作时间,劳动成为自由自主的活动,每个人都能将劳动与快乐、劳动与自我实现结合起来,挖掘自我的潜力,充分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工作的快乐。

4、生态文明建设上:新的、绿色的社会主义社会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无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化的结果。资本主义本身不可能解决生态危机。只有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以社会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社会变革,才能建立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在资源占有和利用上保持社会公正的生态社会。由于社会历史原因,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劳动异化,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3]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市场经济的决定性作用,保持适度增长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所谓封闭僵化的老路是指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照搬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而排斥商品市场经济的作用,集中过多,管得过死。我國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逐步明确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并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4]

在经济新常态下,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既是人们的理性选择,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高速度的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但也有许多不足。从历史经验上考察,我国很早就在积极探索正确处理“好”与“快”关系。上个世纪50年代就曾提出过“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但在“多、快、好、省”并提、兼求的情况下,实际上却往往出现以“多、快”挤掉甚至于牺牲掉“好、省”的结果。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六大,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更加具体明确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是“快”的前提,“快”是“好”的必要条件。把“好”放在首要的、决定性的位置,以“好”来统领“快”,坚持“好”中求“快”。这不仅仅是词序的变化,蕴涵着科学发展的理念。党的十八大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5]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夯实民主政治的群众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等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范畴。党的十八大提出,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这有利于保障公民对政治权利的充分享受。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实现了农村的经济民主, 农民的积极性空前提高, 因而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政治生活领域, 我们改革了选举制度, 把直接选举人民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 实行差额选举。不仅使人民代表更具代表性, 而且调动了人民的政治热情,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了群众基础。实践表明,民主化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是相互促进、不可分离的,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 就要继续推进民主化的进程。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建设:重视生态文化的宣传、启蒙作用,建设美好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社会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社会的和谐建设。当前我国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视生态文化的宣传和启蒙作用,通过文化宣传和文化启蒙使公众牢固树立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将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同时,大力宣传生态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符合生态文明发展要求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

注重社会公平与公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4、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

党的十六大要求树立全民环境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一部分单独论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其贯彻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这是对现阶段社会发展形势的正确评判,也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首先,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过去100多年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过程中,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及其特征的认识是逐渐深化的。十八大前,我们相继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列入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由“四位一体”向“五位一体”转变。“生态文明”也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一样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更体现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上,也应当把国家层面上的价值观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条扩充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生态”五条。

其次,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三、结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生态社会主义的超越

生态社会主义从各个方面批判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弊端,提出了诸如保护生态平衡,反对生态殖民主义等主张,在许多方面是有价值的,对当前我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示作用。但生态社会主义从理论体系上来说,还不够系统,还有很多空想的成分。我们在借鉴的同时,还要不断超越。目前,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原有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等也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面对新常态下的新变化,需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特定阶段,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有利于我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集中体现了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要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新的理念转化为新发展的强大力量。

【注 释】

[1][2][3] 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01、202、203.

[4]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2013-11-12.

[5]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公报.2012-11-15.

【作者简介】

刘根成(1971.2-)男,山东茌平人,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汉语新词英译的特点及启示
国外企业融资主要监测体系、法理依据及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